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作品展示

玛多的碧水蓝天•电力扶贫故事之八

发布时间:2020-07-13

  “嘀嗒!”

  一滴水从巴颜喀拉雪山融化掉落,汇入黄河源头的涓涓细流,一路向东,开始5464千米的跋涉。

  藏语里,黄河叫“玛”,源头称“多”。玛多县是黄河源头第一县。

  玛多县高得很,远得很,也艰苦得很。县城海拔4500米,是青海省海拔最高的县,每年的供暖期长达11个月,全年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两个季节,也是青海极端日气温最低的地方。唐蕃古道和214国道横亘而过,县城距省城西宁472千米,离果洛州府260千米。全县人口1.5万人,是青海省人口最少的县。

  美丽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还有名贵的冬虫夏草、诱人的黄金……20世纪80年代以前,玛多县水草丰美,畜牧业发达,牧民人均收入曾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然而,遥远的路程和艰苦的环境难以抵挡人们的发财梦,许多淘金人来到玛多,以命相搏,沙中寻金。“风里雨里的半个月整,半碗的清汤半碗的面,身上的泥土脸上的汗,一想起父母者肝肠断,沙娃们想家者泪不干。”一首 “花儿”《沙娃泪》道出了淘金人的凄苦。

  再好的绿水青山,再多的金山银山,也经不起人类的过度索取。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过度放牧,生态恶化,玛多县70%的草地退化,4000多个湖泊锐减到1800多个。玛多,这个曾经的全国“首富县”,成为“拉羊皮不沾草”的穷地方。这里,甚至没有一棵树、一棵庄稼。2004年,全县人均收入不足1700元,全县财政收入仅90万元,列全国十大贫困县第六。

  专家和媒体呼吁:玛多,生态告急。

  一

  2003年10月,扎西才让从玉树州称多县迁到玛查理镇,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可好日子没过多久就结束了。一家六口人挤在小小的牛毛毡房里勉强度日。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家里缺劳力。家里养了几只羊,他在县城附近打点零工,一年下来,全家也就几千块钱收入,生活要靠政府低保才能基本维持。扎西才让有个愿望,很简单,就是能有几间像样的房屋,多养几只羊和牛,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可在贫困的折磨下,他最后心灰意冷,掰着指头数星星熬日子。

  和扎西才让有同样境遇的还有玛查理镇的牧民尔金次排和花石峡镇扎地村的牧民索多。

  当初,镇上草山承包到户的时候,尔金次排听信“公家的财产分到手里不踏实”的谣言,没要一头牛羊和一块草山。他想趁着年轻多挖些金子和虫草。结果,金子和虫草没见几个,他家里快揭不开锅了。

  离县城80多千米的扎地村,索多的日子过得清汤寡水,孩子生病,他多处求医,牛羊卖得没剩几只,几年的积蓄一下子花得一干二净,生活陷入极度贫困。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位于黄河发源地的玛多县,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政府、企业、社会、群众齐发力,硬是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看得见的现实。

  当我们再次踏上玛多的土地,到花石峡镇、玛查理镇,或是到扎陵湖乡、黄河乡走走看看,都会发现无论是慈祥的藏族老人,还是帅气的“扎西”、美丽的“卓玛”,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从2011年开始定点扶贫玛多县。10年来,公司共投入扶贫资金2.29亿元,实施52项扶贫项目,累计带动玛多县1710户5127人脱贫。2017年,玛多县被确定为公司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示范县。

  扎西才让一家人搬进了黄河移民新村。他到玛多县供电公司当保洁,学会了养花种草的技能,家里4个孩子都有事可干。白天忙自己的工作,晚上一家人聚在温暖的新屋子里,喝奶茶看电视。扎西才让美梦成真。

  尔金次排手里则多了一张“阳光存折”。从格尔木市1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和玛多县4.4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发电收益中,他每年能领到1000多元的红利。高大魁梧的尔金次排穿上了保安服,成了330千伏玛多变电站的门卫,每月能领到2700元的工资。

  索多家的土房变成了砖房,进门下脚处就是光亮的地砖,客厅的壁挂电视里播放着《新闻联播》,金黄色图案的沙发坐垫下铺着电热毯,厨房的电饭锅里正煮着手抓羊肉,满屋子都是香味。我们在索多家看到了生活的甜美。索多说,这样的日子他做梦也想不到啊!

  2019年5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玛多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是国家电网在脱贫攻坚战中创造的一个奇迹!

  二

  2019年11月25日,是扎地村牧民分红的日子。

  大家从村干部的手里领到了沉甸甸的“红包”。索多双手抚摸着红色的信封,嘴里念叨着:“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我从没有拿过这么多钱,真高兴呀!谢谢!谢谢!”

