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作品展示

金刚台村之变•电力扶贫故事之七

发布时间:2020-07-13

  金刚台,海拔1584米,矗立于皖豫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因主峰酷似镇守群山之中的金刚而得名。金刚台村,安徽省金寨县的一个行政村,因金刚台而得名。

  金寨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将军县”,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金刚台村,则是这个深度贫困县里的深度贫困村,是脱贫攻坚战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作为金刚台村的对口帮扶单位,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连续六年精准施策,锲而不舍,派出张勇、王德、李冬森三任驻村第一书记接力开展对口帮扶。昔日闭塞、贫穷、落后的深山村发生了巨变。

  2018年年底,金刚台村脱贫出列。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2015年春,金刚台村老湾组村民余敦银怎么也不敢相信,脚下走了近50多年的羊肠小道和机耕土路要修成通往山外的水泥马路。

  平日里下山,他和村民都要绕道邻近的泗道河村。路基都没有,这路从哪儿修到哪儿呀,这花销得多大啊?

  修路的消息传开,不啻于在平静的村庄里投下了一枚“炸弹”。

  国网安徽电力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张勇是个小年轻,才来三个月,瘦瘦的,看着有些单薄。大伙儿都怀疑他是否能扛起修路的重担。村民们就着修路的事,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余敦银84岁的老母亲窦代红也赶来凑热闹,在一旁嘟囔着,自己年纪大了,在山里窝了一辈子,怕是看不到水泥路修通的那一天,见不到外面的精彩世界了。

  张勇修路的念头萌发于刚来驻村时的那次走访。

  2014年10月,张勇刚进村,忙着给贫困户建档立卡。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但统计结果还是让张勇有些吃惊,也理解了什么叫深度贫困——全村10个村民组582户2560人,有贫困户237户770人,贫困人口占30.08%,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贫困。

  张勇挨家挨户走访时,村里的老人拉着他的手说,革命战争年代,金寨牺牲了十万英雄儿女;为根治淮河水患,让沿淮百姓不再受水患之苦,国家修建梅山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淹没了十多万亩良田;十万库区百姓背井离乡,迁居他地。“三个十万”让张勇铭记在心。

  老人们还说,路不通,山外的物资运不进来;汗珠子摔八瓣收来的茶叶、粮食,喂养的牛羊猪、鸡鸭鹅也运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一来二去,收入自然打了折扣。

  要想富,先修路。张勇一边与村干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争取支持;一边向国网安徽电力汇报修路的计划,筹措资金。

  在村干部的带领和动员下,道路规划途经之处,村民们自愿无偿让出自留山和坡地。

  国网安徽电力捐资260万元,启动修筑泗道河村至金刚台村黄林组4.2千米长、5米宽的水泥路。

  转眼已过仲春,金刚台漫山遍野的杜鹃争艳,似乎在为了迎接村道修筑而绽放。2015年4月15日,当推土机、挖掘机隆隆开进山时,闻讯赶来的村民们挤满了山坡。窦代红老人也在儿媳的搀扶下赶到现场。她颤巍巍地挤进人群中,想看看通往山外的水泥路咋个修法。

  金刚台多为花岗岩地貌,地质坚硬,哪怕是极小的山丘,都得打眼放炮、炸石开路。此时已进入雨季,山里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一会儿便大雨倾盆,给道路施工平添了不少麻烦。

  每一次放炮炸石,村民们都要站在远处的山头上张望。他们说,打通了去往山外的路,就是打开了致富路,这炮声听起来亲切而悦耳。

  从初夏到深秋,一座座小山丘被铲掉,一个个小山凹被填平。每天忙里偷闲“观战”的村民络绎不绝。路基压实了,混凝土铺上了,整整五个月,通往村外的水泥路在村民的眼皮子底下一天天修起来了。

  2015年10月25日,新修的道路通了。村民们像过年一样开心,都说多亏了党的脱贫好政策,金刚台村才有了通往山外像模像样的路。

  路修好了,从没出过大山的窦代红老人多次催促在外地打工的大儿子和在城里上大学的大孙女,趁自己身体还算硬朗,带她出山进城看看。

  时隔一年,让村民们喜出望外的是,国网安徽电力负责人与金刚台村村干部又聚到了一起,商量帮扶的事,再次敲定捐资270万元,对已严重破损的2.1千米通往中心村的道路按前期的建设标准修筑,连上通往河南商城县界的省道,彻底打通沿线群众的出山通道。

