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作品展示

拔向天空的白杨•电力扶贫故事之十四

发布时间:2020-08-31

 

 

津沽大地上的蓟运河环抱着大美大绿的宁河。随处望去,满眼的白杨树郁郁葱葱,挺拔伟岸。它是北方极其普通的树木,也是《白杨礼赞》里那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 ——题记

拔向天空的白杨

 

 

阳光洒在河面上,泛起层层金波,后米厂村的第一书记刘勇站在河堤上,望着远处的稻田。三年的驻村帮扶时光,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刘勇觉得日子就像眼前的蓟运河一般奔腾而过。

河水流向大海,刘勇的故事流进了后米厂村683户人的心里。曾经杂乱破败的村庄变美了,后米厂村人的生活富裕了。淳朴的村民称刘勇为“自个人”。即将离开,刘勇每天用眼睛抚摸村子里的街道、树木、花草和党群服务中心,心里生出了美好的愿景——后米厂村人会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2017年夏天,意气风发的刘勇来到后米厂村,他是天津宁河供电公司派驻宁河区廉庄镇后米厂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后米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65户。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业,而人均土地仅有0.7亩,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万元。

  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第一书记就是指挥员。到后米厂村的第一天,刘勇就失眠了。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第一步是要得到村民的信任,不能让他们把自己当成“局外人”,也不能荒废了三年的光阴。他想到了来村里之前单位领导和他的谈话,不能辜负组织的重托。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有着4年党支部书记工作经验的刘勇深知这句话的含义,也深知抓好基层党建是为了啥。后米厂村有77名党员,大多年龄偏大。刘勇头一遭家访党员户,就吃了闭门羹。李敬河是老党员,曾在开渠治水时不慎致残,一只眼睛看不见了。但他在村子里是说话有分量的人物。那天,刘勇刚到他家门口,就听到“咣当”一声。大门被关上了,门内甩出一句话:“在村子里瞎转悠啥,你们也就是雨过地皮湿,玩啥造型,到时候拍拍屁股走人,净瞎扯。”刘勇这才明白,村民看不到“光亮”,他说啥也没用了。

  刘勇发现,后米厂村的人心是散的,后米厂村党支部建设迫在眉睫。

  为啥很多人愿意蹲墙根也不愿到村委会来?村委会办公室年久失修,堆着杂物,屋里有一张三条腿的床铺和一张用了几十年的办公桌。刘勇筹措到8万元资金,将村委会翻修一新。刘勇和村里几个年轻党员着手完善了6项党支部制度,并全部上墙,还制作了发展理念宣传栏和党建督办任务进度展板。他完善了党员长效教育机制,并实施了设岗定责和坐班考核措施。村民有事找到党支部,党支部就有人接待,有人解决问题。这就是刘勇迈出的第一步。

  刘勇的第二步是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当信心满满的刘勇站在李敬河面前的时候,李敬河又甩出一句:“靠开会就能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净说些客套话,没用。”刘勇笑着说:“老同志,组织党员大会是组织生活,另外,我们编制了五大发展规划,就是想听听您的意见,咱们村的人不比别村人差,咋就不能和他们比比呢。”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排涝,李敬河曾经连续二十多天吃住在泵站,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根在了他的心底。刘勇的这句话说到了他的心窝子里。李敬河爽朗地笑了:“好,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走,我要看看你们有啥高招。”刘勇和李敬河第二次交锋就擦出了火花。刘勇心想,只要大家达成共识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刘勇索性搬到了李敬河家住下。夜深人静的时候,李敬河就讲他年轻时奋斗的故事。刘勇将甩掉穷帽子的想法和规划说给李敬河听。刘勇慢慢体会到,不是后米厂村人思想落后,是村里缺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刘勇到后米厂村的第二年,村里选举了村支两委新班子。刘勇推荐了本村返乡人才和水稻种植能手,选优配强了新班子。“刘书记的话能说到人的心坎上。他说党支部是村里的领头雁、方向舵,村干部要快速转变思想、齐心协力地朝着一个目标奔,才能多干事儿、干成事儿。”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继国感受到了村民对第一书记的信任。

  后米厂村的帮扶工作同样记挂在宁河供电公司负责人的心里。宁河供电公司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到后米厂村调研,以“为民不改向阳心”为主题组织开展定点帮扶村开放式道德讲堂,连续组织了“守初心、讲文明、勇担当、书经典、送温暖、唱歌曲”六项活动。小小村庄一下子活泛起来,村民自发组织了秧歌队。朗朗的笑声随着蓟运河的河水飘出很远。在这样的变化中,村民的心气足了,精神好了,也渐渐感受到供电公司的帮扶是“玩真的”。

带着感情干工作会倾注满腔心血,会将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化为继续前行的动力。在一起工作时间长了,感情建立了,视野放宽了,廉庄镇党建办原主任单江静对刘勇夸赞有加:“后米厂村党建资料完善,学习教育落实得很到位。镇里基层党支部资料评比,后米厂村总是第一名,再也不是以前的倒数了。”

