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7年第8期

特别策划 为了碧水青山

——江苏电网全流程节能减排实践
发布时间:2008-09-01

   每年全国两会都被视为中国政治生活的风向标。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一句“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让全场掌声雷动。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节能减排成为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热议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电力公司总经理费圣英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作了题为《统筹规划、科学构建坚强电网》的发言,提出“加快构建跨领域节能体系”的构想,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
  众多新闻媒体对跨领域节能体系的关心,还源于一个潜在的思维定势:在后工业化时代,高能耗、高污染作为“增长的代价”,总是与经济快速发展如影随形。江苏,亦不能幸免。的确,江苏有着“工业大省”、“经济大省”的美名,同时也是能耗大省。江苏是全国唯一既有“二氧化硫控制区”又有“酸雨控制区”的省份,大气环境污染比较突出。目前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37.3万吨,居全国第6位,其中电力行业排放73.9吨,占50%以上。“十一五”期间,国家要求江苏省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8%,其中电力行业要削减25.8%,节能压力巨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费圣英的发言就有了特殊意义。
  其实,这一节能建议来自于江苏公司的节能实践。从2005年开始,江苏电网就构筑起发电侧—电网侧—客户侧全流程节能链。2007年,江苏电网累计节约标准煤近240万吨,折合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近4.8万吨,总节能效益15亿多元。
  节能减排,江苏公司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发电侧:
省下一座座煤山
  江苏是能耗大省,能源结构单一。目前,全省燃煤机组容量仍占发电总容量的90%左右,全省64%的煤炭用于发电。最近几年,江苏酸雨发生率一直在30%左右,意味着下三场雨就有一场酸雨。频繁的酸雨对森林、土壤、建筑物、田野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酸雨从何而来?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可谓罪魁祸首。全社会节能减排,降低电厂煤耗是重头戏。
  现实逼迫监控理念和手段的创新。电网企业居于能源链条中端,只有“一肩挑两任”,才能构筑完整的资源节约链条。于是,江苏公司将发电侧的节能减排纳入了资源节约的链条之首。
  今年3月19日,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覆盖全省的“火力发电机组能耗实时监控系统”在江苏公司投入使用。这套实时监控系统,为监控全省火电厂发电机组煤耗装上了“千里眼”,监控人员实时监测全省214家热电厂508台火电机组的能耗指标。江苏公司电力调度中心专家称,通过远程监控发电机组能耗,今后全省各电厂的煤耗数据将进行重新排序,耗煤量一目了然。
  其实,让业内人士最关注的是,这双“千里眼”将为真正实现节能调度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江苏是全国五个节能发电调度试点省份之一,于今年年初启动了节能发电调度模拟运行。而如何在千里之外实时监控发电机组的能耗,一直是困扰节能发电调度的一大难题。“千里眼”将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节能调度实施细则提供准确依据。
  据了解,这已是江苏公司主动出资、自主研发的第四个促进节能减排的科技成果。早在去年,江苏公司开发的火电脱硫在线实时监控及信息管理系统,就在全国推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脱硫减排“江苏模式”。根据江苏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新的测算,实施火电脱硫实时监控后,全年可减排二氧化硫25.56万吨。这个数字是当前江苏省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34%。一算吓一跳,脱硫减排“江苏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如此之巨。
  今年,江苏公司更是要将脱硫减排进行到底。目前正对全省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116家公用电厂安装烟气脱硫监控系统。江苏公司脱硫减排监控范围在扩大、成效正在凸显。今年一季度,从脱硫设施投运率来看,全省脱硫系统投运率为98.02%,比上年同期提高49.77%;从脱硫机组脱硫效率来看,全省已监控燃煤机组的脱硫效率为94.54%,比去年同期上升58.37%;从脱硫机组二氧化硫排放浓度看,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0.95%,大大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排效果非同一般!
  替代发电是江苏公司在发电侧实施资源节约的另一场“大戏”。江苏公司在全国率先推出的“以大代小”举措,在电力行业好评如潮。契机出现在2005年,一度供需矛盾突出的江苏省出现了电量平衡,并呈现出分时段略有富余的态势。江苏公司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推出由低耗高效大机组替代能耗较高的小机组,完成发电计划的替代发电新举措,被业内形象地比喻为“让省油的车多拉快跑”。据统计,2007年江苏省完成替代发电量220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11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2.2万吨。江苏替代发电总量占国家电网公司系统替代发电总量的67%。
