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作品展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向光前行·我和祖国共奋进”征文|长高的电杆

发布时间:2025-01-24
周葆亮
窗外,在京杭大运河畔,几名头戴安全帽、身穿印有“国家电网”标识工作服的施工人员正在烈日下组立一基铁塔。我发现那基铁塔在“长高”。前几天,我站在小楼二层房间窗边可平视,今天我要仰视才能看见塔顶。

我是江苏邳州市供电公司退休职工。前不久回乡,村里那长高的电杆牵动了我的思绪。我想到了一根电杆从矮小木质杆变为高大水泥杆又变为更高大铁塔的过程。

“架电了,架电了,咱们小山村也用电了!”1973年,10岁的我见爷爷兴奋地把烟袋顺手撂在地上,一阵风似的走出院门。他被村里的生产队长选派到工地出劳力,配合施工人员挖杆坑、运电杆、拉电线。

爷爷他们栽下的第一根电杆,是从山坡上滚下来的那棵在山窝窝里长大的槐树的树干。他们把树干举到肩膀上,抬着走向早已挖好的杆坑,再把树干粗的一头栽进杆坑里,用土填实,又用木棍捣实土,直到树干稳稳地站立起来才放心。这就是我们小山村初次架电使用的电杆,被埋进的杆坑足足有1米深。

爷爷挺直身子站在木质电杆边,那电杆比他好像高不到哪里去。可就是这不算高的木质电杆擎起了横担,横担上扎着两个“磁葫芦”,两根电线被绑在“磁葫芦”上,电就由电线输入小山村。

小山村通电了,小山村沸腾了!夜深人静,爷爷坐在板凳上,仰着头,目不转睛,望着头顶上泛黄的灯泡发呆。他捡起烟袋,在烟袋锅子里装满烟叶,站在凳子上,高高举起烟袋杆,将烟锅靠近灯泡,腮帮子一鼓一瘪,想用电灯泡点燃烟叶——我家用煤油灯照明时,爷爷就用煤油灯火苗点烟叶。再到工地时,爷爷对木质电杆说:“没用的家伙,送来的电只能照亮,不能点烟。”大伙儿一听大笑不止,有的蹲在地上揉肚子,有的笑得前仰后合。

1982年秋,小山村迎来了电网改造升级。那年,爷爷病重,有气无力地对我说:“大孙子,你长大成人了,理应参加施工,为咱村用上好电出力流汗。”我对爷爷郑重地点点头。

那年,有一位摄影师举起相机镜头拍下了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施工人员用力拽着粗绳立电杆的瞬间。这张照片上有我的师父——邳州供电局职工刘善明。至今,这张照片还存放在邳州供电博物馆里呢。

那次电网改造升级后,村里的电杆变成了12米高的水泥杆,电杆上的电线由两股变成了三股。遗憾的是,爷爷没能等到电网改造升级完成就与世长辞。我跪在爷爷遗像前,声泪俱下:“爷爷,您看见了吗,咱村的电杆长高了。”

如今,村里的那排15米高的电杆,骄傲地擎着电线。长高的电杆仿佛告诉人们:“放心用电吧,我们长高了,容量更大,安全系数更高。”后来,我架设高压线路时,立起的是高大的输电铁塔。

你见过更高的输电铁塔吗?2022年1月12日,500千伏凤城—梅里长江大跨越输电工程中的输电钢管塔封顶。两基385米高的输电铁塔是世界最高输电铁塔,比法国埃菲尔铁塔还高出61米。铁塔被深深地栽到了地下,十分稳固。

电杆,从矮矮的木质电杆长成385米高的“巨人”,高高托举起了我们的美好生活。

退休后,我在村里老宅住了下来了。爷爷用过的风箱锅灶早已消失,煤球炉成了展览馆里的摆设。老宅翻建成二层小楼,厨房里微波炉、电磁灶、电烤箱、电饭锅、洗碗机等一应俱全;房间里空调、电扇、换气扇、洗衣机、干衣机、电熨斗、吸尘器等随时听候召唤……新时代的乡村生活,电,从未缺席。从1882年上海的第一盏电灯亮起,中国有电的历史才142年。电在一百多年前是奢侈品,如今已成为我们生活须臾不能离开的必需品。

电杆长高了,立在那儿,恪尽职守,风雨无阻,忠诚地履行着使命,将电流注入生机勃勃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