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9年第7期

【学思践悟·先锋】袁忠宜:我宣誓

发布时间:2019-07-08

  袁忠宜:我宣誓

  /本刊记者 田雪乔

  七月已至。沉浸在七月的红色热潮里,袁忠宜难掩胸中的澎湃激情。

  河南省周口市万名党员共唱《我宣誓》,向党的98岁生日献礼;在北京全面从严治党警示教育基地,学唱《我宣誓》成为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们的“必修课”;6月25日,中国交响乐团“七一”惠民音乐会在青海大剧院举行,《我宣誓》作为开场曲目被激情唱响⋯⋯

  自一年多前由国网湖北枝江市供电公司党委书记袁忠宜谱曲的入党誓词歌《我宣誓》走红以来,如周口市这样的线下自发传唱活动就变得非常流行。不知不觉间,《我宣誓》走进了各地的主题党日活动、大中小型的歌唱比赛和晚会演出,成为必选和压轴曲目。老将军万海峰听完歌曲后感动不已:“演唱誓词的方式,更能坚定信仰的力量,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唱响入党誓词更是成为党员们重温初心、献礼七一的应时之举。

唱誓词的方式,更能坚定信仰的力量,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唱响入党誓词更是成为党员们重温初心、献礼七一的应时之举。

  

  主旋律音乐作品被如此“热捧”在当下并不多见,但不可否认,《我宣誓》的走红又有某种必然。

  近几年主旋律文艺作品爆款频出,军事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缉毒剧《破冰行动》等均是叫好又叫座。这些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制作方的精心构思,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与时代精神的同频共振引发了受众的高度共鸣。

  时代感、使命感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怀是袁忠宜作品极具辨识度的“硬核”特质,也是贯穿他百余首主旋律音乐作品的主线。这些作品曲风流畅、感情真挚,与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关切、人民的情感高度契合,自然能得到人们的喜爱,袁忠宜被称为“时代精神的歌者”,也的确名副其实。

  从“风花雪月”到“风霜雨雪”

  1968年,袁忠宜出生于湖北宜都,从小就展露出艺术方面的天赋:诗朗诵、演讲比赛回回第一;没受过专业训练却因为擅长绘画被推荐参加宜都首届美术培训班;初中时开始自学吉他、尝试写歌——用袁忠宜自己的话讲,“算是个文艺特长生”;用现在的说法则是,妥妥一枚文艺青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迎来复苏和发展,90年代更为繁荣,留下了许多至今仍传唱不衰的经典作品。这对处于青少年时期、艺术感悟力正蓬勃生长的袁忠宜来说,委实是一个成长的黄金时代。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袁忠宜逐步摸索并最终确定了自己音乐创作的风格和方向。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第一次听崔健的《一无所有》时的震撼。”袁忠宜回忆,“也听过很多邓丽君的歌、港台的流行音乐,但最打动我的还是《我的中国心》《我爱你,中国》,还有保卫祖国边疆的歌。那些歌真的太美了,能走到人心灵的最深处。”

  袁忠宜组过乐队,搞过演出,很是经历了一段青春激扬的日子,所写的歌也大多源于当时的心境,与青春的体验相关。这之后,随着心智成熟和音乐审美取向趋于稳定,主旋律音乐逐渐成为他创作的主流。

  这个转向的过程中,工作经历的影响不可忽视。

  1986年,袁忠宜进入宜都供电局工作,成为了一名外线工,整日穿梭在鄂西南的山林间,负责输电线路和设备的运维检修。

  晴空烈日,风霜雨雪,这对袁忠宜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年轻的心灵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朦胧触摸到责任的真谛。这些鲜活的体悟落在五线谱上便成了真正有灵魂的作品。不久,袁忠宜以一首为外线工人谱写的《电力工人之歌》开启了从“风花雪月”向“风霜雨雪”的华丽转身。

  《电力工人之歌》在同事间引起了轰动,大家争相传唱,并且引以为豪。这对袁忠宜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体验:从前他被别人的歌打动,现在他的歌终于也走进了别人的“心灵深处”。他在欣喜之余也生出了更多的憧憬:从实践中发掘出更多的正能量,并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

  2001年,他为宜昌供电局输电分局创作局歌《输电人颂歌》;创作《爱心平安网》《叫声伙计听我讲》《平安调》等安全文化歌曲;和同事合作廉洁主题歌曲《清韵》;2018年,他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生产现场作业“十不干”规定写入歌曲《十不干》,甫一发布就好评如潮。有员工评价说,“既好听,又实用,不知不觉就把枯燥的规定记熟了,没事儿也总想要唱两句”。

