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9年第8期

【学思践悟·先锋】脱下军装仍是“战士”

发布时间:2019-08-22

  脱下军装仍是“战士”

  ——记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国网冀北廊坊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主任  杨旭

  /本刊记者  刘杰

  7月15日19时20分,河北省文安县受暴雨冰雹袭击。此时,国网冀北廊坊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主任杨旭的手机响起:“文安县多座变电站出现跳闸事故,其中澎耳湾变电站通信中断,无法监控,需要紧急处缺。”正在吃饭的杨旭放下手中碗筷,迅速组织人员赶往故障点,并拿起家中备用的工装和安全帽冲进雨幕,以最快速度奔赴现场。紧急处缺结束已是次日14时41分。

  这是杨旭日常工作的一个场景。42岁的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说话语速很快,身上透露出一股干练劲儿。“正值迎峰度夏期间,每一个消缺工作都会影响客户的安全用电,我必须在现场。” 杨旭笑笑,开始和记者聊他转业的这些年。

  知识武装 完成角色转变

  “我要到生产一线,从基层干起,认认真真干点事,实实在在学东西。”2005年,杨旭从陆军导弹学院转业至廊坊供电公司,态度坚决地对负责安置工作的领导说。就这样,杨旭被分配到继电保护班,负责对二次设备进行试验工作。

  像许多军转干部一样,杨旭一开始对继电保护工作比较陌生,在工作中总感觉有劲使不上。他暗下决心:“既然来这,就不能拖大家后腿,要干出点名堂,不能给军转干部脸上抹黑。”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杨旭不服输,确保干一天活,就有一点进步。他抓住点滴时间潜心学习钻研继电保护专业书籍,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务求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很快从电力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完成了角色转变。

  现场工作后的总结分析是杨旭工作环节中一个必备流程,“每件事情都要闭环管理,只有善于总结分析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持续提升工作方法”。当记者问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有什么秘诀时,他腼腆地笑着说道:“这些都是平时工作积累的结果,闲下来时,我就翻出试验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规律,翻的次数多了也就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凭着在部队培养出来的信心和韧劲,杨旭这个曾经站在陆军导弹学院的讲台上为人传道授业、指点迷津的导弹指导员,用实际行动和工作成绩赢得了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信赖与认同,成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首批A级专家。

  经过风雨洗礼的军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不论飘在何处,都能落地、扎根、开花。由于业务突出,杨旭被调到高压试验班。高压试验班是人才密集型班组,大多数同事是科班出身。为了弥补专业差距,杨旭辅修了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和清华大学电机系工程专业的本科、硕士研究生课程,并获得学位。在高压试验班时,杨旭是有名的“打破砂锅问到底”,见到新事物一定要搞清楚结构和原理。为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尽快了解一次设备,每次高压试验时,他都要亲自爬上变压器,仔细接线,认真查看。当时的班长宋岩峰曾这样评价他:“这个小伙子,勤奋好学,不怕累,不怕苦,那股子好学劲一般人可比不了。”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电网技术发展迅猛,只有持续学习,不断用新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不落伍。”杨旭办公室的文件柜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翻开每一本书,里面满是勾勾画画的痕迹。“10年的军旅生涯,使我磨练出吃苦耐劳的品格、坚强不屈的性格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杨旭说,“这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创新攻坚 展现军人本色

  7月6日,杨旭带领的变电运维室电之翼QC小组的创新成果《设备过热实时监控系统的研制》,在2019年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展示与交流会上荣获一等奖。

  每当谈到创新时,杨旭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在学习与思考中取得进步,从钻研与探索中解决问题,是特别有成就感的。”沉浸在这种快乐中,他收获了“开启高压套管末屏工具”“用于中置式高压开关柜的高压核相装置”“真空式有载分接开关油室的在线取油样装置”等多项发明专利。

  “创新靠的是思路和想法,不一定需要高深的科技,只要肯下工夫琢磨。”杨旭记得,自己还在变电检修专业工作时,发现廊坊地区新增变压器的套管接地末屏结构多为长接地式。因为没有专用工具,试验人员在试验接线时容易出现末屏接地不良,危及设备安全。杨旭想,能不能研制一种开启工具,避免套管末屏接地不良事故发生?有想法就要付诸行动。杨旭带领同事反复构思、设计、试验。

