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9年第2期

【学思践悟·基本功】吉林:精准施策激发动力

发布时间:2019-02-13

  吉林:精准施策激发动力

  /张玉峰  蔺笑冰

  “企业不养闲人,能干则上,不行则下......不改革、不创新、不破冰,留给吉林送变电的发展机遇就会更少......”吉林送变电公司负责人贾宏感慨道。

  怎么改革、如何创新?这不仅是吉林送变电公司要面对的问题,更是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如何内部挖潜、精准施策,激发内生动力,盘活人力资源,提高效率效益,成为国网吉林电力需要直面并亟待破解的难题。

  惟有深化改革,才能闯出一条新路。2018年,国网吉林电力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以深入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为契机,破桎梏,除顽疾,啃下“三项制度”改革这块硬骨头,探索出一条“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路径。

  让市场做主 打破身份界限

  “庸懒散”者下不去,能干肯干者上不来,不仅会挫伤员工队伍积极性,也会导致企业错失发展良机。如何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实现专者专其事、能者尽其才,是“三项制度”改革的关键之一。

  “我们建立了一个‘内部人才市场’,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当一个项目竣工验收后,临时项目部自动撤销,项目经理、副经理、总工以及其他管理人员全部按照普通员工的身份打散进入‘内部人才市场’,未来组建新的项目部时再进行重新遴选任用。”吉林送变电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伊海峰告诉笔者,“‘内部人才市场’的建立,使企业内部干部任用机制更加灵活,真正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

  能上能下,是辩证的、动态的,调整的初衷不是“一下了之”,而是使能上能下常态化,使“凭业绩说话、凭本事吃饭”成为共识,真正打破身份界限,形成竞争择优的良性用人机制。

  吉林送变电公司项目部经理张运良告诉笔者,做完手头项目的收尾工作,他将回归到“内部人才市场”,企业将对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经营指标、业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决定他是否能留在“内部人才市场”,能否能接到下一个工程。按照他的话讲就是:“有工程是经理,没工程是员工。”

  改革以来,国网吉林电力利用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科学调配245名管理人员向一线流动,部分岗位用工紧缺的问题得到缓解。同时,针对部分员工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的情况,共降岗128人、待岗68人。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市场化调配,切实将企业人力资源存量转化为提质创效的增量。

  另外,该公司建立健全管理人员选拔综合评价体系,以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为重要考量,通过岗位竞聘,1340名优秀员工走上管理岗位。

  从考核发力 盘活人力资源

   “今年,我们创新开展员工首次劳动合同期满考核,从领导到班组长,对2015年入企的56名员工进行综合考评,不达标、不合格的就不能续签合同。”长春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薛金龙向笔者说道,“结果真的有一名新员工没能续约。”

  自2012年起,国网吉林电力落实公司要求,统一开展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形成了人才吸纳的合理模式,最大限度录用优秀大学毕业生。

  社会上很多人的传统思维认为,进了国企就捧上了“铁饭碗”,少数员工甚至想象进了“门”就能“混”到老。随着“三项制度”改革步入快车道,这样的“老思想”和“白日梦”只能就此破灭。

  薛金龙告诉笔者:“‘三项制度’改革后,不仅对劳动合同加强了管理,用工考核管理也更加严格。以营销外包管理为例,企业定期对业绩排名最后一位的业务员实施‘末位淘汰’,2018年有12名淘汰者被遣送回中标单位。同时,全年清理长期不在岗人员达到21人,退回超期借用人员5人。”

  “三项制度”改革中,国网吉林电力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管理办法》,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变身份管理为合同管理,全面构建以劳动合同为核心的劳动用工机制,实现了契约化管理。

  同时,该公司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对长病、长学等8类不在岗人员的考核管理,对出工不出力、长期泡病假、长期不在岗等人员依法依规解除劳动合同。较2015年,该公司不在岗人数下降75%。

  此外,通过采取深化集体企业改革、严控劳务外派用工比例、调整“用工”方式替代“用人”需求等减员降比手段,国网吉林电力有效压降用工总量,与2015年相比,降幅达到25.54%,进一步提升了人力资源效率。

  以业绩说话 激发员工活力

  收入能增能减是“三项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创造性的动力所在。

   “孩子上学、还房贷的压力大,只有拿到省外、国外的工程项目,才能多赚些。”张运良说,“我如果待岗在家,收入可能只有做项目经理的十分之一。”

  吉林送变电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伊海峰告诉笔者:“为了鼓励职工积极主动承担任务,企业按照‘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原则,将职工的收入与企业效益、岗位业绩挂钩,最大限度向重点、关键、艰苦的岗位倾斜,同职级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能达到3.5倍。”

  据了解,吉林市供电公司全面实施一线员工“工作积分制”量化考核,薪酬分配倾斜生产一线,评级为A的员工薪酬可达到平均水平的1.15倍以上,而被评为D级的绩效薪酬则下降20%。

  “企业各单位60%的工资总额与本单位效率效益指标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得分挂钩,推进工资总额‘能增能减’。”国网吉林电力人资部薪酬专责张永江说。

  改革以来,国网吉林电力优化绩效分配,深化全员绩效管理,将实绩量和贡献度应用到工资总额分配上,转变以往按人头平均分的方式,一切以工作业绩说话,充分发挥薪酬分配对员工的刺激作用,真正拉开收入差距,实现收入能增能减。

  谈到“三项制度”改革的成效,伊海峰告诉笔者:“改革后,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上去了,收入提高了,企业的效益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