  看到这样的情景,东周加的眼眶湿润了,心中百感交集。他悄悄擦拭了一下眼角,随即爽朗地笑了。

  东周加原是果洛州玛沁县供电公司办公室主任。2016年10月,东周加踩着厚厚的积雪,以花石峡镇扎地村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扎地村。他是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选派来的。东周加是青海当地的藏族人,熟悉牧区生活和风俗习惯,了解牧民所想所盼。这一来,他就待了1500多个日日夜夜。

  东周加知道,牧民最需要什么最盼望什么。在扎地村,他提出“四好”愿望——让牧民口袋鼓起来,房子暖起来,脸上笑起来,日子好起来。

  扎地村是花石峡镇最贫困的村子,全村124户358人,71户210人挣扎在贫困线上。村里支柱产业少,还缺技术、缺资金、缺资源。牧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生产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这些,都是扎地村脱贫的“绊脚石”。

  2017年3月的一天,东周加走访牧民家庭,突然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从一间房子里传来。一打听,那是牧民美忠的家。他前往美忠家看望。原来,婴儿是美忠女儿生的,但孩子落户成了他家最大的难题。东周加得知后,跑镇里、找乡里,想方设法帮着给孩子办了户口。从那以后,扎地村牧民对东周加高看一眼,认为他是真心为牧民办事的公家人。

  扎地村牧民居住分散,东周加就挨家挨户走访。听说昂杰家因病致贫,他要去看看。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大雪簌簌地下着,寒风刺骨,他身上厚重的衣服像铁甲一样沉重。那时,东周加的老毛病关节炎和胃病都犯了,疼痛不已。他两脚像灌了铅似的,每走出一步都很艰难。推开门,屋子里只有昂杰的妻子。她眼睛红肿,明显是哭过的样子。她说:“姑娘得了肺结核,在西宁治疗。”第二天,东周加专程去西宁的医院看望昂杰和他的女儿扎西措。看着被病魔折磨的扎西措,东周加掏出3000元钱塞到昂杰的手里。半躺在病床上的扎西措眼泪无声地滚落。

  核实核准贫困户基本信息后,要建档立卡。从家庭收入到个人住房,从一日三餐到身体状况,从出行到上学,从用电到吃水,东周加将扎地村认真仔细地梳理了一遍。每家每户的人口情况、经济收入、致贫原因、合理诉求,牧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愿望,东周加全都清清楚楚地写在民情日记上。

  扎地村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通往镇上的土路,晴天飞土,雨天成泥,牧民出行极不方便。东周加去玛多县交通部门反映沟通,争取到了960余万元的项目。不久,一条长46千米的“小康路”修成了。之后,国家电网公司出资200万元,实施扎地村公路养护项目。东周加又操心购置设备、培训技术人员,带动村里20人就业。到现在,这个项目让扎地村累计收益32万元。

  接着,东周加运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破解扎地村产业发展动力不强、村集体经济有名无实的问题。在玛多县扶贫局的支持下,扎地村牧民饲养了1040只适合当地放牧的“玛多藏羊”,并依托国网电商平台销售。这些措施激发了牧民参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

  四年来,扎地村户均增收3000多元,7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牧民周才代表扎地村献上“情系群众 为民排忧”的锦旗,并捧着洁白的哈达送到了东周加面前。东周加激动地说:“这是扎地村牧民最朴实的情谊,感谢的是共产党的恩情和国家电网的无私帮助!”

  三

  2017年5月的一天上午,果洛供电公司营销部的田超敲开了总经理办公室的门。前不久,玛多县、班玛县和久治县三个地方的县域电网划入公司管理。田超主动请缨,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公司要在玛多县实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阳光扶贫”工程和清洁取暖工程。作为新上划县,玛多的电网建设、优质服务、定点扶贫等许多工作几乎都要从零开始。听到领导的介绍,田超感到了压力。说到脱贫攻坚工作,领导表情郑重:“青海的脱贫看果洛,果洛的脱贫看玛多,玛多脱贫攻坚是国家电网——乃至全国脱贫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2017年8月,田超以副经理的角色开始主持玛多县供电公司工作。

  十间年久失修的土房子,是玛多县供电公司的办公场所。田超组织召开第一届职工大会,发表任职感言,鼓励61名员工:“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开拓者。三五年后,新的办公楼会建成,110千伏线路要送到各乡镇,我们干的每一件事都是玛多县前所未有的大事。”

  会议室里异常安静,大家都不吭声,炉子里煤炭和牛粪烧得“呼呼”响,茶壶嘴“突突”冒热气。藏族员工周拉的几句话打破了平静:“啊啦啦,不可能吧。玛多这么尕(方言:小)、这么穷,能修这么多的变电站吗?”

