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作家风采

蒲素平:文学创作 是生命的历练和反观

发布时间:2020-01-02

文学创作 是生命的历练和反观

 

 

  蒲素平 笔名阿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评论家协会理事,河北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国作家》《文艺报》《人民日报》等;著有《一个人的工地》《大风吹动的钢铁》《唐诗的另一种写法》等多部;获首届河北省文艺贡献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供职于河北电力检修公司。

  

  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是生命的一种自我历练和深度反观,创作就像镜子一样从不同角度重新呈现生活。呈现的过程,就是语言找回自身的过程,就是作者生命意识复苏的过程,就是审美构建的过程。诗歌和散文都有着文体的天然优势和抒情呈现上的优势。

  一个人的写作能走多远,或者一个作家、一个诗人能在一种文体上走多远,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独立的探索精神能有多远,看他是否能够自觉地把自己思想形成的历程与历史意识的高度和生命意识的深度相结合。如果他还能够从生活的现场出发,进入个性的自我审美之中,那么他的作品就会不自觉地融进生命情怀和悲悯意识。当然,在最后结果的呈现上,诗歌与散文是互为一体又有着一定区别的。

  诗歌有更强大的直接性。诗歌是传达生命经验的一种方法,是诗人与内心交流的一种工具。诗人总是比常人更快更早地抵达生命的本质,更直接地体悟世界繁杂背后的情感。而散文是从更加广阔的事物的背后出发,把诗歌表达的或没来得及表达的事物本质重新梳理和呈现。

  从语言上看,诗歌的语言密度在一首诗里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这种密度可以使一首诗的意义变得强大,并增加一首诗的强度,使一首诗的能量形成聚集。散文的语言,从表面上看更加朴素、自然,但这绝不是说散文的语言不应该具有诗性。恰恰相反,一个优秀的散文写作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该就是一个诗人。散文写作者要用好诗的模糊性和准确性。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并且互为肌理。也就是说,创作散文时,模糊必有准确作为基础,才能产生大美和诗性。而准确的指向又是产生模糊之美的基础。这样经验和抒情就融合在了一起,写出的作品就会具有强大的诗性,就会具有无限的情感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