陈富强:当钱塘风雅遇上现代电力能源
1《未庄佳人》(长篇小说节选)
竹子读了天宝写给她的信后就后悔了。竹子后悔自己当初接到天宝找到银莲的信时应当回一趟未庄的。可现在晚了。天宝在信中说,他不能继续帮竹子太太管未庄的酒厂了,好在谷三子是能够管好这家酒厂的。另外,他从酒厂取了三百块钱,算是向竹子太太借的,日后一定如数归还。天宝在信中告诉竹子太太,从前他一直有一个问题想问竹子太太,但一直忘了问,就是留洋是什么意思,他现在已经晓得了,原来留洋就是去外国读书。思逸少爷应当要去外国留洋的,因为思逸少爷很聪明,他如果留了洋再回来,就能做很多未庄人想也想不到的事情了。天宝要竹子太太帮帮谷雨,谷雨也应当到杭州读大学。天宝最后说,银莲死了,她是不应该死的,她原本应该活得好好的,是自己没有兑现对银莲的诺言。天宝说他要到外面去,他要去寻找一种可以赢得了命的力量,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这种力量。
竹子想,傻天宝,这世间,真会有一种可以和命一搏的力量么?竹子无奈地摇了摇头,起身准备去学校接思逸。思逸已经是小学三年级学生了,眉眼长得越来越像许逸农。晚上,每当思逸睡着后,竹子总会坐在思逸的床前,久久凝视思逸的脸,仿佛从思逸的脸上,又见到死去的许逸农。随着天宝的离家,竹子的心里有一种把握不住的空虚感,天宝和他喜欢的银莲没有结果,自己和许逸农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许,天宝选择离开未庄是正确的,山河碎了,爱情和家庭也注定不能圆满。
黄历撕到了一九三四年的夏天。一个浓雾笼罩的清晨,谷天宝独自从未庄出发,去了杭州,他没有去找竹子,而是去了一个叫做龙井的村庄。天宝沿山路盘旋而上,路旁是遮天蔽日的竹林,映入天宝眼帘的,除了竹林,就是村子里满山遍野的茶园。在村子里,他找到一家名叫“春分”的茶行,茶行的主人警觉地上下打量着推门而入的天宝,问,是明前龙井,还是九曲红梅?天宝答,是九曲红梅。茶行主人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容,他招招手,带着天宝到了茶行的后院。茶行主人握住天宝的手说,我姓朱,你叫我老朱好了,未庄地下支部的老李前些日子已经托人捎信,说你要来,但你得在这里等上一些日子,前几天刚送走一批。天宝有些急不可耐,问,需要等几天?前一批去了哪里?老朱说,你不用焦急,很快又会有一批和你年龄相仿的人会过来,和以前那几批走的方向一样,都是去江西。老朱取出一些不同名称的报纸,说,上面有一些江西方面的零星消息,只要是讲到赣匪的,你就看仔细一些。因为报纸上所说的赣匪盘踞地,就是你们要去寻找的地方。
天宝到达龙井村后的几天里,又陆续有一些人到来。他们的脸上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兴奋,虽压低嗓门说话,但依旧能听出内心压抑不住的憧憬。老朱说,再等一两天,你们就可以启程了,我会告诉你们一路上怎么走,该找谁。
三天后,天宝和伙伴们作别老朱,按老朱提供的路线图,舟车劳顿,一路向西。进入江西境内,走走停停,终于抵达目的地瑞金。
转眼就是秋天。竹子在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的《申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标题是《赣匪弃巢西窜》,正文内容如下:
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二十二日香港专电)
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致漏网。长汀残匪,我军挺进后,知难立足,内部已感恐慌,不难直捣巢穴。(二十二日南京专电)
俘匪要员供:匪之物质接济,向自汀江运输(按汀江自长汀下流经上杭入粤而通汕头),今东路军占河西,将江面封锁,一切接济断绝,困守自难留存,故决弃闽赣地盘另谋出路。匪如西窜,必取道会昌、向西经南丰大庚而入湘川。(二十二日中央社厦门电)
消息中的匪,即中国工农红军。“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即历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西行的红军队伍中,有一个年轻而身材高大,长相俊朗的南方士兵,名唤谷天宝。