  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能源处处长李强对“替代发电”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一项能给交易双方和政府都带来好处的三赢之举”。李强还说,江苏电网的这种服务,已不仅仅是优质服务,而是承载了让政府、发电企业和用户都满意的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
  就替代发电而言,虽然发一千瓦时电省下的煤也许只是一小块,但是乘以百亿甚至千亿的倍数,省下的就是一座座煤山了。
  不言而喻,为了江苏的碧水蓝天,电网人在倾情奉献。
输电侧:
建设最节约、最环保的电网
  2007年,江苏电网完成建设投资199.73亿元,“十一五”后期每年投资将达到200亿元以上。投资虽巨大,但江苏电网人却处处节约,勤俭建电网。
  500千伏无锡惠泉变电站投运不到半年,这座看似平常的变电站却有着不平常之处:这是全国首座500千伏“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无人值班试点变电站。
  细数一下,这座变电站的不平常之处还真不少:变电站围墙内占地43.5亩,比通用设计的可比面积少9.6亩;主控制楼等建筑物面积为988平方米,比同类变电站减少377平方米;配电装置场地采用沙石化处理,节约成本36.7%,年节约绿化维护费4万元;继电器室外墙采用聚苯乙烯挤塑板,年节电8000千瓦时;墙体采用清水墙砌筑,节约成本14.76%,还减少了粉刷和维护费用。
  500千伏苏州西变电站则是在环保上下足了工夫。项目经理张建林介绍了这里的环保细节:施工现场摆放了11个可移动式垃圾筒,标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现场物品实行定置化管理;变压器剩油全部及时回收,以免漏油污染;设备包装塑料布及时回收,防止白色污染;为了防止扬尘,每天都在施工工地洒水;要求设备厂家白天送货,避免晚上货车的喇叭声和灯光影响周围居民休息。
  其实,无锡惠泉变电站和苏州西变电站只是江苏很多变电站的样本,它们的环保与节约细节只是江苏公司精打细算建电网的一个缩影。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变电站建设两型一化的理念,被充满智慧和创新精神的江苏公司员工落实到细节里,融入到行动中。
  江苏公司精打细算建电网还有很多“招数”:
  ——在全省大力推广节能型变压器,有效降低损耗。全年推广应用节能型变压器5.4万台,总容量2200万千伏安,年节约电量近4.4亿千瓦时,折合节省标煤约1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3200吨;
  ——加大电网改造投入,优化电网结构,降低供电线损。2007年线损率从2006年的8.22%降到8.02%,节约电量近5亿千瓦时,折合节省标煤约2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4000吨;
  ——线路走廊尽量沿河、沿路、沿海,少占土地、少拆房屋;大力推广应用多回路杆塔、紧凑型设备、倍容量导线等新技术,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2007年共节约土地近4200亩,减少了对近4.5万亩土地的影响,减少了土地资源消耗。
  建设最节约、最环保的电网,成了江苏电网的绿色追求。
客户侧:
打造不冒烟的“电厂”
  电,最终要通过电网传输给客户使用。所以客户侧有效节约资源是最根本的。怎么让客户省电呢?这也是江苏公司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设“能效电厂”是江苏公司在客户端进行节能减排的又一实践。所谓能效电厂,就是通过在全社会实施一系列节电计划,减少用户的电力消耗,把提高用电效率、减少供电需求看做一种资源。与常规电厂相比,能效电厂具有投资少、不占地、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不耗煤、零污染等优势,被称为“看不见的电厂”。
  早在2005年,江苏省经贸委、江苏公司就对全省装接容量在500千伏安及以上的大工业、1000千伏安及以上的商业等16276个用户进行了能效潜力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户用电量占全省各行业净用电量的61%。以此为基础,江苏公司率先提出“十一五”建设60万千瓦能效电厂的规划目标,并于2006年启动实施,预计五年内可累计节电114.12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硫91296吨。
  能效电厂让用电大户变成节电大户。南京钢铁、苏州精细化工、常林股份、泰州扬子药业等200多家用电大户,被首批纳入能效电厂计划,这些企业通过改造旧设备、新上高能效设备,全面提高了生产系统的能效。用电大户降低了能耗和用电需求,也相应节省了电厂和电网的投资,政府拿出节省的部分建设资金,对用电大户的节能技改予以补贴。
  仅2007年,江苏公司就配合省经贸委完成能效电厂项目309个,形成节电规模15万千瓦,年节电能力超过8.8亿千瓦时,折合节省标煤近32万吨,减排二氧化硫近6400吨。
  在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苏能效电厂规模将不断扩大。预计到2010年,累计改造用电设备总功率648.7万千瓦,节电60万千瓦,5年累计节约电量114.1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599万吨、二氧化硫9万吨。5年间,累计投入改造成本仅需10.5亿元,而收益却高达59.3亿元。
  发电侧—电网侧—客户侧,一条完整的资源节约链条就这样形成。如果说发电侧、电网侧的节能减排成果看得见、摸得着,而受到普遍关注,那么客户侧的节能减排就是节能的“隐形翅膀”,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一切还仅仅是开始。这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如何“咬合”得更紧密,如何将整体联动效益发挥到最佳,都有待节能减排的新实践给出响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