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0年第9期

【党建纵横】深刻理解治国理政的“三个立足”

发布时间:2020-09-11
  

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李双套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蕴含着一系列重大理论判断、重大思想创新和重大战略部署,科学回答了治国理政的历史方位、历史定位和历史站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

  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毛泽东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这是对当时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精确判断。正是基于这种重大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邓小平在思索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由此,我们明确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思考,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判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围绕这个重大理论判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他强调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这其中有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是我们工作的坐标;他提出要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定位,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邓小平提出判断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其中一个“有利于”就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同样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

  首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论断。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其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让全体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消除绝对贫困,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立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站位,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共产党是分不开的。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经验时指出:“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回应了历史的召唤,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中国踏上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征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更好地承担历史重任?围绕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个主题,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首先,提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要求;其次,强调“着力从制度安排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体制优势”;再次,强调牢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并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作为国有企业,我们要坚持党建引领,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按照新时代的各项要求,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履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国网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