一九三五年九月,时值长征途中,谷天宝参加了著名的腊子口战役。谷天宝所在的二师四团六连担任主攻,组织敢死队突击,谷天宝为敢死队一员,和战友们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天险腊子口被杀出一条血路。谷天宝冲在敢死队前面,冒着枪林弹雨,杀红了眼,身中数枪,被抬下来时,枪眼还在汩汩流血。谷天宝立下战功,得勋章一枚。此一役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经典之战,被收录共和国军事史当之无愧。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聂荣臻在硝烟尚未散去时来到腊子口桥头,他发现,手榴弹破片层居然深达半米,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伫立良久,慨然长叹:关非不险,路非不难,倘使我们的部队有一营之众纵深防守,纵有10万之师又焉能扣关而入?是因为我们的战士太勇猛、太机智了。
2长篇报告文学《铁塔简史》(节选)
舟山与大陆联网输变电工程的开工仪式是在舟山本岛定海一个叫盐仓的地方举行的,作为联网工程舟山端接入点,这里将建设一座220千伏变电所,输电线路从此出发,经过逾40公里的跋山涉水,包括跨越十多座海岛,穿越螺头水道两侧的高塔后与宁波500千伏甬东变电所相联。这一天是2007年9月18日,早晨有零星小雨,时近午间阳光灿烂。整个仪式一切顺利,波澜不惊。但是,石华军的心里却惊喜交集,从昨晚开始一直悬着的那颗心终于落地。石是浙江电网分管基建的副总,对于联网工程决策与立项等一波三折的完整过程,石了如指掌。选定这个日子开工谈不上有何特别意义,中国人喜欢“9”,也喜欢“8”。既然大家喜欢这几个普通的阿拉伯数字并且约定俗成,那么组织者尊重大家的意愿就是。因此,所有准备工作都是掐着这个日子来进行的。但人算不如天算,令大家意料不到,也是最不想看到的事情还是出现了,9月17日晚,舟山本岛突然狂风大作,大雨骤然而下并且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九月通常是沿海台风多发季,尽管气象台也作了台风来袭的预报,但大家还是心存侥幸,虽然也有预案,有室外与室内两套方案以供紧急应变,但室外的气氛显然会更符合大家的心愿。望着窗外如墨黑夜,大家望雨兴叹。最后不得不面对现实,连夜组织人力准备室内会场,待次日早晨看天气再作决断。话说组织者们一夜无眠,等到天色微明,耳闻雨声已明显舒缓,迫不及待冲出屋子一看,雨势锐减。于是,大家一合计,决定执行第一套方案,就是说在室外举行开工仪式。
雨一直在下,只不过已经不是瓢泼大雨,而是丝丝小雨了。对于组织者来说,只要苍天给个面子,撑过10时18分,就算大功告成。令所有身在现场的人不可思议的奇事在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时出现了,也就是说,雨蓦然停了,原先飘着雨丝的天空忽然放晴,太阳从厚厚的云层间钻出来,展开她灿烂的笑脸,把一地阳光撒向舟山群岛。风一直在呼啸,很烈,这显然是台风,挂在现场的不少条幅已经被风撕裂,有些被拦腰扯断,在风中大幅度飘荡。但相对于从天而降的好天气,这些都变得无关紧要。仪式时间不长,所有程序按原计划依次进行,非常顺畅。嘉宾们为奠基石铲土时,雨又开始下,但不急,无伤大雅。等他们纷纷钻进各自车辆鱼贯离去,雨势才突然变大,并且以倾盆之态扑向海岛。经历那场大雨的人后来都说,那雨,要说多大就有多大,多少年都没见过下得如此毫无节制的暴雨了。这件事听起来像奇闻,事后,许多人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因为距离定海不远就是中国佛教名山普陀山,有人就把这场诡谲的台风雨归结为普陀岛上的观世音。倾向于这种说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渐渐地,另外一种看法逐步占据上风,并且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这种后来让大多数人心悦诚服的看法是,舟山与大陆电力联网,也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属于“民心”、“德政”,因此,感天动地也在情理之中。
