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作品展示

秦岭有座融冰变电站

发布时间:2025-04-10
吉建芳
2025年03月21日 国家电网报
 
 

雪落秦岭。吕文博 摄

供电员工踏雪特巡输电线路。李玉明 摄

阳春三月山花开。秦岭山谷里,粉嫩的桃花簇拥在枝头。春风拂过,落英缤纷。山涧溪水潺潺,溪边青草嫩绿。暖阳洒下,唤醒了沉睡一冬的生灵,鸟儿欢唱,虫蚁忙碌,生机盎然。

秦岭深处,宝鸡供电公司110千伏融冰变电站的年度融冰工作即将完成。每年从11月初到来年4月初,秦岭输电运维班的员工便三人一组,轮流驻守在这里,监测覆冰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融冰作业。

秦岭山脉宛如一条蛰伏于天地之间的巨龙,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巧妙地划分了我国南北两地截然不同的自然风貌。秦岭腹地地形复杂,山大沟深,冷暖气流在此频繁交汇,形成了独特而又极端的气候环境。

夏季,秦岭丛林茂密,郁郁葱葱,但到了冬季,这里被冰雪覆盖,寒风凛冽、温度极低,雨雪天气极易导致输电线路覆冰。这座110千伏融冰变电站是专门为两条跨越秦岭的110千伏嘉黄Ⅰ、Ⅱ线(原宝凤线)冬季融冰所建。这两条输电线路不仅要为凤县、汉中市居民生产生活提供电力,还要保障宝成电气化铁路的运行。

110千伏融冰变电站是秦岭地区唯一的融冰变电站,也是全国首座带负荷融冰式110千伏变电站。自20世纪70年代投运以来,它已在秦岭深处值守了近两万个日日夜夜,见证岁月变迁和四季轮回。每当导线被厚厚的冰层覆盖时,融冰站的供电员工都会顶风冒雪,一次次化解危机,确保电力线路安全运行。

今年2月初的一个清晨,天空阴沉,我们乘车从宝鸡市区出发,驶向凤县方向。

一路上,山脊和山巅上,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的铁塔如钢铁巨人般矗立。白雪映衬下,它们显得格外挺拔。飞跃山梁的银线如同琴弦,在寒风中弹奏着光明的乐章。这些铁塔和银线是电力传输的载体。它们点亮秦岭中的村庄,让各种各样的电器方便村民生活,让农产品加工厂的机器飞转,让山里的特产通过直播间销往全国各地。

海拔不断攀升,气温也越来越低。在一个路口,汽车向右一转,进了一条近乎逼仄的小道。穿过一个涵洞后,再右拐,又经过一段狭窄的路段,我们终于抵达被秦岭环抱的融冰站。

抬眼望去,融冰站四周连绵起伏的山脉宛如银龙盘踞。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显出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静谧。融冰站静静地立在那里,主体建筑顶上的“人民电业为人民”几个鲜红大字立牌在一片银白中格外醒目。

融冰站的院子方方正正,设备区和主控室、办公生活区由铁栅栏隔开。设备区呈“L”形布局,单相变压器、户外少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户外设备区栏杆上挂了几块大的宣传板上,展示着“进站须知”“生产现场作业‘十不干’”和“安全生产标识”等内容。主控室和办公生活区则是略显陈旧的两层水泥楼。

值守的师傅告诉我说,附近野猪多。它们经常大摇大摆地到融冰站门口来“游逛”。

我在融冰站主控室走廊的展板上一眼看到了宝鸡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秦岭输电运维班班长周红亮的照片。这块展板的主题是“工人先锋号——秦岭输电运维班”。照片拍摄于2014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表彰大会现场,周红亮手捧“工人先锋号”牌匾,胸戴大红花,很是精神。

主控室走廊墙上挂的温湿度计显示,实时温度为2摄氏度,湿度为60%。展板上还展示了融冰区段线路示意图、宝成铁路示意图和宝成铁路局部示意图(杨家湾站-秦岭站)。

20世纪70年代,宝成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秦岭地区变幻莫测的气象条件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横在电力通道前方。冬季,凛冽的寒风从秦岭的山谷中呼啸而过,裹挟着漫天鹅毛大雪扑向输电线路。因山间气象条件特殊,厚重的冰覆盖在线路上,线路不堪重负,故障频发。

