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9年第11期

铭记英雄,在新的时代

发布时间:2019-11-14

  

  文/刘

 

  风正劲,帆高悬,承载着14亿磅礴力量的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迎来了70华诞。无数中华儿女积极参加庆祝活动,表达对祖国母亲的赞美和热爱。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气势恢宏的国庆阅兵、群众游行、联欢晚会等,国庆档期热闹的电影院也是一道风景。

  《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在国庆期间上映,赢得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也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排除万难也要保证国旗顺利升起的林治远,隐姓埋名将生命奉献给国防科技事业的高远,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中国女排,临危不乱创造奇迹的川航3U8633机组,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攀登者……当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出现在我们眼前,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是对英雄的致敬。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英雄,更要崇尚英雄、纪念英雄、学习英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家国的精魂。

  崇尚英雄,在新的时代。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历来英雄辈出,对英雄的价值认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崇尚英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英雄楷模的表彰和鼓励,重视对英雄事迹的宣传和赞扬。2014年,我国以立法形式设立了烈士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之名,向烈士致以深深的悼念。2015年9月,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表达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2019年9月,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和为促进中外交流合作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颁发“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友谊勋章”。党和国家正不懈致力于为我们矗立精神灯塔,激发前行动力。然而,也要看到,大河奔涌难免泥沙俱下,少数人或是秉持利己主义,以利益为唯一的标准;或是解构历史,以奇谈怪论抹黑英雄。面对这样的丑恶行为,党和国家正以强有力的法治手段保护英雄,而我们也绝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无论在网络还是现实社会,都要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抵制和抨击歪曲历史、抹黑英雄、唯利是图等行为。

  纪念英雄,为新的出发。今年国庆阅兵的一个细节引起了观众热议:车牌号为“VA01949”的阅兵车无人乘坐。原来,那是给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乘坐的。一时间,“山河无恙,国富兵强,这盛世如你所愿!”这句话在朋友圈和微博刷屏,每每读到,总是热泪盈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

  这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洗礼中走到今天,正是无数先烈和英雄甘洒热血写就的春秋。我们纪念英雄、缅怀英雄,不仅仅是为了回忆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艰难困苦,也不仅仅是感叹革命先烈和英雄楷模的光荣伟大,而是要在无数英雄人物克服艰难困苦、创造光荣伟大的事迹中,汲取精神滋养,激发前进动力,做到每一次对历史的纪念、对英雄的缅怀,都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学习英雄,创造新的伟大。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英雄机长刘长健、时代楷模黄文秀、无腿攀登者夏伯渝……这些人告诉我们,新时代的英雄就在我们平凡人中间。学习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的忠诚品格,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学习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执着精神,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对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改。学习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的朴实纯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秉承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只有这样,才能让英雄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血脉、激发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今天,中国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相信“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立足平凡的工作岗位,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见贤思齐、锐意进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荧幕会暗去,但英雄精神永不落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有崇尚英雄的光荣传统,英雄情结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内心。每当中华文明攻坚涉险,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英雄主义就会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激励着一批又一批中华儿女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可以是建功立业的伟大历史人物,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一次次挽狂澜于既倒,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看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需要国人昂扬奋斗的精气神,需要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时代呼唤英雄,英雄助推时代,“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航程上,以英雄精神为指引,做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奉献者,做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接力者与攀登者,谱写出新时代关于英雄的华彩乐章。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家国的精魂,是时代精神的缩影。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我们对英雄最好的纪念,更是对英雄传统的发扬光大。

  文/马逸凡

  当代主旋律文艺发展的历史经验

  一直以来,我国都有着培育主旋律文艺作品成长、发展的肥沃土壤。这种理论土壤包括思想理论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前者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理论,后者主要是指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军队在宣传思想战线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理论,是主旋律文艺与生俱来的基因和发展指南。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和意识形态属于一个国家的观念性上层建筑,它由该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基础决定,但是又能反过来影响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毛泽东同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他特别强调,共产党人所说的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不是所谓少数政治家的政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文艺的政治性和真实性才能完全一致。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与文艺从属于政治、为革命事业服务是统一的。

  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不能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文艺应当“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科学标准,并号召文艺工作者“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恩格斯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革命战争年代,党在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一场又一场胜利,是红色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宝藏;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就,是红色文艺饮之不竭的甘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无论是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红日》《红岩》《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还是为社会主义建设鼓与呼的《创业史》《山乡巨变》《龙须沟》,都先后走上舞台,搬上银幕。它们有的反映了人民军队在枪林弹雨中的浴血荣光,有的反映了党的地下工作者在严峻考验下的艰苦斗争,还有的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田间地头、工厂矿山的滴滴汗水和累累硕果。它们塑造了一大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模范人物,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打造主旋律电影新模式,聚焦“小人物、大情怀”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也迈入了新阶段。1989年出品的《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

  此后,主旋律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大踏步前进,衍生出了革命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和国学文化题材三个主要类型。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聚焦党和人民的革命斗争史、胜利史。尤其是领袖人物的传记:《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毛泽东的故事》《周恩来》等都是这一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现实主义题材,反映了社会主义优秀传统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承:《焦裕禄》《离开雷锋的日子》《铁人》《唐山大地震》等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国学文化题材,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孔子》《赵氏孤儿》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当下中国电影的主流形态实际上是由两种电影构成:一种是弘扬主旋律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即主旋律电影;另一种是以大制作、明星为票房号召,以武侠、刑侦、商战为主要题材的商业娱乐片。两者交相辉映、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也成为了新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印证。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开始探索与商业类电影结合,在唱响时代主旋律的同时,贴近主流观众审美,将主流精神、艺术理念和市场意识充分结合,被称为“新主流电影”。今年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大片更是引起了空前的观影热潮。

  《我和我的祖国》取材于新中国7个历史性瞬间,讲述了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动人故事。影片中,黄渤扮演的开国大典前夜试制电动旗杆的工程师,为收看女排决赛错过与小伙伴告别的冬冬,葛优扮演的北京“的哥”幸运地获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却又转送给他人……这些普通人都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中国机长》根据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紧急备降事件改编,无论是场景打造还是故事情节均高度还原,加上演员的精彩演绎,使观众情不自禁地“一边心跳加速,一边眼含热泪”。

  《攀登者》展现的是国产电影少有涉及的登山题材,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国家登山队员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观众普遍认为,“国产电影变得越来越会讲故事了”。当代中国的主旋律电影更加聚焦平凡小人物,让“小人物、大情怀”成为主旋律电影赢得口碑的法宝。这三部影片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总票房超过65亿元,叫好又叫座,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新时代主旋律影片创作提供了新范例。

  引领电影创作新航程,发挥文艺最大正能量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主旋律文艺不断发展的根本政治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战线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主旋律文艺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立足于90多年来,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阶段的奋斗,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

  主旋律文艺不断发展的经验还在于充分借鉴了各国主流文化建设的经验。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没有完全超脱于本国经济与政治之外的文化作品。当代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特别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流行文化,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竞争的产物。美国学者梅尔文·莱夫勒将美苏冷战称为“人心之争”。在他看来,“冷战”其实是一场不同思想和制度的选择。法国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说,美国文化赢得全球主导地位,不仅是好莱坞国际文化资本通过并购、联合制作等方式进行运作的产物,也是华尔街、美国国会和中情局同心协力的杰作。

  对于我们来说,不仅要洞悉西方流行文化背后深层次的意识形态话语,更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升主旋律文化作品的市场占有率,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进人民群众心里,走向世界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