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7年第8期

深度报道 农网改造圆了小岛“世纪梦”

发布时间:2008-09-01
7月的长岛碧海蓝天,凉风习习。经过半个小时的航程,笔者来到了长岛县,眼前的长岛县颇具现代气息,很难想象这里在上世纪80年代才敷设海底电缆,接入电网。
  烟台长岛县是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位于黄海与渤海的交汇处,由大大小小32个岛屿组成,有居民居住的岛屿共10个,人口约4.5万,岛陆面积共56平方千米。
  长岛供电公司总经理韩兴勇介绍说:由于岛屿众多而且分散,敷设海底电缆前,长岛县居民用电都靠当地柴油发电机单独供电,电力供应极不稳定,电价高达每千瓦时1.5元到2元,而且还要限时供电。直到1982年,长岛县才敷设了第一条海底电缆,长岛县城正式接入了电网。由此,长岛开始了艰辛的电网建设之路。
第一条海底电缆
  “说起敷设长岛第一根海缆,那真叫一个难!”粗大的嗓门把笔者的目光吸引到和韩兴勇一起来的师傅身上。师傅名叫姜礼斌,是长岛供电公司海缆工程队的队长,从长岛敷设第一条海缆到后来的几十根海缆,他都直接参与施工,称得上是长岛电网建设和改造的见证人。
  讲起长岛通电的历史,姜礼斌如数家珍。他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敷设第一条海缆,当时没有任何设备和技术,敷设海缆的所有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难题,都要靠自己想办法。租不起专业海缆敷设船,我们就向解放军借了一条大型登陆艇,自己在上面接了一些必要的设备,改装为临时的海缆敷设船;没有专业潜水勘测人员,我们电网员工就穿上渔民用的潜水衣,钻到海底进行地形勘测,几十千米的海底被我们摸了个清清楚楚,30多处礁石也被我们一个个实施了海底爆破;没有卫星定位仪器,我们向解放军借来了高射炮用的炮镜,架设在长岛和蓬莱之间,为海中的电缆船进行准确定位。”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82年10月12日,长岛县第一条海底电缆终于敷设完成并投运,这条海底电缆从蓬莱市到南长山岛,总长10.5千米,从勘测到投运用了一年多时间。
  虽然第一条海底电缆成功敷设,但是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当时整个长岛县电网建设的进程比较缓慢,距县城较近的北长山岛1983年接入电网;而与县城隔海相望的黑山乡、砣矶镇到1986和1987年才分别接入电网;距离县城比较远的北部四座岛屿直到1998年才利用国家农网改造资金通上海缆,接入电网。
  敷设海缆难,维护和抢修海缆更难。尤其在冬季,海缆经常由于外力原因发生故障,越是大风大浪的天气就越容易出故障。姜礼斌说起了维护海缆时发生的事情。“2002年冬天,我们为了抢修蓬长海缆,顶着6级大风出海,不到一个小时,我们的衣服就被风浪打湿了,浑身冻得像冰块一样,可是大家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傍晚天黑后,我被风浪扯动的海缆弹到了大海中,当同事把我捞上船的时候,我已经冻得不省人事了,从胶鞋里倒出来的全是鲜红的血水。以前,我总是告诉家人,抢修海缆没啥危险,可自从这件事以后,只要我出海不回来,家人就特别担心……”说到这里,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不免有些伤感。
网改变化翻天覆地
  到2003年,长岛县已经拥有12条、近300千米海底电缆,所辖的10个居民岛屿和1个驻军岛屿都通上了海底电缆,就连最偏远的岛屿也已经接入电网。
  笔者一行乘船5个多小时,来到了山东省最北端的乡镇——距县城40千米的北隍城岛,了解网改前后岛上发生的变化。岛上的用电大户、冷藏厂老板宋茂军带着大家参观了存储量达100多吨的冷库。网改前电力供应不稳定,建设这么大的冷库是想都不敢想的。以前,由于电费太高,虽然海岛有的是水产品,却无法发展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起来,海岛就谈不上长远发展。
  说起农网改造前后百姓生产、生活的变化,宋老板掐指算了一笔账:1998年接入电网前,岛上的柴油价格每吨2000多元,到户电价每千瓦时1.6元;“两改一同价”后,电价降到每千瓦时0.65元。按照这一价格计算,全岛400万千瓦时的年用电量,每年节省的电费就近500万元,全岛不足1000人,每人得到的实惠显而易见。
  过去,由于自发电成本高、电价高,老百姓舍不得用电,家里的电器几乎都成了摆设,没法真正提高生活质量。宋茂军说:“现在好了,供电企业为我们通上了海底电缆,让海岛人百年的梦想成真,让大海深处的百姓享受到电网供电的实惠。”在渔民的家中,冰箱、空调、电脑等家用电器让大家看到了新渔民的生活状态。1998年的“两改一同价”让岛上居民到了实惠,也带来了用电量的激增。1998年,长岛县的供电量3928.6万千瓦时,而到了2007年,长岛县供电量已达6484.8万千瓦时,比网改前提高了近一倍。
  细数这几年的变化,不仅电价下降了,供电质量也越来越高。在长岛县城区的一家海参育苗场里,50多岁的育苗厂老板赵生勇十分健谈。他用手一指身后几十台轰然作响的充氧水泵,说:“要说现在用电的感觉,那就一个字——爽!”而说起以前的日子,赵老板无奈地一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一场大风连续刮了十几天,海底电缆被避风的船锚挂断,长岛县一连停了十几天电,全岛几十家冷藏厂的冷库都化冻了。我的育苗池没有电充氧,眼睁睁地看着价值几十万元的海产品苗种死掉,实在心有不甘,我一口气跑到电业局要找他们理论理论。可到了电业局一看,从局长到工人都在冰冷的大海里,顶着大风大浪抢修海缆,脚上、身上、头发上都结着冰,冻得浑身打颤,我的火实在发不出来。”
  赵生勇感慨地说:“那时候,我们守着藏金藏银的大海,却不敢放开膀子干,因为电力供应不稳定,水产加工、海珍品育苗这些挣钱的行业就没人敢干。现在可好了,供电稳定了,企业发展起来了,就我这一个小场子,一年的收入少说有三五十万,年景好的时候上百万也赚过,我们岛上像我这样的场子有几百家呢。过去,渔村老百姓谁敢想自己能买得起小汽车,而现在我们这个一百多户的小村子,拥有私家车的就有几十户。老百姓事业红火挣了钱,归根结底都是电用着便宜,用着放心啊!”
拥军海缆助国防
  大竹山岛距长岛县城30多千米,是一座无固定居民、无淡水、无电网、无航班的“四无孤岛”,但这里却是重要的海防前哨。在驻军团部,记者见到了连长刘岩晓。这个2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在小岛上驻守了5年,说起农网改造,刘岩晓激动地讲起了全国拥军第一海缆的故事。以前没有电,驻岛官兵的训练和生活很艰苦,无缘电视、电脑、电话这些现代化设备,官兵也无法和家人联系。“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成了岛上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
  2002年,长岛供电公司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专门为大竹山岛敷设了“全国第一条拥军海底电缆”。刘岩晓说:“通电那一刻,我们的电灯、电视、电脑一下子亮起来,所有的官兵都很激动。现在,我们驻岛官兵的训练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天训练忙,晚上书声琅’。官兵随时可以与上级取得联系,随时可以和家人通电话。我们官兵永远不会忘记,是农网改造改出了小岛国防建设的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山东长岛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