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电力作家协会>最新动态

以青春之笔记录电力发展——五位电力作家出席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发布时间:2024-09-20

   

  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五位电力作家,从左到右分别是袁宁廷、徐衎、黄楠、张振、周睿智。 

  编者按  9月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73名青年作家及青年文学工作者代表出席会议。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于1956年首次召开,此前已成功举办过八届,在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位电力作家出席了此次会议。本版刊登他们的参会心得,与读者分享。 

  

徐衎:要提高电力题材 文学作品的辨识度

  时隔六年,我再次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这期间社会生活的变化之巨自不待言。写作,早已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次参会,除了与老友重逢,我还见到了大批的年轻写作者。分组讨论中,他们的讲述为我展示出一个丰富多元的世界。如今,文学作品不仅在书写对象上有变化,其本身的形态和传播方式等也在变化。这都提醒我,要保护好自己对生活的敏感、热情和专注,要更勇敢地去创作。 

  记得2017年,国网工会和中国电力作家协会组织电力作家去西藏采写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建设。十余位电力作家最后合著完成了一部十多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我重点写了来自四川和湖南的两个工程项目部的故事。第一次到西藏采访,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目力所及的一切:铁塔还是铁塔,但在高海拔地区伫立就注定了它们的不凡;塔材还是塔材,但运送它们的却是一个个骡队;电力工人还是电力工人,但他们的作息和工作节奏与我平日所见大为不同。如此种种,都让我生出强烈的创作热情。 

  电力题材文学作品有其难写之处。我认为,创作电力题材的小说,至少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第一,作品要体现行业的技术含量。如何正面展现电力事业的发展和电力人的形象,我们在创作中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口。要在作品中体现电力行业的立体多维性,也考验着创作者裁剪取舍素材的功力。第二,好的电力题材文学作品,会让读者读完之后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加拿大作家阿瑟·黑利创作了《大饭店》《航空港》《汽车城》等工业题材小说。其中,《汽车城》写出了美国底特律围绕汽车制造业运转的特点,描绘了汽车制造业的组织运行形式,还展现了作为自然人的工人们的特质。要做好以上两方面工作,电力作家除了要具备作家应有的文化修养外,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行业知识。如此,我们才能提高电力题材文学作品的辨识度。 

 

  ●徐衎 1989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四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见于《收获》《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脊梁》等。出版小说集《仙》《煮山记》。作品获国内多个奖项。供职于浙江义乌市供电公司。 

  

袁宁廷:在雪域高原深耕电力文学沃土

  那里有世界的屋脊,那里是祖国的边疆,那里有常年覆盖着冰川的雪山,那里有广袤的草原,那里还有茂密的丛林和清澈的溪流,那里就是西藏。大学毕业至今,我一直在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从事与电力技术相关的工作。我在2017年加入中国电力作家协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家园。我在工作之余喜欢写一些和工作有关的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报告文学,还有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理工科专业人才聚集的电网员工队伍里,我的写作有了别样的意义。我坚持记录那些坚守在雪域高原勤奋工作的普通电网人。 

  我来到北京,到了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会场,见到了当代文坛大家,见到了自己从学生时代就一遍遍读过的书籍的作者。人民艺术家王蒙老师、著名作家莫言老师,他们都激励青年作家要深情书写人民。在分组讨论和平行论坛上,我与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作家交流。 

  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在会上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关系已从“仰视”向“平视”转变,新时代青年作家要更加牢固地树立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段话让我深深体会到身为作家的职责和使命。未来,我会深挖身边的电力素材,继续在电力文学沃土深耕,创作出能够展示电力事业发展的优秀作品。 

   

  ●袁宁廷 笔名原野。1989年生。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国家电网报》《脊梁》等报刊。出版有长篇小说《风再起时》。作品获首届中国电力文学奖长篇小说奖。供职于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 

  

黄楠:走出小我,回应时代召唤

  作为一名来自电力系统的青年作家,能够参加这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我深感荣幸。因为工作的关系,从2017年到现在,我有机会到二十多项电力工程建设现场采访,专访了一百多位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这也让我的写作逐渐从书写自我的小天地走向记录时代的大舞台。2019年,我开始正式的小说写作。随着阅历增长和工作经验的丰富,在文学创作中,我的目光由自身小我逐渐投射向社会大众,以笔用心记叙大观世界。我的作品有了来自生活的丰富细节、来自历史的纵深视角。 