  金刚台与商城县相邻,两地百姓长期往来密切,通商联姻频繁。一年前的那次修路解决了金刚台村群众的出行难题,这次打通连接商城县的道路,则为金刚台村的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打下了基础。

  又是五个月过去了,新修的道路通车了,村民们乐开了花。过去,他们去一趟商城,天亮带着干粮赶路,回村已是一片漆黑,现在去一趟只需40分钟。村民们都夸,电力公司是真帮扶、真用情、真用心。

  2018年春,窦代红老人换了一身新衣,在家人的陪伴下进了城。商品琳琅满目、大马路车水马龙……老人看得眼花缭乱。回村后,老人对乡亲们说,这城里呀,吃的穿的用的,要啥有啥,样样不缺,这辈子遇上了好政策,我算是没白活一回。

  “太阳走,我也走”

  余媛媛是金刚台村的扶贫专干,开着私家车,当起了我们的向导。在金刚台村老湾组追踪式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前,小余指着太阳能电池板,亮开嗓子唱了起来:“太阳走我也走,太阳照亮致富路、致富路……”曲是《月亮走我也走》的曲,词是新填写的。小余声情并茂的演唱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615块太阳能电池板如同整齐列队的士兵,无声地执行着太阳发出的指令,定时转换角度,接受阳光的检阅。

  捐资165万元建成的全省首座跟踪式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是国网安徽电力“因地施策、精准扶贫脱贫”的又一力作。

  很长一段时间,金刚台村依靠维护国家公益林补贴的3万元维持村支两委日常开支。有人比喻,当时的村集体经济就像一床儿童毯,盖得了头却盖不住脚。举债过日子,哪天是个头啊?村里想为大家办点事,苦于手头吃紧,拿不出真金白银来。村干部说话底气不足,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

  村集体有稳定经济收入来源,是贫困村脱贫出列的一项重要标准。大河有水小河满——道理谁都懂,可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2016年年初,村集体从老湾组余敦奎、余本望等4户村民手中流转了光照充裕的7亩荒山坡地,谋划建设跟踪式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经过一个月的土地平整,三块梯级光伏发电站建设场地成了规模。一人多高的钢构架整齐排列,托起615块太阳能电池板,悄无声息地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再通过附近的专用变压器送入大电网,为村集体经济积聚财源。

  张勇细心地算了一笔账,跟踪式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年发电量比普通的光伏发电站多15%以上,一年下来,电站少说也能为村里挣二十多万元。这对村集体来说可是一大笔不小的收入。太阳能电池板下套种的茶叶也有三个年头了,再过两年就是丰产期。7亩茶园管理得好,一年也能有3~5万元收入。

  村集体有了收入,村支两委班子不再因环境保洁、文体器材养护缺钱而犯愁,因病、因灾、因学返贫的家庭也能及时得到救助。剩下来的钱还可用来“再造血”,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用于金刚台村脱贫后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老湾组余敦银夫妇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三个孩子读书,被列入贫困户。村里专门拿出公益岗位,让他的爱人为村道保洁,每天工作两三个小时,月收入500元。贫困户入股的集中式光伏电站,每年可分红3000元。两项加起来,他家一年就有9000元的固定收入。他外出打工,每年也能挣两三万元。2018年9月,余敦银一家领到了脱贫光荣证。

  对像余敦银一样的贫困户,村里安排了40多个公益岗,支出都从村集体收入中开销。村里的道路有人扫,路灯有人管,村集体的茶园有人打理,村干部说话的底气也足了。

  光伏扶贫在金刚台村100%全覆盖。全村237户贫困户中,有65户贫困户安装了分布式光伏电站,可按期结算售电电费。另外172户贫困户以光伏入股的形式,每年可享受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分红,户均年得3000元左右。

  2018年6月16日,金刚台创福合作社第一次为全村股民分红。金刚台村分红啦!这在汤家汇镇12个行政村中还是头一回。农民变股民,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让大伙有点不适应。拿着一摞红彤彤的票子,贫困户们喜出望外。