 

 

  如今,每当傍晚,后米厂村养殖户杨春超会坐在自家门前喝茶,欣赏门前盛开的各色花朵,有时还会愧疚地对妻子谷全文说:“刘勇对咱不薄,告诉孩子可别忘了,咱们就当亲戚走动。”谷全文喃喃道:“当时你可没少给刘书记下绊马腿。”

  “刘书记,你快到我家看看吧,水都上炕了!”2017年夏季的一天,村民车连英边哭边向刘勇求助。这场景牢牢地刻在了刘勇的心里。刘勇横下心,想着就是“脱层皮”也要啃下修路这块硬骨头。可这块骨头啃得艰难。

  后米厂村里的三条街道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村里还有一处40多年都没有治理的污水沟,村民的生活污水往里倒,垃圾往里扔,是村里有名的“龙须沟”。污水沟附近还有户人家养猪,一年四季臭气熏天。那里地势低洼,下一场暴雨,雨水就能漫上村民家的炕头。村东头三四十户人家深受其害。治理污水沟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刘勇跑上跑下、多方联系,终于筹集到了资金。通过招投标后,污水沟治理工程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首先要修建排水管道。让刘勇没想到的是,污水沟治理的第一关——路面清理就遇到了难题。后米厂村村民都有门前“占地意识”。一条马路上,东家占一块,西家占一块,大家都不愿意让出多占的地来修建排水管道。刘勇挨家挨户上门协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吃了不少闭门羹。

  “找我干啥,拆猪圈这事儿没得商量,赶紧走。”因为修路要拆猪圈,杨春超和刘勇结下了“梁子”。“你在村里养猪,街坊邻居一直有怨气,趁着这次修路咱迁出去,上面有政策,在村外建养殖场你别担心。”刘勇笑着说。被拒习惯了,拒见、拒谈都难不住刘勇。“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养猪是我们家的主要收入,不让养,我们到你家吃去。”杨春超根本不给刘勇面子。“这美丽乡村建设,总不能满大街臭气烘烘吧。再说了,村外规划养殖小区,你现在养的猪我负责帮你全部销售了。”刘勇心里明白,不够二百斤的猪卖不上好价钱。可到这个坎上了,只有排解了杨春超的难题,他才会松口风儿。谷全文接话:“你只要连大带小都给我们卖个好价钱,我们就不养了。”杨春超瞪了妻子一眼,怪她多嘴。

  好不容易把杨春超的猪给卖了,刘勇刚想松口气,可猪肉价格疯了似地涨,杨春超又反悔了。他不拆猪圈了,想接着养。村里已经动工修路,马上就要修到他家门口了,全村人都眼巴巴地看着呢。

  刘勇带着谷全文到村外的养殖小区绕了一圈,帮他们选好了猪舍,并答应帮着联系引进新改良的土猪崽,让谷全文回去好好做做杨春超的工作。杨春超悄悄去过养殖小区三趟后,终于拆了一直占据村中央的猪圈。

  村民开始信服刘勇这个第一书记。

  夏天最热的时候,刘勇每天在现场监工,早上五点左右到,晚上顶着夜色回家,前前后后忙活了3个多月,整个人瘦了十几斤,脸也晒黑了好多。施工人员笑称他是“包黑炭”,既要赶工期,又要保质保量,监工太严了。

  北方雨季到来前,后米厂村的排水管道改造完成了,道路两旁还栽满了海棠树和杏树。2018年春天,村里开满了漂亮的花,村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

  后米厂村一排排房屋前修了柏油马路。走在村里宽敞的马路上,一位大爷大着嗓门说:“想当年,因为门前没有路,俺闺女结婚都是从堂叔家上的车。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啊!”村民每天走在村头巷口,呼吸的空气是新鲜的,眼见的环境是整洁的,幸福感实实在在增强了。那位大爷的外孙女回到村里,看到姥爷家屋后的垃圾河不见了,屋前尘土飞扬的土路消失了。小姑娘觉得特别神奇,拿着手机拍了不少漂亮的照片说:“姥爷家和城里一样漂亮,这变化像童话一样奇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是刘勇的记事本上记着的一句话。刘勇到村里干的第二件大事便是着手改善后米厂村的村容村貌。他就像一株白杨,积聚力量往上生长,散发出不畏困难的豪气和拼劲。

 

 

  “请组织放心,我一定完成帮扶任务。”来后米厂村之前,刘勇立下了“军令状”。抱团、向上,刘勇将甘于奉献和敢于拼搏写满了帮扶日记。

  刘勇干的第三件事就是帮助贫困户。在入户摸底调研时,他关注到一类特殊群体——困难边缘户。他们大多是罹患大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户,疾病的折磨让他们不堪重负,生活困难。刘勇把他们的情况统计成册。一户一策,那段时间他心里装满了这些人家的事。