在大猫山高塔即将封顶的时候,也就是2009年7月22日,大自然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大事,在中国长江流域上空,出现罕见的日全食。从小学地理课上我们就获知,日食,又称日蚀,是一种天文现象,只有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才会发生。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地球前方,因此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所以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我们都知道,地球和月亮都是不发光的球体,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在背向太阳的一面必然发生黑影。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如果太阳、月亮和地球正好位于或接近同一直线,这样便发生了日食。日食是相当罕见的现象,而更为罕见的是日全食,因为唯有在月球的本影投影在地球表面时,在该区域的人才能够观测到日食。之所以会发生日全食,是因为存在一种神奇的对称性。太阳的直径是月亮的400倍,而它距地球的距离正好也是月亮的400倍。结果,当月亮完全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对那些完全处于月亮阴影中的人来说,太阳的表面便被完全遮挡了,于是,太阳变成了黑色,只留下一个金色的光环,这时,天空变成了靛青色,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黑色。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日全食。
2009年夏天出现在长江流域上空的日全食,被认为是五百年一遇,所以,引起大众的观测潮也在情理之中。杭州与舟山都是本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点。当太阳将要被月亮完全挡住时,在日面的东边缘突然出现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仿佛钻石戒指上引人注目的闪耀光芒,这就是著名的钻石环,接着,蔚为壮观的日全食出现了,一瞬间,大地陷入黑夜。这种现象,也称白夜。古时候,由于人们对天文知识的贫乏,日全食被认为是灾难降临的前兆,一个有关天狗吞日的传说一直留传至今。可以想象,当日全食发生时,明亮的白昼突然陷于黑暗,引起古人巨大的恐慌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那时没有电力,在日全食发生时不可能亮灯而让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不至于受到影响。而现在则完全不同,不仅人们对日全食这样一种天文奇观充满期待,而且为日全食发生时黑暗的几分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国家电网公司早在日全食发生前的几周就下发了预案,所以,当日全食覆盖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时,人们看见,黑暗的城市一瞬间重放光明,所有的路灯全部打开。在杭州,白天的西湖出现奇幻的夜景,连雷峰塔也罕有地启动塔身上的全部景观照明,塔身顷刻间光芒四射、金碧辉煌。参加大猫山高塔施工的人员也接到通知,他们在日全食发生前就停止了施工,大猫山作为舟山一个不错的观测点,施工人员们一览无余地欣赏到了天象奇观。他们透过黑色的大海上空,眺望大陆,发现那儿的城市乡村灯火通明。在这一刻,他们突然发现一个习以为常,却事实上几乎可与日全食媲美的现象:只要有了电,即使太阳被传说中的天狗吞食,白天变成黑夜,大地也依旧一片光明。
《铁塔简史》研讨会现场
3作者简介
陈富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六、七、八届全委会委员,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运河文化论坛副主席,浙江省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并公开出版文学作品3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电力三部曲《中国亮了》、《铁塔简史》、《和太阳一起奔跑》,中篇小说集《未庄的一九三四年》等多种。参与全国百名著名作家《中国治水史诗》创作。是《中学语文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家。多部作品入选国内重要选本,其中散文《宋朝的雨》入编全国多种中学语文辅助教材与初、高中语文试卷和高考模拟试卷。获第四届特区文学(中篇小说)奖,三次获浙江省文学奖。现供职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4相关评论