  由于工具结构、材质、尺寸等问题,加上经验不足,杨旭和同事们的研发工作初期进展不是很顺利。然而,“军人的素质是愈摧愈坚,越是难题越要攻克它!”那段时间,他一下班就泡在创新工作室里,查资料、做实验。经过百十次失败后,他终于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专用工具的设计、制作,并推广应用于廊坊供电公司变压器试验检修中。

  “要把一个想法变成实践,需要时间和人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现在,在廊坊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随便到哪个班组走走看看,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创新氛围。

  骨头要捡硬的啃。2007年9月,转业两年的杨旭刚刚由基层一线走向管理岗位,便主动请缨负责廊坊供电公司路南110千伏变电站增容改造项目。该站是廊坊市区西南部供电的中心,技改要在不中断供电的条件下进行,给工程施工带来一定难度。项目质量放在首位,预算也要严格控制,他多次与设计、施工人员通宵探讨施工方案,优化工艺流程,常常为项目质量、预算与施工单位争得面红耳赤,一展军人倔强、节约的作风。在“斗争”中,他与设计、施工人员结下了战斗般的情谊,并得到了“抠门杨”的外号。项目持续的半年时间内,杨旭两点一线,忙完单位工作就往现场跑,几乎没有回过家。

  责任在肩 当好“带兵人”

  2012年9月,通过岗位竞聘,走上廊坊供电公司中层管理岗位两个月的杨旭,穿着一身工装,头戴安全帽,出现在辛章110千伏变电站施工现场。他与一线工人同吃大锅饭,同睡高低床,一待就是7天,详细记录工作流程,分析危险点,每天按时开班前、班后会,总结分析一天的工作。“原来在班组,只干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全程参与过变压器更换工作,现在走上管理岗位又负责生产工作,必须要掌握整个工作流程,才能管理好。”

  与杨旭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责任。“作为基层单位的负责人,首先要考虑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尽自己最大努力拓宽员工成长通道,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杨旭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2014年年初,他组织成立了业余论文小组,探讨技术难题,交流经验,介绍心得体会,共同提高。他鼓励大家“不要怕写得不好,要多写,反复思考、修改,优秀的论文从来不是一次成型的”。小组成立8个月时间,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正在商讨的选题10余个。

  “杨旭同志是一个‘好兵’,更是一个合格的‘带兵人’,他带的兵在全单位顶呱呱!”廊坊供电公司党委书记郭金智称赞道。

  “只有做实员工的基础保障,大家才能安心工作。”杨旭常常说,自己是大家的勤务兵。他把关怀员工权益作为工作重点,以变电运维工作为中心,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

  刚到变电运维室担任主任时,杨旭听到大家反映食堂伙食不好,有时从现场回来晚了,食堂闭餐就吃不上饭。他立刻到几个兄弟单位去“取经”,回来亲自给食堂管理员当助手,食堂伙食得到改善,开放时间更加灵活,一线员工用餐质量有了保障。“食堂经费有限,可只要精打细算,心里有员工,总会有改善。”杨旭说,“不能保证大家吃上山珍海味,但一顿热乎乎的家常饭还是要保证的。”

  谈到家庭时,杨旭说:“对工作自己敢说尽了最大努力,但是对家人却很少尽到责任。”他的爱人对他提出“三个一”的要求:每周陪孩子吃一顿早餐、吃一顿晚餐、陪孩子玩一个小时。这样简单的要求,他却经常不能完成。

   “有次开家长会,老师点名让我去,给我看了孩子写的一个愿望,希望有家人陪伴一天,注明要有爸爸在。当时我眼泪就掉下来了,这么多年对家人亏欠太多。”母亲患病在北京治疗,看望途中接到抢修命令,杨旭随即赶往现场。“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我家父子两代军人,母亲也最理解军人。虽然我现在专业了,但电网人守护电网的使命,和军人保卫祖国一样光荣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