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0年第7期

【特别策划】河北:拓宽乡村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0-07-21

  文/庞彦娟 李立新

  按一下遥控,喷灌设施就均匀地喷洒出水花;扭一下钥匙,坐上电动车就去巡检田间的灌溉情况……6月22日,在河北省沙河市红薯岭农业万亩生态种植基地,68岁的赵争明在为长势正旺的红薯浇水。

  2019年,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投资75.8亿元改造升级农网,建成32项电气化示范工程。今年,该公司全面对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电力建设,试点打造乡村电气化乡镇级示范样板,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

  智能种植 构建农耕新模式

  像红薯岭种植基地这样占地面积2000亩以上的电气化农业园区在沙河市还有42个。沙河市供电公司员工通过电脑可以查看各个园区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情况。电动遮光系统、智能灌溉系统、电动观光车……一系列用电设备在这里构建起智能农耕新模式。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沙河市,曾经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日趋枯竭,在荒山丘陵、矿山开采沉陷区,当地一大批现代生态农业逐步发展起来。为支持农业项目发展,2016~2019年,沙河市供电公司提前对接该市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为园区架设高压线109千米,定期提供上门服务,解决了部分园区电压低、用电难等问题。

  “农业园区灌溉、通风、照明等都离不开可靠的电力保障。随着园区规模不断扩大,沙河市供电公司主动上门服务,及时为园区新增4台变压器,为种植用电提供保障。”沙河市利多农业生态园负责人乔立森说。

  目前,沙河市累计完成电气化农业生态园区开发面积34.46万亩,年产值达1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500元。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今年,国网河北电力全力投入16个乡村振兴示范区电力建设,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在供区98个县打造高质量全电园区项目,推动形成“一县一品牌”乡村电气化项目,让电气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全电景区 打造旅游新体验

  电气化对传统种养殖业的改造,加快了村民富起来的脚步;电气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让村民增收致富路更加宽广。

  “这两年景区电气化改造后,我家饭店的取暖、制冷设备全部实现了电气化,厨房大部分设备也改用电,既降低了成本还更加环保。3条游船改用电后动力更足,周末每天都能出3趟船。”紧邻衡水湖景区的北田村村民李勤龙是衡水湖全电景区的受益者,“一年下来,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在全电景区建设中,游客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5月31日,从天津带孩子来衡水湖游玩的游客李永胜直接将新能源汽车开进了停车场的充电位。游玩回来的同时,汽车的电也充满了。

  近年来,衡水供电公司全面实施衡水湖景区电气化改造,目前已完成景区280条小型游船、40条大型游船“油改电”,建成码头充电桩42个、游船岸电充电桩15个、机动车充电桩8个,为景区降低能耗的同时也为游客带来了观光新体验。

  国网河北电力大力推动以“一山二水”(太行山旅游带、衡水湖、白洋淀)为代表的4A级及以上景区全电化建设,对22个景区实施电气化改造,在车船、餐饮、取暖等方面推进电能替代,让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清洁产业”。

  智慧用能 引领乡村新风尚

  在河北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塔元庄,这里运行的全国首个村级综合能源服务站正成为外地游客游览参观必到的“打卡地”。5月29日,服务站内显示屏显示,当天全村用电量1.66万千瓦时,用水量294.39吨,用气量326.28立方米……实时用能数据一目了然。

  2019年,国网河北电力在塔元庄试点打造绿色智慧能源新村,建成全国首个村级综合能源服务站,开展智慧台区、智能充电、风光储、“多表合抄”等项目,搭建“平台+生态”乡村智慧服务生态圈,为村内提供冷热电供能、能源托管、能效分析等综合能源服务。

  “2019年,塔元庄通过智慧能源应用和电气化改造,清洁能源供电量达77.29万千瓦时,占全村用电量的6.37%。分布式发电电量消纳率100%,平均节能8%,年减排二氧化碳1416吨,同时全年带动观光旅游业增收约70万元,为村集体减少200余万元用能成本。”正定县供电公司综合能源项目负责人马英欣介绍。

  国网河北电力推广塔元庄的经验,今年以邯郸武安市、衡水桃城区、石家庄平山县和保定定州市4个县(市、区)为试点,在全电化建设、清洁能源互补、智能化试点和综合能源利用等方面,探索成本低、具有推广价值的综合开发模式和商业模式,打造乡村电气化乡镇级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