  周拉在玛多工作了十多年,非常了解当地情况。17年前,玛多县依靠小水电摘掉了“无电县”的帽子,到现在还是“一根电线穿县城,一处故障全县停”的小电网。居民更是宁愿烧牛粪、烧煤,也不愿用三天两头停的电。

  光说不练假把式,田超要用实打实的成绩消除大家的疑惑。

  没多久,田超就碰上了难题:国网青海电力的电网建设项目和清洁取暖工程同时开工,要求在3个月内竣工,让居民过一个亮亮堂堂、暖暖和和的春节。田超心想,只要施工人员到位,问题不大。可是,他低估了玛多环境的恶劣。高寒缺氧,刚浇筑好的铁塔基础被风雨摧毁,不得不返工,而工人却一批批地流失。田超负责项目协调,急得夜不能寐。

  眼见暴风雨又要来了,田超看到一只雄鹰在草原上空翱翔,时而盘旋,时而俯冲,在乌云翻滚的空中毫不畏惧,那种气势有种说不出的力量。当时,田超心中沉静下来,坚定了信心。

  接下来,田超和国网青海电力的同事们建电网、装电表、抓扶贫、强服务,工作一项一项地落实了。2018年春节前,玛多县110千伏星海变电站投运,结束了县电网与主网联系薄弱、供电能力不足的历史。清洁取暖示范工程建成后,玛多县成为我国首个高寒高海拔清洁供暖示范县。

  周拉是心服口服了。他现在最信田超的话,也格外看重印有国家电网标志的工装。他望着单位大院里“在高原创造高度”“不向困难退半步,只向胜利添精彩”的红色标语,心中的工作激情高涨。他说,以前的玛多县是“一条街,两排房,一个警察站中央”,牦牛、羊群和狗满街窜,街上都是牛粪和煤炭燃烧的气味。现在的县城,电力足了,延伸出了南大街、东大街、滨河路、建设路,有好几个十字路口,斑马线、交通信号灯、太阳能路灯也都有了。

  2019年6月30日,玛多县和青海省其他地区一样,实现电费“同网同价”,电价每千瓦时降低了0.2元,一般工商业电价降幅达50%。农村户均配变容量由1.81千伏安,提升至2.5千伏安。

  牧民在县里新修的格萨尔广场跳起了锅庄舞,唱起了藏族歌谣。

  那天黄昏,田超独自在单位新办公楼旁边的小河畔散步。那些经历过的事情在田超脑海中放电影一样,一帧帧画面闪过。

  记得,他到玛多工作以来,玛多县供电公司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公司相关负责人还不远千里来到玛多,查实情、找症结、拿对策。国网青海电力因地制宜实施光伏扶贫、电网补强、清洁取暖、产业发展等项目。

  记得,展洁、李炳胜、伊有福、李永斌、韦强、祁科民……他们是国网青海电力扶贫办的同志,他们前前后后多次来到玛多,心想玛多、情为玛多。电网人的责任、情感和行动都汇入到脱贫攻坚的巨流之中,使玛多的每一项扶贫工作都高标准推进、高质量交卷。

  记得,国家电网在玛多修建完善了3所学校的教学设施,每年设置50万元大学生奖励基金,奖励考取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牧业户籍学生。如今,已有584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资助。他们都是玛多的未来啊!

  记得,22岁的藏族女孩卓尕拉毛感激的眼神。她和姐姐索南卓玛都考上了大学,可姐妹俩每年1万多元的学费让家里不堪重负。2017年,她家从光伏扶贫电站中得到分红,再加上国家电网的助学金及各类补助金共2.9万元,让这对姐妹得以安心坐在书桌前读书。

  苍穹浩瀚,天空的点点繁星和地上的璀璨灯光相映生辉。看到美丽的高原夜景,田超心中无限感慨:那么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今年初夏的清晨,田超和东周加相约来到玛多县城不远处的山坡上。牛羊在不远处吃草,鸽子扑棱着翅膀从眼前飞过。

  太阳刚刚露头,先是明黄,再是火红,颜料似的涂抹着大地。朝霞给玛多县井然有序的楼房、街道涂上了金色。几座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高速公路让县城连接四面八方,车辆飞驰而过。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牧区小镇油画啊!

  “花石峡不吃饭,玛多不住店”的顺口溜成为历史。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奔到玛多,走出温暖的宾馆,贪婪地吸一口清凉的氧气,欣赏“天上玛多”的美景。

  田超和东周加是同事,又是脱贫攻坚的战友。他们此时似乎听到了远方变压器“嗡嗡”的电流声,闻到了牧民家奶茶和酥油糌粑的香味。

  公司连续三年被青海省委省政府评为“中央企业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田超荣获公司特等劳动模范、青海省劳动模范。东周加被青海省委省政府评为“2017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玛多的风依然犀利寒冷,但它挡不住电网人奋斗的脚步。如今,田超和东周加依然在玛多,在奉献,在拼搏。

  高原明亮的光照下,黄河在不远处静静流淌,就像未来玛多牧民的幸福生活一样,万年长。

  “九曲黄河十八道弯,弯套弯,玛多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藏舞的海洋花儿的天,随口漫,要唱个美好的明天。”欢快的“花儿”回荡在天空,那歌声响亮、悠扬,飞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