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作品展示

在希望的田野上

发布时间:2025-04-10
李洁
2025年03月28日 国家电网报
 
 

▲ 供电员工协助测试机井运行状态。闫梦琪 摄

▼ 供电员工检查农高区灌溉设备用电情况。 刘兴刚 摄

3月下旬的豫东平原,树木已冒芽吐翠。麦田里,麦苗泛起的波浪从人的眼前一直延展到天边。明黄的油菜花和粉红的桃花点缀在青色麦田间。大地新绿,生机盎然。

这片麦田位于河南省郸城县的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被当地人叫作农高区。

近几日,郸城白天最高气温达二十八九摄氏度,温暖的天气促使小麦在返青后迅速分蘖、拔节生长。人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在这片平整广袤的大地上,供电员工和包地大户、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一起,守护着粮食,守护着希望。

傍晚,太阳还悬在树梢上,麦田里近百个固定式喷灌机不间断地喷出水雾。麦苗吸饱了水,极力伸展腰身,蓄力生长。

三个男人站在麦田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其中一个说:“现在种地,浇水方便,用电方便,不作难了。”说话的人名叫王永全,中等个子,身材瘦削,黝黑的脸上有一双细长的眼睛。他是河南创鸿农业有限公司经理,没事儿就喜欢到地边站站。他承包了农高区两千亩高标准试验田,是当地的包地大户。

与他并肩而立的两个人,一个是郸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投公司电工许治全,一个是郸城县供电公司农高区中心供电所员工欧成强。

他们聊到了月初的那场暴雪和降雪前的暴风雨。

3月2日,暴风雨突降豫东平原,最高风力达到九级。处于农高区核心地带的胡集、李楼、汲冢和吴台四个乡镇的电力线路受损。农高区中心供电所员工全体出动去抢修。可是,10千伏吴7板大张线张巩庄分支的故障原因迟迟没有找到。

大雨如瀑,路面湿滑,供电员工用望远镜观察线路,用手机拍照,一基一基地查。张巩庄分支线路长3.5公里,他们来来回回查了3遍,终于找到故障原因。原来,一基电杆上的一相导线落到了横担上,故障点极隐蔽。他们立刻冒雨登杆,排除了故障。

听欧成强说抢修的事,王永全说:“多亏有你们,要不地里的很多机械都用不了。”

王永全以前用机井抽水浇地。浇地的时候,他得提前一天去地里铺水管,第二天清早四五点起床去守着,饭也顾不上吃。有时候,邻里间还会因为“争井”起纠纷。如今,国家投资为农高区安装了智慧农业灌溉系统。需要浇地时,他在家里朝手机屏幕上点一点,地里的灌溉设备就开始喷水,全不费力。这两千亩地,平时只有三四个人负责田间管理。播种、打药有专门的机械,专人负责,省力又省钱。去年,他的地打了260多万斤小麦,平均亩产超1200斤。

负责农高区低压设备维护的许治全高高瘦瘦,背微驼,干电工快3年了。在农高区,像许治全这样的电工一共有5名,都和农高区中心供电所的人很熟。他们分工守护这片麦田里的用电设备。高压线路由供电员工维护,低压线路由许治全他们维护。但很多时候,他们要通力合作。

去年4月的一天,许治全接到王永全的电话,说是附近的一处机井灌溉专用变压器出了问题。许治全赶到一看,故障他处理不了,就赶紧给农高区中心供电所所长徐慧打电话。徐慧很快就带人赶到现场,正准备开展抢修,天却下雨了。

要抢修的是电缆,电缆不能沾水。情急之下,徐慧跑到最近的一家商铺借来一把大型遮阳伞。供电员工在大伞下干了一个多小时,做好了电缆接头给装上了。

郸城县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农耕历史悠久。郸城县的段寨遗址中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农具。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农耕方式在这里不断演进。传统的铁犁牛耕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作业和日益普及的数字化种植技术。近年来,郸城县粮食产量每年都超过二十四亿斤,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