《<未庄的一九三四年>阅读札记》(节选)
文/叶文玲
人与人之间的第一眼印象,往往是连结友情的第一要素,何况,陈富强是个教人一见面就能留下强烈印象的人。
不少人,职业与相貌往往能够“浑然一体”——供职于浙江省电力公司的陈富强,就是浑身带“火”带“电”的人——不胖不瘦的中等个,短短的小平头,棱角分明的脸,在他身上显示的又一种标志大概就是地域色彩了:他绝然有别于那种白皙而文弱的江南小伙,眉眼脸庞倒像我们和他都衷心敬崇的大文豪鲁迅的后代。
这是错不了的,因为他的的确确是绍兴人。
这个绍兴人陈富强,什么时候见着他,总是一只挎包在身,(那挎包原来常常装着相机,现在大概还带着便携式电脑?)风风火火一副战地记者(的确,陈富强曾经供职于《浙江电力报》)立马出差或出差刚刚回来的模样。按理说,这副情状这副模样的人,很难静下心,也很难对什么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物事感兴趣的,可是陈富强恰恰感兴趣而且萦念于心,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他将自己心心念念记挂的丝丝缕缕搓经捻纬编织成网,于是,在他的笔下,古老小镇的水乡风情,山青湖绿的田园风光,一一“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一点,就是陈富强的作品能够马上吸引我阅读的原因——他魂牵梦绕的眷眷故园,也正是我平生撕扯不断的拳拳情结。
生为江南小镇人的陈富强和故乡是这样息息相关,“……在写作这些文字时,我的心是痛的……”一个“痛”字,无形中又拉近了我们的感情,一个“痛”字,道出了陈富强式的内在的忧郁和深沉。
这一点,也是陈富强的作品与众不同的所在。
在这部以《未庄的一九三四年》为题的小说集中,陈富强虽然表达的仍然是一种对故土的无尽怀念,一种永远抹不掉的记忆,但在许多思考中,却突破了地理上的囿限,更超越了心理上的自蔽,就如余光中先生在评价某部作品时所说的:“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故而,在表达他的这些故园情怀和故乡人物时,他就比一般的“游子吟”式的作品,有一种平视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手划脚,而对历史的演进和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有一种更深刻的感悟。前面说过,带“火”带“电”的富强是热情如火,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因而,即便在抒写生活中的种种艰难和沉重时,也总有诗情的光亮在字里行间动人地闪烁。
常言道,小说之道,大巧若拙。看来,陈富强深谙此道又懂得“大匠灭尽针线迹”的真谛的。因此在他的这些娓娓道来淡中见味的小说中就见出了小说家的真功夫。
《未庄》采用抒情诗的笔调,将一个古典的爱情故事述说得娓娓动听,情节推进得有条不紊,所有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都在温情脉脉中依次上演。小说的主题是在动乱的年代中关于人的欲望的叙述,社会的风云被淡化为隐隐约约的远景,清晰聚焦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爱恋,因而整个故事显得极富诗情画意。
陈富强这部作品集中的五个中篇都表现出很强的古典情结和宅院情结,小说都设定了一个过去的时代背景,都是发生在深宅大院里的故事。在这些小说中,陈富强表现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也表现出作家建构鸿篇巨制的愿望。小说围绕民国时期的乡村展开,写到婚嫁、祝福、唱戏、园林、建筑、文学比较等等,尤其是有关民俗风情的描写给人深刻的印象。其中长达六万余字的《红颜》因其出色的故事建构能力,语言上的张力与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而获得了第四届特区文学奖、浙江文学奖。陈富强行走在民国的江南乡村,与那些笔下的人物或清茶一杯谈古论今,或与他们擦肩而过,望着他们远去的身影,编织着他心中的那个精神家园。
关于陈富强的这部作品,我最想重复的还是这句话——诚如作者所说:现代文明的更重要的标志是对历史的责任与更厚重的文化积累。如果没有以上的追求,我想,陈富强是不会如此迷恋写作的。他还说过,希望自己的心灵在写作中能够飞翔,在我看来,这一点,他已笃笃如愿。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