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个除夕夜
杨河供电所员工为返乡客户提供用电服务。 马忠星 摄
一
“2023年,是我第三十九次在除夕夜值班,也是我在供电所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过完节,我将告别干了快四十年的岗位。回想这些年的工作,有收获有感动,更多的是不舍。除夕夜,温馨而醉人的灯光温暖着我,直到天亮……”这是王芳成日记本上的一段话。王芳成是宁夏隆德县供电公司杨河供电所的一名员工,爱好写日记。从参加工作到即将退休,他写日记没有中断过。每年除夕夜值班,他也没有中断过。
2023年春节前,考虑到王芳成即将退休,又患有高血压,所里就没有安排他值班。没想到,他找到杨河供电所赵所长,说要在职业生涯最后一个除夕夜站好岗。赵所长同意了,王芳成脸上的皱纹这才舒展开了。
过年要有过年的氛围。节前,王芳成张罗着挂上灯笼,贴上他手写的春联。供电所有了浓浓的年味。
除夕夜值班人员中有老员工,也有新员工。王芳成敏锐地觉察到新员工小朱情绪有点低落。王芳成安慰了小朱几句,又对大家说:“在所里和大家一起过年,多热闹。现在,除了鞭炮声,报修的电话铃也不响了,咱可以安心过年。”
有同事知道王芳成写了几十年日记,好奇地问他到底都写了啥?王芳成谦虚地说:“也没什么,就记录了一些工作中的感想。”同事们纷纷提议让他分享除夕夜值班日记内容,算是留给供电所的特殊礼物。王芳成拗不过,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了七本厚厚的笔记本。那笔记本封皮是黑色的,泛着黝黑的光。同事打开一看,发现日记是用钢笔书写的,字迹工整,透着几分力道。
“这是我在好水电管站过的第一个除夕夜,一切都是陌生的。我们在乡政府大院办公,办公室里只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和两张床,也只有我和同事石建国两个人。我们吃了从家带来的年夜饭。除夕夜要值班,还要大半夜出去抢修。”听一名同事读完这段,小朱忍不住问王芳成:“电压低得就连春晚也看不成吗?”看着小朱疑惑的眼神,王芳成想起了1985年的除夕夜。当时,好水乡只有乡政府附近几个村民组通了电,线路大多是木质电杆和水泥方杆架起来的。由于供电半径过长,电压质量不高,线路跳闸是常有的事。为了省电,用上电的人家一般只用15瓦的灯泡。晚上做针线活的妇女就用报纸卷个圆筒把灯泡罩起来,聚拢光亮。全乡只有不到10台电视机,很多人连春晚是什么都不知道。
那年除夕夜落了一场大雪,厚厚的积雪将树枝都压断了。通电的村民组中有一半人家停电了。王芳成和石建国踩着齐膝的积雪去查看线路,忙活了大半夜,才将断掉的电线全部接好。他们返回电管站时,都听到鸡叫了。
二
“有近十年的时间,我一直步行去抄表收费。1995年,我终于有了一辆自己的自行车,抄表抢修都骑车去,方便多了。我在自行车后座绑上脚扣和保险带,在车把上挂工具包,包里装着抄表卡、电费收据、钳子、扳手、电笔、保险丝、绝缘胶带。”打开第二本日记,王芳成读到这段,不禁感叹如今网上交费的方便。过去,供电所员工要抄表,核算各自服务的台区的电费金额,还要完成电费月清月结任务。
1997年,好水电管站上划隆德县供电局统一管理,更名为好水供电所,王芳成担任所长。供电所开展了坐收电费业务。但有些村民怕跑路,还是习惯供电员工上门收电费。农忙时节,村民会背上干粮和水去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他们经常遇到村民家大门紧锁着,或是有人最近手头紧交不上电费的情况。王芳成没少自掏腰包给人先垫上。
“对生活实在困难的老人,我就给他们垫上电费。我还会去看他们,给他们送些生活用品。得知我垫了电费,老人会立刻翻箱倒柜找零钱,我就找借口跑出来……”小朱读到这段,抬头看王芳成时,发现他眼里泛起一丝柔波。
“一条峡谷,距离所里有十公里的路。峡谷上面的山梁上住着不足十户人家,村子几乎与外界隔绝。住在山里的人很少外出,而走出大山要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煤油和食盐。孩子在煤油灯下写字……我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将电送到大山深处。”读到这里,小朱好奇地问:“既然交通不便,他们为什么不走出大山去山外生活呢?”王芳成笑了,说:“故土难离。政府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意愿。我们的‘户户通电’工程就是满足群众的用电需求。哪怕只有一户人家,无论是住在山梁上还是在峡谷中,我们都要把电送去。”王芳成的日记中写到了好水乡庙湾村一个叫毛刺梁的地方。那里只住着毛姓两兄弟,弟弟双腿残疾,在山上种田,哥哥时常外出打工。当地政府曾动员兄弟俩搬出大山,但他们坚持把家安在毛刺梁。对用电不抱希望的毛家兄弟没想到,施工队硬是把十几根电杆栽到了毛刺梁上。弟弟看着电灯亮了,念叨:“真不敢想啊,我这山上的独门独户也用上了电!”
