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9年第3期

【学思践悟·先锋】王畅:传递光明的使者

发布时间:2019-03-27

  王畅:传递光明的使者

  文/本刊记者  谌俊雅  通讯员  黄姝雅  毛宇

  初见王畅时,她身着国网四川成都供电公司统一发放的蓝色工作服,性格爽朗、干练,乐呵呵地告诉我们,这个衣服设计好,口袋又多又大,特别适合装电笔、螺丝刀。

  诸如电笔、螺丝刀、扳手……这一系列的工具,伴随王畅走过了整整十载。十年前,当第一次带着电力工具,奔赴现场抢修时,她是国网四川都江堰供电公司工程队的一员。2008年像是一座分水岭,把王畅的人生硬生生地分成了两段。此后的岁月里,她始终怀念着那一年的人与事,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松懈下来。

  在灾难中新生

  2000年,王畅开始从事电力行业的工作,她先后加入了彼时还是都江堰供电局电力安装工程队的技术组、加工组和造价组,从前期绘制10千伏架空线路图、监护现场安全到后来制造电线杆的横担,过渡到对现场瓷瓶绝缘子、拉线等电力设备计价、评估……9年时间,从单一的设备到整体的网架结构,王畅形成了关于电网运行较为综合的认识。

  生活本应平静似水。2008年5月12日,正是王畅生日的前一天,办公室的3名同事开着玩笑,准备着要为王畅第二天的生日做庆祝,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靠近。然而一瞬间,王畅还没回过神,面前的液晶显示屏被撕裂成两半。

  顷刻之间,王畅所在的5层办公楼因地震倾斜垮塌,办公楼里的17人被掩埋进废墟中。1个小时后,王畅被解救了出来。然而,13名同事却永远地离开了。

  “当时,正在外施工的队友回来后,不顾安危投入到营救中,才有了我第二次生命。”作为幸存的两名女员工之一,王畅收起悲伤,与队员们一起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她一边安慰遇难员工家属,一边从事震后后勤服务工作。“27个人要像40个人那样去战斗!”王畅和队员们在心里立下对已逝队友们的誓言。

  2009年,都江堰市全面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电力配套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3月24日,在这支27人工程队的基础上,国家电网灾后重建党员突击队正式成立,这也是王畅第一次在现场进行设备操作。从为安置小区安装配电设施到决战“9·1”工程(9月1日前所有的教育重建项目都将建成投入使用)中全力配合都江堰市政府完成学校灾后重建的配电工程,王畅和队友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有着关于这场灾难的集体记忆,留下的创痛只有通过不断的行动才能被抚平。

  整整一年,都江堰市的灾后重建工程量就占总量的80%,电力设施投资达3亿元,党员突击队配合灾后重建的工作量是上一年的3倍,队员们用行动践行着诺言。

  灾后重建工作持续进行,王畅的心情却难以平复,其中有对于队友们的沉痛怀念,也有对于未来人生的重新思考,“在地震救援中,我感受到大家对我的帮助,感受到温暖,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手来传递这份爱”。

  仿佛是一颗种子,一种信念在王畅心里生根发芽。

  女子“兵团”初建成

  在灾后重建任务结束后,2010年8月,这支国家电网灾后重建党员突击队更名为共产党员服务队,作为国网四川电力(成都)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其中一支队伍在所辖供电区划内开展工作。这是一支曾浴血奋战的队伍,新时期,他们破土新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千万个家庭。

  生活与工作节奏逐渐恢复正常,身为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的王畅,开始作为一名电力服务者来思考工作的职责。她不仅继续参与日常的电力抢修工作,还作为主力与队员们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以男性队员为主的服务队里,王畅发现女性的身份给她带来一些优势:在电力抢修服务中,她具有亲和力,对待客户更柔和、细腻;在公益服务中,她很快便与大家打成一片,与陌生人的沟通更自然、愉快。4年时间,在一线工作的磨练中,王畅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电力实操技能,还不断落实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服务理念,将党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真真正正地架起来了。

  人生总是处于不断的翻转和变化中。2016年,王畅接到了新的任务。当年8月,国网四川都江堰供电公司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在全公司范围内公开选拔12名女性,成立了国网四川电力唯一一支女子共产党员服务队,王畅担任队长。

  压力与挑战并存。“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你们队有13个女性,看你咋管理。”王畅虽然知道这是同事们在开玩笑,但面对全是女性队员的队伍,心情有些忐忑不安。她没有忘记女性的优势,但是这12名女队员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抢修业务接近零基础,要熟练掌握现场工作的技能并不容易。“队员们过去的工作大多是坐在操作屏面前动动手指,消耗体力较少,工作相对是平静的状态,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抢修工作需要行动起来,随时要处于战斗状态。”

