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9年第7期

【特别策划】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

发布时间:2019-07-08

  坚持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魏波

  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面对新阶段的新条件与新问题,推动发展需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些理念是在深刻认识现实、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其中,创新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所在。

  创新是发展新阶段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发展为基本国策,从贫困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由此出发,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是一次新的质的飞跃。那么,这一飞跃是否自然而然就能实现?

  过去,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全球化进程、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现了快速发展。如今,各种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模式的拓展空间逐渐变小,而其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比如,各种“比较优势”逐步失去,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加突出等等,尤其是新阶段的发展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创新是发展转型的核心标志,然而传统的发展模式却不足以支持实现这一转型。从世界上看,一些国家顺利实现了发展转型而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一些国家则停步不前而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学家霍尔·卡拉斯认为,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低成本生产者和高技能创新者之间摇摆的时候,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到高收入水平的转型不同于从贫困增长到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型。在这一阶段,经济必须摆脱对低成本生产的依赖,转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这个转型从本质上讲就是成为有竞争力的高技能创新者。

  新阶段中国的发展也正面临这一挑战。虽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仍不高。经济竞争力的一个标志是出现创新力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它们代表了一个经济体的系统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像微软、谷歌、苹果公司的出现与比尔·盖茨、乔布斯等少数商业与技术精英有密切关系,因此具有偶然性;同时这更与美国存在激发创新的社会系统分不开,所以又是必然的。比较来看,世人最熟悉的只是贴着“中国制造”的廉价商品。中国也有不少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它们大多是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其创新力和竞争优势并没有得到明显体现。学者彼得·诺兰提出,成功的后发工业化国家,从19世纪末的美国到20世纪末的韩国,全都产生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中国在此方面体现得不太明显。

  许多人对于中国企业创新不力的一个总结是:“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这反映了企业对生存环境的无奈,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内在矛盾。企业创新不力的原因在企业之外的系统环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认为,创新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选择策略,在生产要素充裕且价格低廉、环境成本可以外部化等条件下,企业会选择外延扩张;只有在市场倒逼下企业才会走创新之路。当今中国生产要素的低价、环境监管不到位等因素使企业宁愿维持现有的增长方式。要以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走向创新,需要改变发展环境、推动体制改革。评估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不能仅看GDP总量,更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尤其是其中的结构性缺陷。一些人预测中国经济在几十年后会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这只是从量上作出的分析;如果从经济发展的质量、结构、创新力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量”的而是“质”的,尤其是在激发创新的市场体制、法治环境、政治系统、教育体系等方面,中国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向创新经济转型成为共识,新发展理念便是应对新阶段新问题而提出的方略。其中,创新是发展模式转型的基本方向,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所在。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

  社会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发展也是各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从系统整体视角予以考察。面对新阶段发展面临的系统困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旨在从整体出发重新定位发展,最终从整体上构成应对新阶段新问题的发展理论。其中,创新构成其中的核心。

  创新是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面对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冲突,创新则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基本方向。实现新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发展理念、摆脱陈旧的思想方法,这也是创新思路的过程。协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它需要运用社会系统方法论,通过创新解决各种矛盾,最终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

  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是世界各国发展普遍遇到的问题。问题引发了发展理念的转变与发展方式的革命,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成为世界性潮流,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出路则是创新。在宏观层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向创新经济模式转型才能克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在微观层面,技术创新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它最直接地促进了绿色发展。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跟资本主导下的市场机制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直接相关,因此,绿色发展还需要制度创新,创新法律制度、政策体系等,进而引导人们形成绿色、低碳、环保为取向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创新是开放发展迈向新境界的关键引擎。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在发展新阶段,中国不仅需要继续向世界开放,还要通过创新将开放带入新境界。与40年前比较,中国经济已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社会文化也相应地发生剧变。同时,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悄然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需要随之进行重大调整。这时,开放发展需要审时度势,把握大局,将开放带入更高水平。一方面,以开放促进自身经济结构向创新经济转型,将国际压力变为自身创新的动力。这就要开放思路,主动迎接创新挑战。另一方面,面对全球治理与发展中的普遍问题,中国也需要通过创新性的探索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创新是共享发展的现实要求。共享发展彰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以共享为取向的包容性增长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取向。在市场竞争与利益分化的现实格局下,实现共享式发展面临种种难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创新理论和制度。从大的方面说,克服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公并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基础。可是,在实践中如何走出一条新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走过了曲折道路,说明这还是一个有待于破解的难题,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从小的方面说,克服贫富两极分化、扩大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式发展,不仅需要明确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可见,创新是推动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所在,构成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从创新角度把握新发展理念,才能抓住发展的“牛鼻子”。

  以系统创新落实新发展理念

  如何以创新为导向落实新发展理念?从现实看,创新依然面临重重阻力,这些阻力构成一个系统性的创新瓶颈。因此,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系统结构,以系统创新实现发展转型。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创新是人的认识能力、社会运行机制、文化价值观等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当各种因素相互支持、共同促进人们去探索新知、创造新事物之时,一种创新系统就形成了,而这一系统又会为大规模的创新激发动力、提供条件,在国家层面则形成“国家创新系统”。经合组织(OECD)提出,创新是行动者之间生产、分配和应用各种知识的复杂关系的产物,一个国家的创新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行动者如何相互联接成一个知识及技术创新的集体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强调的正是相互作用的网络或者系统本身。

  应该看到,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创新瓶颈同样是系统性的,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与思想、产权制度、法治水平、价值观等直接相关。当今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和转型的时期,存在众多制约甚至阻碍创新的结构性因素,这是阻碍创新的深层原因,只有深化体制改革才能培育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系统环境。

  学者吉尔博伊认为,中国要成为科技和经济的超级大国,首先要在国内打好一个制度方面的基础。如果不对相关体制加以改革,中国吸收、发展和推广科技的能力仍将受到限制,大多数中国企业仍将在全球工业生产链条的低端环节上为了微薄的利润而相互竞争。从事实看,中国距离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系统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在系统结构层面上约束了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创新也自然受到了很大抑制。

  因此,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创新转型,需要从整体层面入手构建国家创新系统,最大限度地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从破的角度,深刻认识阻碍创新的瓶颈,在深化改革中打破各种瓶颈,以思想解放和制度变革解放人的创造力。从立的角度,遵循创新规律,以创新为导向构建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系统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各种主体的创造力。

  21世纪,中国将迈入发达国家行列,这必然需要大规模的创新,包括思想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毛泽东曾热情洋溢地赞叹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领受了5000年古老文明丰厚土壤的滋养,历经了一个多世纪革命烈火的淬炼,经受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洗礼,亿万中国人积累下巨大的创造力,一旦条件具备,必然会如火山喷发,释放出空前的能量。这正是推动中国发展转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