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6年第10期

电建人的业绩报告

读长篇报告文学《荒原无故事》
发布时间:2006-10-05

  完孙进的42万字长篇报告文学《荒原无故事》后,我的思绪为这个既具体又抽象、既简单又复杂的称号所触动着、缠绕着。

  这里写的是一支特殊的队伍——湖北电建一公司出征非洲、南亚艰难创业的建设者们。他们22年征途上所经历的种种崎岖和险阻,所获得的无数喝彩和荣誉,是震动我心灵的重要力量。能在强手如林的当今世界电力工业建设大舞台上站稳脚跟,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怎能不让国人引以为骄傲!而这篇动情的文学报告背后,是如何认识和表现在当今现代化追求下生存与搏击之的深层问题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发现了人所以为人的复杂性:有心理暗区,有潜在意识,有的心性,亦有的意念。于是,人的孤独、冷漠、恶欲、倾轧等阴暗面成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热衷、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反复表现的主题。作为对曾经弥漫一时的概念式创作偏向的一种反拨,这种逆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创作同样带出了一个疑问:难道现代社会真实可信的人都应该是充满利欲、充满恶念的吗?

  作为一个生命体,人的确会带有种种生命的欲望——金钱、利禄、情色等等。但就其根本而言,创造的欲望才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根本。《荒原无故事》塑造的一个个带有生命实感、鲜活的人物形象,其核心价值正在于有力地宣示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之初,电建人抓住时机,率先走出国门,开辟了自己生存的新天地。这一颇具胆略的举动,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令人瞩目的是,当电建人兴奋地进入这个新的空间时,在他们身上焕发出的并不是那种低迷的生存欲求,恰恰相反,却是作为人的一种最美好、最高尚的精神品格。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那些远征异国他乡的电建人,在茫茫的荒漠中,在超常的高温下,进行着超常劳动和工作;看到了他们在高水平的技术竞争中不畏强劲的对手,并以超常的智慧和对策出奇制胜;看到了他们在自恃优越的洋人面前表现出的东方式的自尊与自重。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我更看到了一种最可贵的精神素质:作为一个的志气、胸怀和脊梁,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负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真是一种神奇的精神素质!它能使一个从未涉足国外的管理者,在极端复杂和困难的环境中,率领千军万马有序、高效、出色地拿下一项项的电建工程;它能使在一些外国人的偏见中是一盘散沙的群体形成一个强大的共点力系,爆发出无比惊人的合力;它也能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工人,在爱妻受伤的危难中自觉克制个人情感,坚持在异国土地上完成一个真正汉子的职责;同样,它还能使工地上一个个柔情似水的年轻女工,可以硬起心肠抛开家庭和儿女的牵扯,奋力举起焊枪,进行着天衣无缝的作业。

  今天,当文学创作若不写人的卑下与猥琐、不写人的欲壑难填就会被某些舆论责备为不真实的时候,作者用他富有激情和浸透着深刻哲理的笔触,把现实生活中一批具有那样神奇精神素质的人物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确实不能不使我感到特别的振奋,也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当他们为获得走出国门的资格而欣喜时,难道就没有那种出国风光的虚荣心吗?难道就没有出去赚点外汇的隐秘念头吗?阅读中,这样的心灵质问萦绕心头。答案并不需要刻意地去寻求,因为他们行动的回音已使我折服。一旦事关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国人的志气和尊严、企业的利益和信誉,他们所掷出的热血与智慧,是极其无畏与无私的。在这种具有血性的人面前,我怎能不相信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人呢?

  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物质化的高度发展挤压了人的精神空间,但现代化本身带来了人性创造本能的张扬,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今天,中国社会正在现代化的轨道上飞奔,人的智慧、人的力量、人的创造本性的充分发挥面临着极为宝贵的历史机遇。作为一位与电建人的命运与情感紧紧相连的作家,作者敏锐地感悟到了这一点。正因如此,《荒原无故事》既是电建人光辉业绩的报告,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人性光辉的升华。这是一种人性不灭的光芒——对历史,也对文学。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