  “金刚”再下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前,金刚台村民守着“金山银山”,还有成片成片的“摇钱树”,却穷得叮当响。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金刚台地貌环境的写照。20世纪70年代,村民们手拉肩扛,在半山腰和山脚下连片开辟出千余亩茶园。茶叶加工出来后由供销系统统购统销,不愁销路,成了“摇钱树”。村里的“文化人”还给茶叶取了个寓意深刻的名字——“金刚雨露”。十里八乡一拨接一拨的人前来“取经”。

  包产到户后,茶园分给了农户。山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销售渠道有限,种田和采茶的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村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千亩茶园疏于修剪,茶树与荆棘同生共长,纠结缠绕。没几年,速生的杂树蹿出丈余高,树冠向四周伸展,遮盖了茶园。享誉乡里的“金刚雨露”渐渐没落,商标也被外乡茶商抢先注册。

  近些年,高山绿茶市场越来越红火。这让接替张勇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王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区脱贫既要重视外部“输血”,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在产业“造血”上多下功夫。何不借船出海顺风扬帆?

  于是,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创建一个品牌、带动一百个茶叶种植大户、修建一千亩茶园、带动一方奔小康的“五个一”工程,在保护绿水青山做大茶产业的反复论证下出炉了。

  王德一心想引企业进村,有针对性地跑了十多家企业,可对方要么提出了苛刻条件,要么说时机还不成熟……

  这一个工程办下来都不轻松,更何况五个?关键时刻,国网安徽电力再次站出来,决定筑巢引凤,捐赠290万元建起了1500平米的标准化厂房,投产了一条现代化制茶生产线,形成茶叶加工、展示、品鉴和销售“一条龙”茶叶产业园区。优厚的条件引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金龙玉珠有限公司这只“金凤凰”飞到大山里。企业出资租赁村集体的厂房,按质论价,包收村民采摘的茶叶鲜叶。

  成片茶园的修复又是件不容易的事。村里“以奖代补”,每亩给予200元到500元不等的酬劳,鼓励村民上山清理茶园。这招果然奏效,村民揽下荒弃的茶园,腾出时间,或自己动手,或请人帮忙,清除杂草荆棘,砍掉灌木丛。

  春天来了,修复的茶园生机盎然。茶叶开采时节,金龙玉珠有限公司请农艺师上山,传授“一叶一心”的采摘技艺。习惯了传统采摘方法的村民们干起精细活来,刚开始多少有点手忙脚乱。适应了几天后,村民每天采摘的鲜叶虽然没有以前多,质量却高了不少。他们将采摘的茶叶鲜叶送进厂里,换成现钞。

  从谷雨到立夏,整个茶叶采摘季,金刚台村男女老少几乎全体出动上山采茶,手脚慢的一天能挣100多元,动作快的一天挣三五百元也不新鲜。

  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摆在了眼前,村民们在一些不适合播种玉米、棉花的旱地里也种上了茶苗。丢失的“金刚雨露”品牌因离开滋养它的土地,渐渐被人们淡忘。端坐云端俯瞰人间变化的“大力金刚”又一次被请下山来,造福金刚台村——2018年,新品牌“金刚毛峰”成功注册,经过两年打造,现在已成为大别山区小有名气的高山绿茶品牌。

  2019年,金刚台村新建的茶厂开始收购村民采摘的鲜叶,一个茶季能加工干茶2000余斤,又让村集体增收5万元。55户贫困户靠着出售鲜叶,户均增收1000余元。目前,金刚台村已建成和改造老茶园1000余亩,高山茶园已具规模。进入盛产期后,预计全村茶叶产业年收入可增加至4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

  金刚台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也是年年有项目,孙山台区、黄林台区、新屋台区、梅河新茶厂台区相继投运。近五年,国网安徽电力投入402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6.9千米,新建、改造配电台区共6个,变电容量由300千伏安增至1600千伏安。全村户均配变容量达2.7千伏安,超过全国农网平均水平。

  对已脱贫的金刚台村,国网安徽电力决定“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2019年年底,金寨县供电公司总经理李冬森接棒王德,担任驻金刚台村第一书记。这位脑子灵光的“领头雁”,上任没多久就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村民们喂养的家禽家畜卖不出去,春季新茶滞销,一向低调的李冬森主动当起“网络主播”,为村民带货。

  六年的时间不算很长,但对金刚台村来说,从2014年到2020年这六年却很长,长到令这片土地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三五成群的游客走进金刚台村,吃农家土菜,听鸡鸣狗吠,陶醉于天然氧吧中……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美景如诗如画,在人们眼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