  不仅是工作状态,12名新队员的工作内容也亟待转变。新队员有半年的上岗培训期,王畅便与之前服务队的几名男队员一同为新队员培训。8月迎峰度夏,正是智能电表抢修的高峰期。每一个夏日,王畅不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电路抢修、服务居民,返回服务队后还要继续给新队员讲解知识点,再带领队员拿着工具,手把手教会大家接线、装表。

  如何了解新队员的技能掌握情况,王畅有自己的办法。在新队员的培训过程中,她按照“一培一考”的原则,在知识点讲解、实操训练后,通过笔试、实操及场景模拟等考核将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布榜,让队员及时了解自己的技能进展情况。对于队员们而言,每天一次笔试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对于王畅而言,思索一个好的考题是督促队员查漏补缺的最佳途径。

  “业务技能的训练只是一个方面,作为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只有拥有服务的理念和能力,才能贴近群众的需求。”为了明确和规范服务标准,王畅结合服务的特点和两年队伍管理的经验,编写了《国家电网四川电力(成都都江堰)共产党员服务队管理要求汇编》,创新性地将服务的实质落实在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绩效管理、“三心服务”(热心、暖心、贴心)管理和“每月一星”评比等要求中。

  “王畅做事雷厉风行,不管是对待培训,还是工作,都非常严谨。”2016年的培训给队员郑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大家也没闲下来,找到旧的表箱和零件,把培训内容复习好几遍,并拍照将‘成果’发到微信群。大家讨论交流的劲儿特别足!”

  王畅的行事作风深深地影响了这支曾令她担忧的队伍,也把为人民服务的种子播撒在了每一位队员的心田。

  服务惠民千万家

  对于这支共产党员服务队而言,相较于上杆爬梯架电缆,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显得更加具体、不易

  一个秋日的晚上,都江堰市华夏广场一家肉夹馍小店店主打来报修电话。王畅一接起电话,就听到了小店店主的抱怨。原来在前一天,这家肉夹馍小店刚刚报修过一次,当时抢修及时,短时间内便恢复了送电。第二天的再次断电让小店老板心头生起了无名火。

  王畅一边安抚小店店主的情绪,一边与队员走向抢修车辆。到达现场后,王畅和队员仔细检查用户的智能电表表箱及线路,并没有发现异常。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王畅再次对这家小店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这家店在楼道处还有一个单独小表箱,表箱外由塑料壳盖着,打开看才发现,原来电闸已被拉到关闭状态了。

  停电是人为所致。小店的油烟常常影响楼上住户的生活,住户为了发泄,路过表箱时便拉下小店的电闸。

  小店店主感受到了王畅及队员们的尽职尽责,一改之前的偏见,硬是要把做好的肉夹馍塞给大家。“我们无法选择用户,面对不理解时,我们要站在用户的角度,为用户考虑,安抚他们的情绪,帮助他们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在都江堰市,这支女子共产党员服务队负责城区20万只智能电表,每一只智能电表的背后,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织。多年来,王畅以坦诚和尽责对待用户,将服务做到极致。

  在王畅的内心深处,帮助别人与本职工作有着内在的关联。作为共产党员服务队的一员,学校、社区、福利院是重要的延伸服务场所。

  早在十年前,王畅便与队员们同全国首座残健融合的友爱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关系。当下,这支共产党员服务队不仅采取“一对一24小时电保姆”的形式为校园提供长期用电帮助,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还每学期开设两次“电力课堂”,帮助小学生们了解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常识。

  友爱学校的小学生对每次“电力课堂”都格外期待。王畅利用时下流行的动画元素和音乐制作出生动有趣的PPT。在“电力课堂”上,学生们对用电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40多双求知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王畅。王畅还会准备各种与生活用电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尽情地参与、回答,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大家获得实用的知识。

  她还带领共产党员服务队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王畅及队员们在都江堰市多个社区建立供电服务示范点,联合青年志愿者到社区开展用电宣传,定期开展用电走访,并通过“网格化”管理,与社区联络员建立联系机制,及时掌握社区用电需求,帮助居民解决用电难题。

  爱的传播范围远不止于此。长期坚持定点扶持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慰问帮扶农村“五保户”,抚养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2008年,当王畅从废墟中站起来时,她便将生的希望凝结成火种,时刻照亮着他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刻在国网四川电力(成都都江堰)共产党员服务队展厅里的奋斗宣言是如此真挚而饱含深情,它诉说着王畅的往事,也点亮了她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