  “虽然现在整个社会泛娱乐化的倾向很严重,但我对主旋律音乐的信心没有变,甚至更有信心了。”袁忠宜说,“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人的精神也需要正向的力量。”

  “时代精神的歌者”

  纵观袁忠宜的音乐创作历程,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他对时代脉搏的把握非常精准,对时代情感的表达也总是恰逢其时、恰如其分。

  2003年,“非典”汹汹来袭。“非典”之痛不仅在于对生命的无情收割,还在于对人们造成的严重心理创伤。袁忠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当时恐慌情绪蔓延,大家不止戴着口罩上下班,和亲戚朋友也不怎么走动了,人与人之间隔阂加剧。这是心病,需要心药来医。”

  有感于此,袁忠宜作词作曲了《坚强面对》。这首歌经著名歌手沙宝亮演唱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节目播出,并被收入中国音乐电视《同心抗非典,同唱一首歌》专辑,在中央电视台滚动播放。

  “及时抚慰了人们的心灵,成为全国上下抗击非典的一支强心针。”有专家如是评价。这也正是袁忠宜作品的可贵之处——发乎真情,体现价值,绝不“为赋新词强说愁”。

  源于收看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时激扬心境的《七子之歌·台湾》,以悲壮激昂的旋律打动无数听众,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央统战部网、菲律宾中文网等众多媒体和机构转发,曲谱原件被湖北省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永久珍藏;有感于汶川抗震救灾创作的《永不放弃》,被收入《中国音乐电视》抗震救灾专辑,在中央电视台滚动播出;因2010年“9·7日本巡逻船钓鱼岛冲撞中国渔船事件”而作的《钓鱼岛》,被评价为“最爱国的歌曲”“中国人必听的歌曲”⋯⋯

  无意站上风口浪尖的袁忠宜反而不曾错失时代的节奏,是他的“不刻意”给了灵感和激情足够的弹性,还是他的真诚与勤勉得到了岁月的厚待?这个问题注定没有标准答案。但从现实来看,袁忠宜用歌呼唤着时代,时代也借人们之口回应着他,这些唱和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人们回首过去时可以辨识方位的坐标,“吹尽狂沙始到金”,大抵如此。

  2016年7月1日,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时,袁忠宜又一次被“点燃”了。“为入党誓词谱曲,让誓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他心中盘桓着这个念头。

  当晚,他就写出了三个版本。后来几个月,他和音乐人胡晋、陈刚等人反复斟酌,最终定下的曲调融合了《义勇军进行曲》和《国际歌》的元素,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袁忠宜料到这首歌会红。扎根主旋律音乐创作多年,他有相应的眼光与判断:“当时我心里就有一种感觉,这么写,成了!”

  能“成”的底气不仅在于音乐本身,还在于袁忠宜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感知——那种敦促着他落笔、使他心神激荡的强烈的爱国爱党情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当下,一定不止“点燃”着他,也必定在更多的国人胸中氤氲酝酿着。“言之不足则歌之”,这种无形无状却又力量磅礴的情感,不正适合用音乐来表达么!

  “作为一名有67年党龄的老党员,听到这首歌我非常振奋,非常激动!我们要把这首歌唱得更加响亮,让咱们的大中国全听见!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显示了我们共产党员的伟大理想。”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说。

  但袁忠宜还是没料到这首歌能这么红:“燃”爆网络平台,MV首发满月点击量过亿,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转发传播,在多地党政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社区被自发组织学唱⋯⋯更令袁忠宜惊喜的是,《我宣誓》不止在党员间口口相传,还被孩子以及未入党的青年学生们喜爱,多家企事业单位翻拍了展示自己形象的《我宣誓》MV,《我宣誓》的强大生命力在人们对它的多方位演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许是时代需要这样的歌吧。”袁忠宜说。

  《我宣誓》已然被视作袁忠宜音乐创作的巅峰,他也承认这给了他不小的压力:“以后的作品能不能超越它,是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

  既然不能完全无视这种压力,袁忠宜选择把它打包放在肩上,继续前行。今年3月,袁忠宜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作《一生一个祖国》发布,旋律壮美,充满深情,在新华社客户端21小时内的点击播放量就超过百万次。

  “是压力也是动力嘛。在以前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没想过放弃创作主旋律歌曲,没道理现在反而因为顾虑就止步不前,这一点都不实事求是,也不是我的风格。”他笑得坦然,“他们说我是‘时代精神的歌者’,我想,一往无前也是时代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