3月2日大雨过后,3日又突降暴雪,此后二十天,豫东平原都没有雨水。3月24日,农高区智慧农业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侯斌径直走到麦田边的一处红顶白墙的井房前。侯斌打开井房房门,拿起一张电卡在水肥一体机上刷了一下。不一会儿,井房附近上百个灌溉喷头一起喷出水雾。麦苗喜盈盈地沐浴在水雾中。

更远处,一个巨大的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立在田地中,喷灌半径达290米。通电后,它以中心支轴的中点为圆心缓慢在麦田里移动喷水。这种喷灌机在农高区有39个,每台喷灌机的悬臂长度根据土地面积定制。侯斌他们做过测试,采用传统浇水方式,灌溉一亩地约需30元钱,而采用中心支轴式喷灌机灌溉仅需6至8元钱,还节约用水一半以上。此外,农高区还有卷盘式喷灌机232台,可以同时为11万亩农田灌溉。

侯斌在手机上点开“智慧农业”应用程序,当天的天气情况、农作物生长情况、土壤墒情等情况一目了然。智慧农业离不开电,供电公司的党员服务队定期帮助他们排查机井灌溉专用变压器和供电线路安全隐患,协助他们测试喷灌装置。

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22年建立,是河南首家国家农高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拥有高标准农田30万亩。郸城县供电公司为此成立农高区中心供电所,先后分10多批次进行了电网改造升级和机井配套台区建设。

放眼望去,麦地里没有一根电杆。电从哪里来呢?原来,为了方便包地大户用大型机械播种、收割,农高区所有机井灌溉专用变压器的出线都采用入地电缆模式,田里不再立杆架线。

行走在农高区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间,能感受到那郁郁葱葱的气息。

再过两个月,到五月底,这里将有一片金色麦浪。一台台大型收割机会在麦浪中穿行,把一粒粒饱满的麦子收于粮仓。

再过三个多月,玉米、大豆、红薯等秋季农作物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每一片成熟的作物,都离不开人们辛勤的耕耘与精心的灌溉。

农业靠天吃饭,农高区的庄稼生长也并非一帆风顺。去年,这里就发生过大旱和大涝。

2024年4月初,郸城县遭遇多年未遇的重度干旱天气。好在麦田里的每眼机井都有可靠供电,按时为麦田灌溉。麦子喝饱了,最终长出了沉甸甸的麦穗。小麦装满了座座粮仓。到了7月初,田里种植的玉米也有一米多高了。可7月中旬,郸城县连日遭遇暴风雨袭击,玉米地一片汪洋。

供电线路受损,仅胡集乡的10千伏郭3板欧庄线赫店分支线就有18基电杆倒杆断线。农田排水需要电,村民生活也需要电。暴风雨中,供电员工一刻不停,紧急抢修受损线路,协助村民挖沟开渠,为抽水排涝设备架设临时线路。村民们撑着伞守望着。有人担忧地说:“恐怕一个星期也用不上电了。”一个女声传来:“老乡们,放心,不送上电,我们决不撤。”村民们认得,她是徐慧。

风雨中,徐慧把抢修人员分为三组。第一组人员蹚着积水去各个分支线路开关处隔离故障点;第二组人员准备抢修物料;第三组人员在现场勘查选择线路走径。徐慧身高一米六四,下到田里,积水到了她胸口。抢修中,车辆无法通过积水路面,绝缘子、横担等抢修物资都是大家手抬肩扛送到现场的。奋战了20多个小时,他们终于完成了抢修任务,恢复了供电。

一年又一年,土地馈赠给人们粮食,人们守着土地繁衍生息。

橘色夕阳下,麦田土壤松软湿润,春风柔煦,泥土的芬芳和麦苗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沉醉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这天,徐慧带领两名供电员工又来到村里。村里有人买了新能源汽车,需要安装充电桩,他们就上门介绍充电桩报装流程,教车主在“网上国网”APP上发起业务申请。

夜幕降临,四野无人,虫雀唧啾。徐慧和同事准备返回供电所。暮色中的麦田呈现出浓厚的墨绿色。坐在车上,徐慧对新入职的员工刘志博说:“优质的种子,无论在什么样的土壤里都能长得好。人也一样。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把根扎牢,往上生长,才对得起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不远处,一根根电杆像战士般站立在小路边,守望着麦田,守望着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