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作品展示

大湖之光

发布时间:2025-03-13
 赵萍
2025年02月28日 国家电网报 

供电员工在湖上巡线。 沈波 摄

渭河村夜景。 赵萍 摄

供电员工为水上渔家检查用电线路。赵萍 摄

 

2月18日,雨水节气。

山东微山湖,气温依然在零摄氏度之下。

早上7点钟,我驱车到达微山县爱湖码头。当天,我要跟随微山县供电公司高楼供电所员工巡检高楼乡10千伏永胜线。这条线路通往位于大湖深处的高楼乡渭河村,90%的电杆架设在湖水中。

清晨,冷风吹在脸上,冰冷刺骨。爱湖码头显得格外清冷。35千伏夏高线的铁塔映入眼帘。铁塔直立于湖面,线路一直向大湖西岸延伸。这条线路承载着高楼乡16个行政村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高楼供电所的快艇已经停靠在码头上,快艇上是张贺和刘传。年轻的刘传起身向我伸出了手。在他的帮助下,我踏上了左右晃动的快艇。

马达声响起,快艇向宽阔的水面驶去。

快艇疾驰,寒风愈加猛烈。我几次想张口说话,都被风呛了回去。空旷的湖面上,快艇后面翻滚着道道雪白的浪花。

半个小时后,快艇拐进了小河道,放慢了速度。一脸严肃的张贺拿起手中的望远镜,开始观察远处的电线杆。河道两边的芦苇密密麻麻,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色的光芒。风穿过芦苇荡,沙沙声响起,鸟鸣一声接着一声。

我问张贺:“湖中的线路,大约多少天巡检一次?”

张贺答:“在湖区,巡线真的不好说要多少天巡一次,巡检的频率都要跟着渔民们走。”

“跟着渔民们走?”我好奇地问。

“是的,现在微山湖上有9000多户渔家,仅高楼乡就有4400户,他们居住在53万亩的水域里。他们习惯了在船上居住、水上生活。对于渔民来说,过年是要过到农历二月初二才结束的。渔民过年有个习俗,在农历小年这一天开始挪船屋,一个家族是要聚在一起过年的。那个时候,我们就要去他们聚集的台区调整变压器挡位,检查进船屋的电线,保证他们用电安全稳定。”张贺指着前方的一条河道说,“那里就有一家,我们可以去看看。”

张贺在高楼供电所工作了20年,有着丰富的湖区工作经验。他说,在湖区,每个台区都有预留好的用电接口。他给我打了一个比方,这里的台区就像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汽车到了,拿起充电器插上,就可以充电了。船屋到了,接上船上的进户线,就通电了。这是根据船屋的流动性设计的。春天一到,渔民会去他们的养殖区生活,用电台区用电量又会变了。

说话间,快艇拐进了一条河道。这条河道宽了许多。停靠在一起的船屋大约有二十艘,都是清一色的红色钢瓦顶、白色钢瓦墙。船上都挂着大红灯笼,灯还未熄,那光染红了一半河道。

船头插着系着红绳的青竹竿,个个竿上挂着风干的鱼、鸭等。船屋正门贴着红底烫金的“福”字。看到张贺他们,大家长钱其德老人激动相迎。

在供电员工查看线路的时候,我走进了老人家的船屋。船舱内客厅整洁干净,空调开着,暖意融融。我惊讶地发现,船上家用电器样样俱全。钱其德老人告诉我:“船上都是用电的,很卫生,也很安全。以前没有电,我们用柴油机发电,只能照明。河道上飘着油花。谁能想到,我们现在用上了大网电,船到哪,电就到哪。你看,我们的水也越来越清了。”在他的讲述中,我了解了湖上渔家用电的历程。

1975年,微山县供电局就开始了湖区通电工程。1978年,微山县供电局往高楼乡架线。钱其德家正好有一艘新的水泥船,施工时被征用。当时的电线杆没有现在的高,都是由装在水泥船上的小型吊车吊起,垂直地栽到湖水中,让电杆自己扎进湖底,四周再用拉线紧固。风雨一来,电线杆就歪了。那时,钱其德特别怕刮风下雨。冬天,船上冷,他们就烧木材、煤炭取暖,经常有失火的情况发生。船一旦烧起来,整条船就成了火船,损失很大。高楼乡的线路是从微山县县城10千伏昭阳线接过来的,那时候,电压质量及运行稳定性都不能保证。

