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9年第7期

【特别策划】紧紧抓住创新的“牛鼻子”

发布时间:2019-07-08

  紧紧抓住创新的牛鼻子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  汤广福

  /本刊记者 谌俊雅 石小飞

  《国家电网》:

  5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前不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开大会进行再学习、再领会、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您作为公司科技战线的代表,如何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汤广福:

  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一文中,再次对创新进行深刻阐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大势,科学回答了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以史明鉴,纵观历史发展,许多国家依靠创新驱动成为世界大国。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则依托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今天,数字化、信息化席卷全球各国之时,最核心的推动力仍然是技术创新。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错失了前几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契机。改革开放后,国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科技创新,将科技的地位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事实证明,中国多年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未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同样需要科技创新。

  《国家电网》:

  您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研究工作,见证了中国电力科技从“跟随”到“领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事情让您印象深刻?

  汤广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到我国超超临界燃煤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我当时心里感到特别振奋。

  记得20年前,我到国外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的电力专家一般都只能坐在会议室聆听别人的大会报告,台上常常都是来自欧洲、美国和日本的著名电力专家介绍本国的经验,偶尔想与他们就专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他们通常会非常冷淡,骨子里透露出看不起的态度,认为中国电力工业没有他们的帮助是很难发展的。这一幕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要想不被人轻视,我们就必须用强大的科技实力来证明自己。

  这些年,随着我们电力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我们在特高压、智能电网、新能源、大电网安全控制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可以说,能源电力行业经历了科技创新的三步跳。

  今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国际能源电力领域的“朋友圈”中,中国是最受关注的。

  《国家电网》:

  目前中国的电力技术在一些领域已经实现了全球“领跑”,但是未来我们仍会遇到更多的挑战。您认为在能源电力领域,我们还存在哪些“卡脖子”的问题?

  汤广福:

  目前,我国大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在能源电力行业,电缆和储能等基础材料、IGBT等核心电力电子器件、电力专用芯片等仍然依赖于国外进口。而且由于技术难度大、加工精度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成为影响我国电网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

  如今,全球产业链互通有无。我们通过世界各国批量购买电工装备的材料、器件,获得了更低廉的成本和高质量的产品,但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进行“封锁”,使原本属于自由市场中合作竞争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这提醒我们,核心技术只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受制于人。正如寇伟董事长在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依靠自主创新。面对未来不可预估的风险,国家和企业更需要加大对这方面研发的投入。

  《国家电网》:

  能源转型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您认为,中国的能源转型面临哪些挑战?这对能源电力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出了什么要求?

  汤广福:

  在能源转型上我们主要面临两个挑战:首先是清洁能源的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

  中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30年前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提高到20%。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用电量的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将从现在的19亿千瓦提升至30亿千瓦。为实现《巴黎协定》的承诺,新增加的11亿千瓦装机容量,要尽可能地依靠清洁能源发电,但现有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尚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需求。2018年,核电在我国发电量中仅占比4.22%,而在风力和光伏发电方面,由于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2017年弃风率和弃光率同比分别达到12%和6%。此外,受地理环境限制,我国很难像欧美国家一样建立充足的抽水蓄能电站,即使在条件最好的华北、华东区域,抽水蓄能电站占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另一方面,随着对终端能源消费的清洁化要求越来越高,将对电网的负荷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8》显示,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为25.5%,我们的目标是在2030年达到30%,这需要电网承载更大的负荷,传输更多的电能。以电动汽车为例,如果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8000万辆,假设这些车同时充电,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增加约1/4的输电量,电网的负载能力和电能传输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

  《国家电网》:

  今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对此投入大量的技术创新力量,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汤广福: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这一方面是企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加快变革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通过重构生态系统、商业模式、服务理念,让电这一特殊的商品能为客户提供更多获得感。例如,通过技术创新,在电网领域,依靠虚拟电厂整合各种分布式能源,形成一个集中控制的聚合体参与电网的运行调度,有助于解决智能电网与分布式电源之间的矛盾,让电网企业和客户享受到分布式能源的综合价值和效益。另外,在新兴业务领域,泛在电力物联网在精准主动抢修、智慧能源等方面,将为电网企业和有关业务主体提供更多机遇。

  当然,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这一方面。随着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三型两网”将大力推动能源转型变革。比如,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实现各类供用电设备的广泛互联,再依靠无处不在的传感系统,让坚强智能电网更加灵活互动和开放,让客户更加安全可靠的使用绿色电能。可以这样说,只要有网络延伸的地方,客户共享一个APP,电网就能智能地进行动态平衡和削峰调谷,进而引导社会共同参与能源转型。当然,这些构想都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