  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分组讨论中,我向与会青年作家介绍了我所在的行业。我说,现在只需要一瞬间,西北的风化作的电流就可以跨越大半个中国被送到江苏苏州市的办公楼中。电力的飞速发展,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我们用了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百年要走的路,其中的故事必然是绝佳的文学素材。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文学作品。作为青年作家,我要有更高的站位,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在重大工程建设现场的采访经历,对电力发展的深入研究,以及这次参会交流文学创作的经历,都让我有了持续写作的底气。 

  万家灯火与纵横交错的电网相伴,时代使命与个人命运勾连。无比幸运的是,我也正值青春,有幸见证大时代发展,更有责任在肩。我愿以笔为媒,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回应时代对青年人的召唤,以文学作品记录时代发展。 

 

  ●黄楠 1993年生。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见于《青年文学》《脊梁》等。作品获首届中国电力文学奖。供职于江苏扬中市供电公司。 

  

周睿智:每日在电网充电,因此笔触有了光

  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对我而言是一场关于文学的奇妙旅程。在与各位同仁的交流中,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作为电力行业的青年作家,我们有责任去挖掘那些被日常生活掩盖的动人故事,去展现电力高质量发展背后电力人的付出。 

  电力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文学富矿,拥有自己的宏大叙事。对于电力作家而言,文学创作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感,更是记录时代精神。借分组讨论的机会,我讲述了很多作家笔下电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故事。有的作家通过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偏远山区因电力基础设施改善而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的作家写出的作品则聚焦城市生活中的微小瞬间,如夜晚归家时那盏始终为你点亮的灯,或是冬日里璀璨城市夜景的美丽。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场景,都因电的存在而变得温馨动人。它们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画卷。我在讨论时说,每日在电网充电,因此我的笔触有了光。 

  随着电力科技发展,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将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这些新兴领域与文学创作的结合点,努力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周睿智 1992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二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出版有长篇小说《耳际的沙丘》、戏剧《帕特农神庙的黄昏》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脊梁》《红岩》等。有作品获红岩文学奖。供职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 

  

张振:书写大地上人民的生活和故事

  大地,人民,生活,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当听到这三个词时,我心中愈发澎湃,仿佛听见来自三千公里外的新疆伊犁巩乃斯河畔的召唤。 

  有幸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我对讲好新疆故事、讲好电力故事有了更大的信心,对自己的写作也有了更高的期许。 

  会上,有青年作家说写作首先要“在场”,我想我自己不就是一直在场吗?换个角度看,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在基层供电所工作,更应该书写大地上人民的生活和故事。 

  作为1956年第一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参会者,王蒙先生说,要突破小我,奔向人民,不能只满足于欣赏自己,还要欣赏更大的世界和更大的可能。我从小生活在伊犁河谷的巩乃斯河畔,而王蒙先生和伊犁又有不解之缘。他的这番话,令我很受鼓舞。回望三十多年走过的路,我接触的大地、草木、山河以及农牧民,他们都有丰富的故事。 

  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十个平行论坛同时召开。我所在论坛的主题是“城乡融合与青年创作”,大家纷纷讲述“我眼中的城乡中国的文学表达”,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山乡巨变、城乡融合发展,以及青年作家如何在创作中更多地聚焦改革、书写现实,增强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新疆是很多人眼里的诗和远方。而我正好生活在人们的“诗和远方”里。无论是晨曦初照时农人在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还是夕阳西下时乡村邻里间的温馨互动,都曾打动过我的心,在我的作品中展现。年轻的我,因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曾一度错过这片土地的美。好在为时不晚,我以作家的眼睛重新审视这片土地,又看见隽美山川,听见河水穿过草原的声音,闻见馥郁清新的草木香,感受到土地上人们的真挚情感。 

  我下一步的创作方向是:要在内心树立历史的、文明的尺度,力争留下大作品,在作品中开创大境界;要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细微处洞察人心,用文字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却又永恒存在的瞬间。 

 

  ●张振 1992年生。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四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见于《人民日报》《脊梁》等报刊。供职于新疆新源县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