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9年第11期

一鼓作气,决胜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9-11-14

  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刘超群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打法要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进有所区别,最要紧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各地区各部门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重庆主持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一是绝大多数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摘帽。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有9899万人;到2018年,已经减少到1660万人。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400多个已摘帽,今年可以再摘帽300多个县、减贫1000多万人。二是基本实现了“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已经基本实现,而且大部分贫困地区基本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危房等问题。三是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大部分搬迁人口实现脱贫目标。四是基层干部队伍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了锤炼,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群干群关系越来越好,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越来越稳固。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到2020年稳定实现“两不愁”和“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战的质量。目前,在“三保障”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例如,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主要有三块短板:一是少数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薄弱;二是少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辍学;三是部分留守儿童上学困难。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主要有四块短板:一是部分贫困人口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二是少数患常见病、慢性病的贫困人口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三是少数贫困县乡村医疗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四是部分贫困村还没有卫生室或者没有合格的村医。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主要是部分群众的住房需要进行危房改造,有的地方没有完成危房鉴定工作。在饮水安全方面,还有一些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有部分贫困地区人口饮水安全需要巩固提升。

  深化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坚持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问题,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到贫困人口中间摸清底数。搞清楚还有哪些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哪些贫困人口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哪些贫困户需要进行危房改造、哪些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列出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倒排出解决问题的工期,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确保如期完成任务。二是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统筹组织资源,聚焦突出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措施,逐村逐户逐项查漏补缺、补齐短板,逐项逐户对账销号,落实各级各部门的责任。三是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既不拔高标准,也不降低标准,而是紧密结合实际探索落实的具体办法,确保脱贫群众稳定脱贫,日子越过越好。

  着力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坚中之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民族、宗教、维稳问题交织,是决定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的关键。为了攻克坚中之坚,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集中力量攻克“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堡垒。会后,党中央制定了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各方面都加大了力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三区三州”和中西部地区169个深度贫困县为深度贫困地区,从而明确了攻击点位,进一步确定了重点工作区域。二是增强攻坚整体合力。“三区三州”所涉及的6个省份都制定了详尽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6个中央部门出台27项政策性文件,新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0亿元,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三是经过2018年一年的努力,“三区三州”贫困人口共减少了1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6.4个百分点,降幅比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快了3.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169个深度贫困县2018年贫困人口也大幅减少,共有460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

  但是,深度贫困地区仍然是脱贫攻坚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短板,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深度贫困县大多数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地广人稀,资源贫乏,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脱贫攻坚的难度很大。在藏区高原等地,很多项目工程每年的平均施工期不到半年,给脱贫攻坚带来很大的难度。深度贫困地区往往是生态脆弱的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带来了生态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度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差,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也是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落实“三区三州”各项政策举措,加大对“三区三州”外169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对所有的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进行跟踪、监测、评估,逐一研究细化实化攻坚举措,继续推进贫困村提升工程,集中力量啃下这一“硬骨头”。

  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这个坚中之坚,一是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对已有政策措施实行清单管理,逐项检查落实情况,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口支援地区、部门、单位的投入力度,尽锐出战,确保成效。二是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景观优美,发展旅游业大有作为。困难在于通达条件较差,因而需要实施一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将生态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帮扶、干部人才等政策措施都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三是瞄准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的重点难点问题,逐项明确责任目标,在建档立卡的信息系统中逐个销号,脱贫一个销掉一个,确保到2020年不落一人、全部脱贫。四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着力解决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加强对深度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强一线精准帮扶力量,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伍,关心关爱扶贫干部,解除后顾之忧。

  健全完善摘帽之后的长效工作机制

  2020年,我国将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帽将被彻底甩掉。摘帽之后怎么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县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脱贫攻坚主要政策要继续执行,做到摘帽不摘政策;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贫困人口不返贫。

  一是强化兜底保障。扶贫只能扶持那些尚有劳动能力的人,对老人、孤儿、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则需要采取政策兜底的办法来保证不返贫。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办法,要求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挥低保兜底作用。贯彻落实这一重要决策部署,必须抓紧补齐政策短板,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兜底能力和兜底水平。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完善低保对象认定办法,科学确定并动态调整农村低保标准。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努力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大残疾人和公共服务投入,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加强调查研究,探索解决新贫困、相对贫困以及脱贫再返贫等问题。

  二是加大生态投入。要将生态与健全脱贫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立足贫困地区富集多样的生态资源,培育发展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有机农牧业、生态林产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形成森林、湿地、乡村、阳光康养、户外体育等生态旅游品牌。因地制宜划定更多的生态保护区,建设更多国家公园,稳步提高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标准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标准,推进草原沙化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增加生态护林员管护岗位,为贫困村贫困户劳动力提供管护岗位,让更多深度贫困人口吃上生态饭。

  三是提高城镇人口承载力。消除贫困的长远之计在于新型城镇化,让贫困地区的年轻人融入城镇生活。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脱贫的辐射带动作用,让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属落户。加大贫困地区教育投入力度,并将来自贫困地区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等纳入城市就业绿色通道,优先分配保障性住房,确保贫困地区大多数年轻人稳定地融入城镇。实施易地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得住、能致富。

  四是强化责任落实。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能到时候都说完成了脱贫任务,过一两年又大规模返贫。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政治任务。必须强化各级干部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到履职尽责。坚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予以帮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发挥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引导人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