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作品展示

阳光洒向生德库

发布时间:2025-04-10
何佳
2025年03月14日 国家电网报
 
 

生德库村俯瞰图。徐晨 摄

2019年4月,王功礼(后)和工作队队员为种植小麦的村民运种子。李兆军 摄

2023年10月,秋收后喜悦的村民。孙莹 摄

春日渐暖,万物复苏。在这样的季节,我很想再去一趟生德库村。它就在抚远市浓江乡的黑龙江江畔。与它相知,是因为2017年6月至今,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先后向该村派出5支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我对这个村子十分熟悉。

3月1日,农历二月初二,前面连续几日刮春风,给生德库村的天空带来明亮的湛蓝色。阳光落在同抚大堤上,大堤将村子划为“坝里”和“坝外”两部分。

远远望去,坝外,黑龙江的江面在春风中已褪去了冰冷的冬装,土地开始化冻;坝里,村民们拾掇着塑料大棚,为春耕做着准备。

与我同行的是国网黑龙江电力派驻生德库村的第五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李龙飞。他身穿厚棉袄,脚蹬棉胶鞋,头发上还粘着些许玉米秆碎屑。一路上,他和我聊的不是村民就是春耕。

生德库村是抚远市最大的自然村,2013年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经济损失很大。2017年6月,国网黑龙江电力选派3名帮扶人员驻村开展帮扶,当时全村336户733人,有贫困户5户10人。2018年8月,生德库村脱贫摘帽。2024年,生德库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0.8万元,带动27名村民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达5000元。李龙飞说起这些,脸上泛起灿烂的笑容。

去往生德库村的道路平坦干净。就在我们进村时,一辆白色新能源客车也缓缓开进村子。

两车相遇,坐在客车里的村民看见了李龙飞,隔着玻璃挥着手,眉开眼笑,张嘴说着什么。

我问李龙飞:“你在生德库村有很多‘粉丝’?”李龙飞挠头答:“可能是我们帮村里争取,开通了公交线的缘故吧。”

生德库村距离抚远市15公里,从前村民去市区办事、购物不是搭顺风车就是打出租车。顺风车不是每天都有,打出租车往返费用得100多元。“别村能开通公交线,咱们村也有理由争取。”李龙飞说。他打听到抚远市交通管理局负责管理全市的公交车,就去找交通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答复是“开会研究”。他每天去“报到”问进展,直到得到“同意开通公交线”的答复。“我‘一举成名’,交管局的人见到我都管我叫‘李交通’。”李龙飞脸上流露出喜色。

2024年9月1日,生德库村通往抚远市的公交车正式运营。这天,村里像过年一样热闹,男女老少欢天喜地,相约着去市里办事。一辆公交车,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还成为联结人们情感的纽带。

说话间,我们的车行驶到生德库村“爱心康养食堂”门前。明亮的玻璃窗和干净的餐厅让人眼前一亮。

李龙飞和我说起四年前建这个食堂的事。

2021年6月,国网黑龙江电力派驻生德库村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石岩来到生德库村。经过走访调研,他了解到生德库村很多村民长期在抚远市务工或陪子女就学,村里常住户三分之一是60岁以上的老人,子女无法陪伴老人,很多老人吃饭不规律且吃得不健康。

一天晚上,石岩又一次研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其中一句“鼓励在有条件的村庄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务”让他豁然开朗:“为什么不建一个爱心食堂呢?”

李龙飞对石岩很了解,评价他“干起工作来风风火火”。石岩走访征求村民意见,到乡里征求乡党委支持,召开村民大会……2022年5月31日,抚远市首家标准化村级助老食堂“爱心康养食堂”在生德库村建成运营。食堂设置了3个公益岗位,采用“村集体领办、居民互助、个人自愿、社会力量参与”的运营模式,按照每餐1元的标准,每天为村里45名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餐和晚餐。从此,村里的老人聚在一起吃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一条由东向西的公路贯穿生德库村,10多分钟后,我们的车子在村子文化长廊旁停下。

文化长廊一侧是村里的文明建设宣传栏,另一侧是一面墙,墙上有一张图表,以时间为轴记录着国网黑龙江电力工作队驻村帮扶的大事和相关图片。

李龙飞指着一张图片介绍,这个戴眼镜、个头不高的人是张建宁,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2019年5月到的村里。李龙飞说:“他给村里建了榨油厂,村民们拍手叫好。”