“这是我值班的第十五个除夕夜。比起往年,今年的抢修工单明显减少了。今年,我们还有了单位配发的三轮摩托车。”1999年除夕夜,距离春晚开始还有半个小时,一名穿着时髦的年轻人风风火火地赶到供电所。他是好水乡红星街道的居民,说这两年没回家过春节,今年回来晚了,刚到家不久,家里却停电了。王芳成笑着说:“只要新年的钟声没有敲响就不算晚。”年轻人也笑了:“大过年的,给你们添麻烦了。”王芳成说:“赶紧的,接好电,不耽误看春晚。”王芳成和同事骑着三轮车摩托车进入了夜色中。
王芳成回忆,2000年隆德县供电局上划宁夏电力公司直管。供电所的工作节奏加快了,工作流程逐渐规范。王芳成在日记中写道:“工作要有闯劲和探索精神。为了让供电所管理更加规范,我牵头编制了供电所办公用品定置摆放图、供电所员工工作绩效一览表、客户信息档案等。这些做法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三
“第二十个除夕夜。供电所今年添置了计算机。各类报表、数据在计算机里很快就生成了。电费发票、营业报表都能机打。这比过去用算盘、用计算器手工计算电费省事多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正确率都提高了。”读到这段,王芳成禁不住嘴角上扬。新技术的应用也对个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电所员工无论年龄大小,都要掌握营销系统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成功举办。也是在那一年,供电所迎来了朝气蓬勃的新员工。三十多名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到了县里的各个供电所,为所里补充了新鲜血液。
“第二十五个除夕夜。街上熙熙攘攘,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在路上跑。智能手机代替了固定电话。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过年的时候他们都回来了,很热闹。”2009年春节,有人喝醉酒半夜三更给供电所打电话,满嘴胡话。王芳成安慰所里同事,不是抢修电话就是好事,咱不和醉汉辩理。供电服务要讲究策略与技巧。王芳成日记中有一句话:“社会在进步,人们对服务行业的要求也提高了。我们的服务要紧跟时代步伐。我告诉所里的年轻人,没有不讲理的客户,只有不周到的服务。”
2013年,由于供电业务整合,好水供电所、张程供电所和杨河供电所合并,新的杨河供电所成立。王芳成不再担任所长。杨河供电所服务的3个乡77个行政村都通了动力电。无人机巡线、红外线测温、设备遥控测试等技术的应用以及自愈开关安装的普及,让线路故障查找更加高效了。供电所推行的网格化服务、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等服务举措,提高了供电服务质效。
从2013年到2023年,王芳成仍然坚持每年除夕夜值班。他工作之余除了写日记还练字,每年给供电所写一副春联。2023年除夕夜,赵所长张罗给值班的人包饺子,让大家吃一顿可口的年夜饭。
赵所长三十多岁,做事干练,曾是王芳成最得意的徒弟。王芳成在赵所长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小朱在日记里发现了一张王芳成穿西服系领带的照片,照片中的他年轻帅气。王芳成说,那是1997年他在全县电费回收经验交流大会上发言时的照片,那时候他的年龄和现在的赵所长年龄相仿。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大家走出房门,抬头看到夜空中不断绽放的五颜六色的烟花。那光映照着王芳成削瘦的面颊和稀疏的头发。2000年出生的小朱是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参加工作还不足一年。这是他第一次没有和父母一起过年,但是他觉得自己懂得了很多道理。当热腾腾的水饺端上桌时,他夹起一只放进王芳成的碗里。刚才在电话里,他让父母不要惦记他,他和4名同事一起过年,供电所是温馨快乐的家。
在万家团圆之夜,杨河供电所的5名值班人员始终守着一份责任,守着一份承诺,也守着大山里温馨而喜庆的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