  村民李昆亮本是村里的富裕户,夫妻二人在县城开了家烧烤店,生意很是红火,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左右。可是,近几年他4次突发脑栓塞,光治病就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妻子方玲身上。17岁的长子多次提出要辍学打工挣钱。

  “刘勇就是我的大哥,咱这辈子算是遇到了贵人。”方玲啥事都和刘勇商量,把他当成了主心骨。在刘勇的开导下,方玲走出了阴霾,发挥会炒菜的长处,做盒饭。为了尽快让方玲树立信心,刘勇给认识的人都打了一遍电话,推销盒饭。2019年,方玲在农历腊月二十八叫刘勇来家吃饭,她炒了四个菜。刘勇和这家人一起吃了个团圆饭。那天,大雪纷纷,像是天上的祥云,祝福着这家人。刘勇的心就像窗外飘落的雪花般纯净、洁白。

刘勇有一颗无私的心,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去办。村民打心眼里尊敬他。三年上了三个台阶,后米厂村变了,人心齐了,村子就像挺拔的白杨树不断向上生长,村集体收入一年比一年多。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22.7万元。村里有钱了,就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帮扶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孤寡户。

 

 

  后米厂村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廉庄镇辖区内最大、人口最多的自然村。过去,村里道路狭窄,村民每年收获的稻米运不出去,粮商的车也开不进来。愿意进来收购稻米的商人压价严重,村民根本赚不着什么钱。刘勇二话不说,揽下了帮大伙卖米的活儿。

  20189月,宁河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宁河·全国大米展销会召开。伴着夜空中的星火,一脸疲惫的刘勇张罗着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在展销会上布置摊位,背讲解词,忙得不亦乐乎。第一天,他们卖出的大米纯利润就有5000多元。后米厂村的大米初露锋芒。

  其实,刘勇早就开始张罗着改良村里的水稻种植。“我们更新水稻品种,再把名声打出去。”他请到了稻米种植专家,教村民育秧、施肥和套种,前后组织村民参加了两次水稻种植讲座。2018年,后米厂村试种200亩“长粒香”稻米,可算账后才发现“长粒香”产量低,亩产收入不理想。2019年,他们增加种植了400亩“稻花香”,并发动村里的合作社推广蟹稻混养600亩。李敬河算了一笔账,按亩产河蟹30斤计算,每亩地增加销售收入900元。

  后米厂人看到了最大的“光亮”,每个人心里都是暖的。刘勇又打起了算盘。刘勇想到了宁河供电公司多年来打造的“向日葵”公益品牌,为后米厂村设计了“向日葵”蟹田大米商标,自己担任代言人。慢慢地,“大米书记”的雅号在宁河区传开了。

  20181110日,在央视7套“乡村大世界”系列节目“丰收中国”中,后米厂村的蟹田米作为宁河大米的一员在直播中进入大众视野。“稻花飘香迎宾客,米中精品在宁河。”宁河大米秧歌队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着,也让后米厂村的大米打出了知名度,打开了销售渠道。2019年,刘勇又带领大家参加了宁河区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次他们重点推出“稻田蟹”,打响后米厂村“稻蟹混养”生态养殖绿色大米、生态蟹的品牌。

  “行啊,老刘,年纪这么大还懂电商销售,一点也不落伍啊。”在国网商城买了两袋“向日葵”牌蟹田大米的一名同事在微信里夸赞刘勇,直说还要多下几单。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刘勇又将后米厂村大米推到“慧农帮”平台。通过这两年积攒的销售经验,后米厂村的大米销售额一路飙升。

  后米厂村村民李俊杰是天津市晟汇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9年年底,刘勇鼓励李俊杰采用“稻蟹混养”模式的同时,又建议村里整合闲散土地30亩承包给合作社,筹建稻谷晾晒场、稻谷储备库。仅这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可以增加1.5万元。晾晒后的稻谷价格高。等建好容量2000吨的储备库,经过晾晒的稻谷就能够囤放在库中等待销售。致富的路上,点子多了,收入就多了。

  爱动脑的刘勇觉得水稻种植产业太过单一,不足以支撑后米厂村长远发展,他想着要给大伙再谋个致富路。他多方奔走,搞市场调研,拟定产业项目方案,提出将村内发展产业的200万元启动资金投入到“百利种苗”集团,采取入股经营的模式增加股金收益。村民可以到扩大经营规模的“百利种苗”集团就业,积累农业种植经验,以便将来自主发展。

  盛夏的后米厂村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最抢眼的是村北头成行蓬勃生长的白杨树。刘勇,这个50多岁的第一书记即将完成三年的帮扶任务,他心中装满了与这个村庄的情谊。他时常站在白杨树下远眺村庄,观瞧着后米厂村的变化。他仿佛站成了一株拔向天空的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