到了2005年,微山县供电公司从微山县110千伏夏镇变电站架设了一条35千伏跨湖线路到高楼乡,又建成35千伏高楼变电站。2011年后,为了支持湖区经济发展,供电公司逐步改造电网薄弱的行政村的电网。2016年,针对湖区村庄无集中居住点、渔民多沿湖岸“一线式”居住的特点,微山县供电公司将低压调压装置与无功补偿装置结合起来,在6个位于湖区腹地的村庄试点安装了支线末端电压补偿装置,提升了这些台区的末端电压质量。2018年至2024年,累计新建及改造的25.48千米架空线路,加强了高楼乡的网架结构,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在我和钱其德老人交流时,张贺和刘传完成了船屋的用电安全检查。我们再次踏上巡线的路。

水上巡检线路不易。巡检一条同样长度的10千伏线路,在陆地上可能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在湖上则需要近一天时间。

快艇驶入又一处河道,时至中午,我们在芦苇荡边避开湖风开始午餐。煎饼卷着辣椒炒的咸菜,辣出了我一身微汗。张贺递给我一个咸鸭蛋,说:“湖上巡线吃辣椒,能驱走寒气。”

简单午餐后,我们继续出发。不知是辣椒的作用,还是湖面气温升高,我冻僵的脚开始有了知觉。这次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冻透”。一层羽绒服、一层军大衣,我还是抵御不住冷冽的湖风。寒风冷飕飕的,侵入我的毛孔。看着认真驾驶快艇的刘传,我无法想象他们在寒冬腊月巡线是什么滋味。而这大湖深处,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我也不知他们怎么掌握航向。湖水清澈见底,河道中有芦苇的地方,我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的芦根已经泛绿。

快艇行驶了半小时左右,在湖面上打了两个弯。远远地,我看到了飘扬的国旗——我们到了渭河村。

这是一个典型的“漂在水上的村庄”。它孤立湖中,1500米长的“水街”两旁,民居、商铺等全部由固定或游动的船只组成。船成为唯一的交通工具。村在水中央,人在水中行。

快艇在村委会办公室所在的船屋边停靠。办公室里摆着“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生态文明村”“山东省十佳乡村旅游景区”等牌匾。

渭河村党支部副书记化明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张贺、刘传主要是检查渭河村的自来水站和污水处理站的用电安全。

渭河村河道两边排列着70多条住家船。一条船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居所,吃住都在船上。过去,船上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湖。近年来,渭河村响应号召,退渔还湖,发展“渔家水街”特色旅游业。2020年,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高楼乡政府联合为这个村的住家船安装排污设施,并在岸边就近建设污水处理站。如今,渭河村的每条船都有两根管道与岸边相连:银色的是自来水管,送水供船上的人饮用;黑色的是污水管,排出船上的生活污水。电,是渭河村自来水站和污水处理站的动力。

提起电,化明有打开了话匣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解决微山湖地区渔民的温饱问题,上级政府依法规范渔民生产方式,划定生活区域,将四处漂流的渔民集中起来,便有了像渭河村一样的水上渔村。但是,渔村位置偏僻,居住分散,不符合通电条件,架线供电的难题长期无法解决。

1995年,微山县陆上居民全部用上电的时候,渭河村还没有通电。太阳一落山,村里冷清得没点动静。站在自家船屋向远处望,不见一丝亮光,让人心里发慌。渭河村的姑娘嫁得出,小伙娶亲难。即使娶个新媳妇,人家娘家陪送的电视机、洗衣机,也只能搁在那里当个摆设。用上电灯、看上电视,对渭河村村民来说那是做梦都想的事。

1997年11月10日,一支由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组成的建设队伍进入大湖深处。虽然在冬季,但干涸的湖滩底部泥质松软,工程机械不能进入,运送线杆全靠人手抬肩扛,挖掘线杆坑基也必须钎凿镐刨。作业过程既难又险,但没有一人退缩。只用了15天时间,他们就为渭河村送了电。通上电的那一天,家家放鞭炮,户户喝喜酒。

有了电,渭河村一年一个样,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村民收入由少到多,村民由贫穷走向富裕。2006年9月,渭河村在政府的帮扶下,注册成立了微山县渔家水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筹资200余万元建成了一艘大型宾馆船。船的总使用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可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他们还给船安装了具有渔家特色的灯带、灯饰等,打造渔火闪亮的水街夜景。

如今的高楼乡,迈开了渔业生态发展的步伐。化明有给我看高楼乡发展报告,说2025年高楼乡将持续实施生态化池塘改造,建设年繁育1800万只大闸蟹、1000万尾罗氏沼虾、2亿尾南美白对虾种苗的渔业基地,精品蟹养殖面积突破5万亩,不断壮大渔湖产业集群。

夕阳西下,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巡检。

坐在返航的快艇上,我看着落日消失在水天一线,霞光慢慢地被夜色收入湖面,大湖里的渔灯如点点星光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