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19年第10期

【成长】难忘当年来时路

发布时间:2019-10-22

  口述|程天纵  整理 |汪新江

 

  我叫程天纵,今年82岁,早年在河北官厅水电站工作,1956年11月到浙江建德参加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建设。

  当年从杭州出发到工地,坐的是木炭作燃料的汽车。那种汽车马力不够,爬长坡需要人推着走,开了一天好不容易到达工地附近,再往前就没有路了。

  大家背着行李跋山涉水,直到踏上防洪堤坝,看到几片工棚,才感觉重回人间。那天下着小雨,寒风簌簌,民工们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脚穿着草鞋,挑着担子在工地上穿梭。已经入冬了,他们还穿着夹衣单裤,我们都觉得这条件太艰苦了。

  好在我们也是苦出身,不久就跟他们一样干起活来。年轻人个个好强,施工没有机械就采用人海战术,肩挑、人抬、用手推车拉,还不断开展劳动竞赛。当年有句口号十分响亮,“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就是从我们工地传出来的。但1959年2月的那场洪水,又把这句口号还给了我们,至今想来痛心不已。

  当时左岸浇到70米高程以上,连日的暴雨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树木杂物,把右岸导流底孔堵得严严实实。水位猛涨,洪水很有可能漫过坝。

  为了减少洪水过坝损失,工程指挥部决定用炸药清除导流底孔的堵塞物,还要求全体人员去围堰内抢出机电设备。天近黄昏,我扛起一卷直径十几寸的橡皮管往上爬,这种橡皮管中间有钢丝,非常沉重。山路上全是碎石浮碴,我一步一滑,步履艰难。

  突然,我踩到一块大浮石,连人带管滚下坡来,只感觉裤腿很湿,撸起裤腿一看,有一道十多公分的口子正往外冒着鲜血。我却顾不了那么多了,只想着搬完这卷管子再回头多搬几趟。搬了整整6小时,全部设备都被我们抢了出来。但洪水最终还是漫过了大坝。围堰进水的那一刻,我们万般无奈,心如刀绞。

  低落的情绪在工人间互相传染。但两个月后,周总理来工地视察,把大家的热情重新点燃。

  4月9日,主任跑过来对我说:“快点就位,是周总理来了。不要紧张……”我是工地技术革新成果的讲解员,为各级领导讲解过多次,但面对周总理这样大的领导,还是紧张得结结巴巴。

  周总理听了我的口音就和蔼地问:“你不是本地人吧?”我答:“是的。”“那,你是什么地方人呢?”“江苏。”周总理歪了一下头又问道:“哦,江苏人,什么县?”“海门县。”

  周总理为减轻我的压力和我拉起了家常,令我十分感激。我向周总理积极介绍了一个三用工具台,还现场表演绞丝扣。总理很仔细地看着,却很久不发一语。我不安地说道:“总理,这是我们土法搞出来的土设备,样子不好看。”总理说:“样子不好看不要紧,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好办法。”一句话顿时让在场的每个人心生暖意。

  在工程局的请求下,周总理还为电站题了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总理离开不久,工程局就召开动员大会,加快建设步伐。1960年,电站第一台机组投产,以后更是担起了华东电网顶梁柱的重任。

  一晃60多年,我们当初坐着木炭车摇摇晃晃来新安江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对比今天坐上高铁、地铁和电动公交车出行,我对“自力更生”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为自己曾是一名电力工人感到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