为了保障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行,1972年,110千伏融冰变电站建成投运。融冰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线路施加电压,使导线产生电流而发热,进而融掉线路上的冰雪。不过,初期融冰效果不是很理想。线路融冰工作常常仍要靠人工“打冰”。

十年后,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探索与反复试验,技术人员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机械测量装置,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出覆冰导线上的结冰重量,提高了线路融冰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有效减少了因融冰不当对线路造成的损害。

1990年,几名勇于创新的电力工人再次向技术高峰发起挑战,大胆尝试使用电阻应变传感器测量导线上的覆冰情况。

1993年,随着微机监控系统引入,融冰站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大幅提升,实现了对融冰过程的实时监控与数据记录。

……

多年来,融冰站的员工始终相互学习、相互支持。老员工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为年轻员工树立了榜样,年轻员工则用他们的朝气与创新精神为融冰站注入创新活力。

2015年,他们在输电线路上装了称重传感器和摄像头,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导线上的覆冰的重量、类型,为融冰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从建站初期的艰难困苦,到如今的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融冰站前行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电力人的智慧与汗水。

融冰站建成五十多年来,累计开展带负荷融冰作业518次,平均每年开展十余次。两条110千伏线路从未发生过因导线覆冰而导致的故障,宝成铁路得以安全畅通地运行,也让当地居民充分享受电带来的温暖与光明。

融冰站主控室外墙上,一侧是“融冰站值班岗”部分人员照片,一侧是“覆冰观测图标”。照片上的周红亮面容青涩,眉眼间隐约透着倔强,那是时光深处的青春印记。而眼前的他已人到中年,鱼尾纹悄然爬上了眼角,曾经挺直的脊背也有了些许弧度,唯有目光依然沉稳坚定。

1995年,周红亮进入秦岭输电运维班,一干就是30年。“刚开始,我在融冰站值班时,那种寂寞让人难以承受。慢慢地,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线路,都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周红亮脸上有淡淡的微笑。

刚入职时,周红亮每天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去巡线。巡线路上,他遇到过黑熊,也遇到过蛇。一次,他不小心碰到漆树,引发严重过敏反应。春去秋来,光阴流转,周红亮对输电线路越来越了解,熟悉程度令人惊叹。他能用眼睛看出别人用望远镜都难以察觉的线路问题,只用轻轻敲击铁塔就能判断出设备的隐患缺陷。在草木茂密的大山里,无须借助导航和地图,他能来去自如。只要说出线路塔号,他就能立刻在地图上指出具体位置及巡检路线名称。他成为同事眼中名副其实的“活地图”。

30年来,周红亮穿坏了80多双绝缘鞋,累计在秦岭山区巡线5.6万公里,带领同事发现并消除线路缺陷3万余处。而且,他并不是只知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更是一个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勇于突破常规的人。

近些年,输电线路不断增加,宝鸡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运维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极端天气时常出现,线路的覆冰区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周红亮和同事们先后研发出遥控式电动分流器、线路引流小弧垂测量仪、输电线路异物清除机器人、遥控式电动分流器等创新成果39项。

走出融冰站,我紧随他们的脚步,去凤县黄牛铺镇东河桥村附近巡线。周红亮叮嘱:“在这样的天气巡线,一定要保持身体平衡,不能心急,一步一个脚印。滑倒了就赶紧抓住身边物体,防止滚落。”秦岭北麓银装素裹,积雪厚覆道路。我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仍觉得寒气刺骨。北风呼啸,露在外面的皮肤微微有点疼。每走一步,我都要费好大劲,双脚像灌了铅。融冰站的人却习以为常,他们步履沉稳,还不时停下仔细排查线路隐患。道路被大雪掩埋,他们凭经验摸索前行。仅仅一小段巡线路程,让我体会到在这里工作的不容易。

离开时,我回望融冰站,它依然静默地守护在山坳里,和周围的景物仿佛融为一体。待到冰雪消融,周红亮他们就可以结束持续5个月的融冰工作,返回市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