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7年第8期

视野 美国电力企业的特色营销服务

发布时间:2008-09-01
2007年年底,北京市电力公司“电力增值与延伸服务”管理培训和国际对标团赴美考察对标。对标团成员考察了纽约联合爱迪生电力公司、南加州爱迪生电力公司、太平洋电气有限公司、洛杉矶水电局以及圣安东尼奥电力公司,了解美国各电力公司配网运营、营销服务等相关情况,收获颇丰。
提高可靠性——配网运营与营销服务的共同目标
  作为一个以营销专业人员为主、以营销服务重点为对标方向的国际对标团队,团员们非常希望了解美国标杆企业的营销战略,更多地关注对方的报装流程、服务方式、服务标准等营销专业工作。
  对标团考察的电力公司均为发输配售一体化的公司。一般来讲,这些电力公司的生产与营销是一个整体,电网安全生产是营销服务的基础,营销服务系统反馈的客户需求则是拉动电网发展的主要动力。
  当问到“客户对电力服务工作的要求”时,每家电力公司的专家都迅速给出了一致的答案——可靠性。他们认为,这是衡量电力公司工作最主要的标尺。这种情况与美国电网发展和监管情况有关。一方面,美国电网发展相对成熟,新增用户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政府管理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都非常关注可靠性指标。北美电力可靠性协会得到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授权,对达不到要求的电力公司具有强制性考核权限。截至2006年12月底,美国电力可靠性指标平均已达到99.992%。
  目前,美国各家电力公司仍在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提高可靠性。在加州,50千伏以下配电网络仍为辐射状电网。太平洋电气有限公司正在逐步建设和改造电网,改善配网结构。南加州爱迪生电力公司则投巨资进行配网自动化改造,目前共所辖1/3约1300条线路可以自动控制分段开关和联络开关,实现故障的自动隔离。今后几年,每年还将增加200个自动控制元件。在纽约网格状配网中,对新增用户的负荷测算和方案设计坚持N-2原则,要求本供电区域内失去两台配电变压器仍然能够正常供电,不满足此原则就由电力公司投资改造。
提供有限服务,强调社会责任
  初到美国,对标团发现,随处可见的电力设备并不如想象中先进。从广袤的得克萨斯州,到西部的洛杉矶,甚至是国际大都会纽约,木头电线杆仍大量存在。架空线路在繁华的大城市比比皆是。据了解,美国电力企业在经营上基本能够做到一切从企业利益出发,服务工作是有限度的。
  这一点在新用户接入政策上也有体现。面对用户,这些财力雄厚的电力公司并不是“有求必应”。例如,洛杉矶水电局是全美最大的市政电力公司,它对大部分用户只提供单路电源,如果需要双路供电,客户需承担相应费用。又如,南加州爱迪生电力公司负责近13万平方公里区域的供电,但对于一些仅为某一客户服务,且离电源点较远的配电设施,需由客户投资,建成后将产权移交给该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各电力公司注重企业利益,提供“有限服务”的理念得到政府和行业组织的认可,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法律依据。在严格监管电力企业的同时,政府和行业组织还对电力用户的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如详细规定用户配电设备配置标准、安全性要求等。
  美国电力企业的“有限服务”是源于经营理念中的“企业利益”,但其强调的都是社会责任。南加州爱迪生电力公司网站“公司概况”栏目除了供电人口、供电面积等基本信息,其余均是从社会责任角度来介绍情况,如注重环保,每年发电量的16.7%是绿色能源,公司员工志愿者每年为社区和非营利机构提供服务等。
  有限服务的事实,社会责任的宣传——这一对比令人感触颇深。在与当地居民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即使在电力市场化改革较为超前的美国,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区域电力企业也同样面临着社会舆论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坚持企业利益内核,提供有限服务,对外宣传把握社会责任基调,塑造良好形象,已成为美国电力企业一种成熟做法。
公共关系是重要资源
  美国电力企业公共关系管理机构健全,分工细致,能够很好处理与政府、媒体、合作伙伴、客户等的关系。
  虽然社会人文背景、舆论监督体系和体制机制都有所不同,但美国各电力企业在处理公共关系方面的策略和意识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通过媒体与公众建立信任关系。电力事故发生后,美国各电力企业注意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事故及抢修情况,以坦诚、积极的态度争取公众的理解。企业新闻发言人从客户需求的角度谈问题,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同时注重培训一线抢修人员,在抢修现场不能回避媒体询问,而要答复“虽然还不了解事故原因,但是我们正在努力恢复供电”。这些做法为电力企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是加强与周边电力公司的合作,以合同形式将周边电力公司纳为后备支持力量。美国电力企业通常会与周边电力公司签订互助合同,以对抗危机。互助合同规定的内容很细,一般包括发电机组、抢修设备、抢修人员、备用物资等互相支援的时间、数量等,有的甚至包括一线抢修工人在现场需要的食品、水、通信工具等。
  三是借助高校、权威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应对公众质疑。大多数美国电力企业与学术机构、监管部门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些重大电力事故处理完毕后,事故分析报告由第三方发布,可信度更高。对电力用户的一些约束政策,如用户配电设备安装标准、电费滞纳金标准等,也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提出,从而对电力企业形成有力的支持。
危机管理未雨绸缪
  北京市电力公司肩负着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供电的使命,危机预防、应急处理是奥运供电保障的重要环节。洛杉矶曾主办1984年奥运会,洛杉矶水电局的危机管理经验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首先,危机管理要充分考虑极端情况。洛杉矶地处环太平洋强烈地震带,洛杉矶水电局对极端危机的忧患意识突出,对地震、火灾、风暴、洪水、恐怖主义袭击、市民暴乱等情况进行了风险评估和预防,并在细节上凸显危机意识。
  其次,更为重视演练事故预案。洛杉矶水电局对事故预案的改善和演习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他们认为,事故预案不经过反复演练,就等于没有预案。即使是发生几率较低的极端危机预案,该局也做到每年演习一次,并对事故预案不断修订。
  反复演练事故预案,既可以检验和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也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明确责任,熟悉事故处理的程序,保持资源准备充分,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
  再次,事故发生后高度重视向社会发布信息。洛杉矶水电局将事故处理程序按紧急程度进行排序。在确认故障及员工安全之后,最紧迫的工作除了与调度控制中心沟通,恢复输配电系统供电,还包括与公众及时沟通。
  按照危机管理理论,当紧急事件被公众高度关注,信息却严重不足时,事故造成的影响就会产生“放大效应”。由于电力企业的技术密集型特点,在危机处理时往往把精力集中于恢复供电和调查事故原因上,希望拿到更专业、全面的技术报告后再向媒体发布消息。但社会公众往往要求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关注的重点在于用电的安全和方便。所以,事故发生后迅速向社会发布消息,充分展示电力企业为处理危机作出的努力,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能够大大增强对危机影响的控制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电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