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0年第2期

【文化】乡愁,回忆那浓浓的年味

发布时间:2020-02-24
  

文 / 卢天予

  春生夏长,秋贮冬藏。在介于冬、春之间的春节里,人们以最为隆重和盛大的仪式承前启后,辞旧迎新。在家家户户换桃符、请门神、贴春联、团年及守夜等辞送与迎迓之际,对时间和生命的特殊记忆在人们心中被唤醒,对未来的冀望和期许又被植入心田。

  中国人拥有过春节的习俗已经超过四千年。老舍在《北京人的春节》中,以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娓娓讲述了春节的欢乐热闹和温馨美好。按节日的时序,腊八到除夕可以看作筹备和辞旧的阶段,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九为迎新和庆祝阶段。

  前一个阶段的腊八、小年和除夕这三天尤有趣味。腊八这天,人们要吃由八样米、豆、干果熬制的腊八粥,还要泡制腊八蒜,封在醋坛子里留待过年吃饺子时食用。从腊八这一天起就正式进入了“年”,大家要为准备年画、春联等年货奔忙了。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老舍评价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很妙。过了小年意味着除夕就快来到了。大家得抓紧扫房,预备肉、鸡、鱼等过年吃食。除夕这一天,人们沐浴更衣,在门外贴好红红的春联,然后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阖家围坐共进团年饭。有的人家还在除夕把需要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这样初一到初五可不再动刀剪,以图吉利。除夕的夜晚,在不绝的鞭炮声中,家人一起包饺子,一两个包有钱币的饺子最是牵动孩子们视线。大人带着孩子们守岁,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个夜晚还是刚从外地赶回家过年的大孩子讲述在外谋生时的轶事,承欢父母膝前的美好时光。

  迎新春从春节开始。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俗话说:“三十日夜的吃,正月初一的穿。”这一天,大家穿新衣,拜大年,互道“恭喜”,同游寺院庙会。孩子们给老人磕头拜年,老人赏给压岁钱,各得欢喜。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汤圆是必须要吃的。檐下树上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夜晚,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摩肩接踵,拥挤不动。元宵节也是庆祝新年的尾声。残灯末庙后,学生重新回到学校,大人照常做事,新年于是在正月十九就结束了。

  时代的变迁没有停歇。春节所包含的文化要素和承载的精神意境自是大为不同。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可觅端倪,其中意味值得揣摩再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浓墨重彩描述的金陵贾家过春节的盛况,粗略总结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贾家治办年事开始时间比寻常人家早。“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腊月伊始即操办年事。二是贾家善于利用春节敛财。如贾家收受黑山村乌庄头乌进孝的贡礼就包括:“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暹猪二十个,汤猪二十个……鲟鳇鱼二个,各色杂鱼二百斤;活鸡、鸭、鹅各二百只,风鸡、鸭、鹅二百只,野鸡、兔子各二百对……”琳琅满目,折银有二千五百两之多。三是贾家过年准备细致、充分。如贾府的压岁钱包法多式多样,“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再如荣、宁两府不仅更换了新的门神、对联和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还从大门、仪门、大厅等直到正堂,一路大开正门,“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四是除夕祭祖仪式庄严隆重,显示出贾家森严的等级制度。贾家子侄、女眷、小厮丫鬟们各列其位,不可僭越和错乱。在贾母进宫朝贺、祭宗祠、拜祖宗遗像、拜尊长之后,全家的合欢宴方可开席。最后一个特点是延续时间长。贾府年事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七日,宗祠的大门才关上,供奉的祖宗影像才收起来。但是贾家仍在不断接受各处吃年酒的邀请,因此贾家过春节实际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为止。

  鲁迅的《祝福》以鲁镇春节见闻为主题。在这个春节里,似乎有着新年的气象,送灶的爆竹震耳欲聋,空气中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镇上的人们精心准备着“祝福”,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的好运气。人们将鸡、鹅和猪肉细细洗过煮熟,将筷子插在上面作为福礼,五更天陈列起来,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享用。然而,祥林嫂正是在这“祝福”的鞭炮声中倒毙街头。人们希望祝福的空气扫净疑虑和不安,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火后,赐予鲁镇的人们无限的幸福和安康。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也多次述及春节。这个最具传统色彩的节日和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在春节里盼望家人回归,阖家团圆;人们将自己重要的事情放在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里办,彰显庄重和正式,如结婚。主人公孙少安就是在春节前一天举办了简朴的婚礼。许多国家和社会上的大事也都是以春节为时间节点发生的,如1979年春节前后,地主、富农等分子摘帽,他们的子女入学、就业和入党入团一律不再受影响等。秧歌——这个在双水村具有深厚传统的民俗的境遇反映出“文革”前后双水村春节的变化。

  进入正月后,双水村的人们就卷入到欢乐的浪潮中去了,秧歌表达着乡民的欢欣。“文革”开始后,春节闹秧歌作为“四旧”而被禁止,打坝修梯田取而代之。在“吃罢饺子就大干”的口号下,人们在正月初一就得到农田基建工地劳动。“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年初,政策松动,双水村不仅恢复了闹秧歌,还像往年一样恢复了正月十五晚上“转灯”的传统。春节期间,石圪节村、罐子村、下山村等五六个村庄的秧歌队,都会来双水村“打彩门”,转九曲。

  贾家春节的精致、排场和奢华,正与贾府日后败落,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形成鲜明对照;鲁镇春节中祥林嫂的倒毙,无情撕开众圣神灵庇佑的遮羞布,它们应该在春节鞭炮声中无地自容吧?至于双水村的春节,秧歌这个民俗节目的回归,预示着江河解冻,大地回春,国家拨乱反正,人民重获幸福。

  春节文化内容的演化一直没有停止。随着对民俗文化理解的深化、人民收入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欢度春节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如近年来兴起的微信新年红包、视频拜年,人们通过网购置办年货,年夜饭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等。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深入居民院落给老街坊拜年、贴“福”字,和大家一起包饺子、炸饹馇、聊家常。他意味深长地说:“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他还解释道:“乡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

  春节正是这样的一种记忆和乡愁,它源自人们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是我们共同的、永恒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