生德库村盛产大豆,年产量4500吨左右。每年,收粮商贩都以路途远、种植户不集中、去一趟不划算、大豆颗粒不饱满等理由压价,让老实本分的村民有苦说不出。驻村后,张建宁经过数月考察,建议村里自建榨油厂。他带领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取经”,回来后,将一份“自主经营的小型榨油厂”的报告报给国网黑龙江电力。获得“娘家”支持后,张建宁全程参与了榨油厂筹建、厂房改造、注册登记等各项事宜。

2020年9月,生德库村自主经营的小型榨油厂试榨成功。榨油用的大豆都是村里种植的有机大豆,品质过硬,没多久就打开了销路,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五六万元的收益。

正当我们在文化长廊看图片、辨认图片中的人时,村民李兆军赶了过来,打断了我们:“要说王功礼,我最有话语权。”王功礼是生德库村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我在2017年就认识李兆军。他是一个话不多但做事有魄力的人,在村里开过酒厂、粉条加工厂,都有不错的收益。

李兆军与王功礼相熟是因为“北小麦”。

2018年12月,王功礼来到生德库村驻村帮扶。自家田地在坝外的村民找到他:“帮忙给看看吧,坝外的地能种啥?”

生德库村有耕地4.0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超过55亩。坝内耕地有1.05万亩,坝外的3万亩位于泄洪区。坝外的地,十年里有三四年会被水淹。

王功礼找来农业方面的专家给村里耕地“会诊”。专家建议:种植小麦最经济。因为小麦一般在4月份开始播种,7月到8月间便可成熟收割。坝外土地种植小麦既能保证粮食收成,又能成功避开可能会在8月份出现的洪水。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主产区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要在村里种小麦,村民是你瞧我、我看你,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王功礼找到李兆军,想让他当个“带头人”。李兆军并没马上答应,而是问了王功礼有关小麦种植、生长、销售的三个问题,得到满意回答后才答应在自家坝外的地试种小麦。2019年4月,王功礼带着两名队员一起下田帮李兆军家种小麦。他们还请来了东北农业大学的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又用手机记录播种全过程并在媒体平台直播。小麦还没成熟便有了销路。当年,李兆军家30亩地种小麦,收入3万余元。李兆军种小麦成功让村民看在眼里,他们纷纷也在自家地里种小麦,且都有了稳定的收益。

走进生德库村村委会便民服务大厅,我看到了正与村民探讨春耕事宜的生德库村党支部书记万仁军。7年前我就认识他,发现他这些年面容变化不大。说起工作队的帮扶工作,他第一句话是:“万事开头难。”

2017年6月1日,国网黑龙江电力派驻生德库村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丁志辉带着两名队员驻村的头天晚上,村民吴桂红就找到了他们,让帮忙解决她家房子通电的问题。

吴桂红是村里的重点帮扶户。2006年,她为了养羊在距离村里很远的地方建了房子,但是没有申请通电。没过几年,她家因大女儿治病欠下了外债,她丈夫干脆跑了。为了给女儿治病,吴桂红起早贪黑,养了很多家畜。没有电就不能用电铡刀铡草,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去供电所申请报装。给房子通电需要提供房产证,可她家房产证偏偏丢了。还没等供电所回复,她就找到了丁志辉。

丁志辉当场表示“一定帮”,接下来就去了当地供电公司了解所需的手续和材料,又派工作队队员去村委会、乡政府查找房产证。终于,在浓江乡政府档案室一页页资料中,他们找到了吴桂红家的房产证存档资料。供电员工现场勘查后为吴桂红家制订了供电方案,随后进场施工,用3天时间架设了一条1000余米长的供电专线。

“丁志辉书记说话慢声细语,很有耐心,很会做思想工作。”万仁军说起工作队的事就刹不住车。他讲到丁志辉组织村民召开“思想教育大会”,震醒了躺在“等靠要温床”上的人;筹建光伏扶贫电站,让土里“刨食”的村民有了“阳光收益”……仅用一年多时间,生德库村就脱贫摘帽,还入选了2018年抚远市壮大村集体经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示范村名单。

7年多时间,一个个村集体产业在生德库村生根发芽,一项项惠民举措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为吸引更多青年回村创业,村委会实施“归巢计划”,从政策、资金、配套服务多方面发力,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条件:回村里务农的,免费提供农机具;做电商的,无偿提供直播场地;开民宿、搞餐饮的,村“两委”帮忙做宣传、引客流;开办企业的,提供场地和代办贷款……

5支工作队15名队员帮扶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就在我上车准备返程时,特地赶来的村民还在讲着,并拜托我一定要把他们说的话记下——那些故事,我是记录在本子上,村民是记在了心里。

午后的阳光照向大地,田野将吐新绿,山峦已被唤醒。望着车后镜中的村庄,我想:无论遭遇什么,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生机,只要有春风的地方就会有绿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