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0年第9期

【特别策划】四条“电力天路” 助推西藏电网跨越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9-11
  

文/本刊记者  石小飞  索朗多吉

  7月26日,雪域高原的第4条“电力天路”——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全线贯通,将于今年年底带电运行。这条“电力天路”的建设有哪些重要意义?克服了哪些困难?有哪些创新?前3条“电力天路”的建设为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建设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持续的“电力援藏”为西藏电网及国网西藏电力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网西藏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晓明。

  《国家电网》:

  阿里电力联网工程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藏中电力联网工程之后的第4条“电力天路”。这条“电力天路”的建设对西藏自治区来说有哪些重要意义?

  刘晓明:

  西藏阿里地区是我国最后一个接入大电网的地级行政区。阿里电力联网工程投运后,将彻底解决阿里电网孤网运行和阿里地区长期缺电的问题,使西藏剩余的仲巴、萨嘎、吉隆、聂拉木、普兰、改则和措勤等7个县用上大网电,解决和改善工程沿线16个县38万农牧民的安全可靠用电问题,对助力国家边境地区建设和打赢“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实现边疆巩固、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将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国防安全提供电力保障,对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打造面向南亚开放的通道,实现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电网》:

  与之前的3条“电力天路”相比,阿里电力联网工程的建设面临哪些困难?参建队伍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刘晓明:

  与前3条“电力天路”相比,此次工程建设确实面临很多困难:

  人员健康保障任务艰巨。阿里联网工程再次刷新了超高压电网工程高海拔纪录,工程平均塔位海拔4572米,最高海拔5357米,工程沿线气候条件异常恶劣,建设人员随时有潜在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疾病的风险。在工程建设中,国网西藏电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督促参建单位严格执行上线人员选拔、体检、培训和习服制度,在所有施工作业点均配备氧气瓶和应急药箱,强化后勤保障,按期开展应急物资、食品配送,保障工程建设者“上得去、站得稳、干得好”。我们始终把全体参建人员生命健康放在首位,投入1.85亿元建立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的现场医疗后勤保障体系,借助地方医疗资源开辟3个医疗保障绿色通道,设立2个习服基地,自建23个医疗站,沿线配置4套高压氧舱、56台弥散式制氧机、100名医护保障人员和18辆救护车。我们在全国首次推出工程医疗保障管理APP,实现一键呼叫联系救护车司机和各级医疗站点负责人员,构筑工程生命安全屏障。

  物资运输异常艰难。工程物资运输量逾40万吨,超长超重物资件数多,设备单体重量大,最大单体运输重量达120吨。工程沿线交通基础设施薄弱,部分道路转弯半径、路宽、桥涵承重不足,雨雪冰冻期长,道路结冰现象和暴风雪天气时有发生,大件运输极其困难。为保障物资供应,阿里电力联网工程依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物资智慧供应链体系的有力支撑,科学制订物资需求和供应计划,加强物资设备现场管理,全力组织设备材料提前到位;强化设备制造过程管理,严格设备监造和材料抽检;开展材料站标准化建设,创新工程物资保障管理方式,以信息化为主要管控手段,实现计划、招标、合同、履约、运输监控、现场交接验收、退库全过程实时管控,大幅提升工程建设现场物资管理效率和实际效果。通过多措并举和精益管控,提前2个月完成了全部的物资供应,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

  工程建设难度大。工程3次跨越雅鲁藏布江,翻越5000米以上的孔唐拉姆山、马攸木拉山,人员、机械降效严重,特别是120基位于沼泽地的铁塔必须冬季施工,年有效工期仅有6个月。施工人员只能冒着高原极度缺氧、狂风暴雪,在昼夜温差达25摄氏度以上的低温严寒中攻坚沼泽地基础施工。为保障冬季施工安全,阿里电力联网工程指挥部超前谋划,工程伊始便重点研究沼泽地全冬季施工应对措施,先后编制、审核、下发了全冬季沼泽地施工方案,施工项目部制订了沼泽地逐基施工方案,220千伏业主项目部人员到岗到位,现场指导、监督,抢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冬春季,利用沼泽地冻结期完成长约500公里线路机械基础施工和组塔工作。同时,为应对高原施工人、机降效问题,工程项目部大力开展高原机械人工降效、高海拔机械化施工方案研究,开发了小型化、模块化新型施工机具,并在全线55%范围内采用了机械化施工手段,使阿里电力联网工程成为全国机械化施工率最高的超高压工程。

  生态保护任务重。阿里电力联网工程穿越高寒荒漠、高原草甸、高寒灌丛等不同生态系统,途经江萨国家湿地公园、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玛旁雍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冈仁波齐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原始、独特,生态绿色施工与环境保护任务重。为加强环保措施落实,工程采用增加植被覆盖的网格式植草护坡、减少土方开挖量的螺旋锚施工技术,严格环保、水土保持建设理念,极大地减少了工程对环境的扰动。同时,为处理好发展建设与自然和谐之间的平衡,我们联合四川大学建筑与美术学院,充分发挥其在藏式建筑研究方面的领先优势,美学设计了岗巴羊和日土羊头等铁塔塔型,以及浓郁藏式风格的变电站,成为了阿里沿线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得到了西藏当地农牧民和游客的欢迎。

  工程施工工期紧。阿里电力联网工程2019年4月获批,原计划2021年6月建成投产。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加大支持自治区脱贫攻坚,国网西藏电力主动担当,将工期由两年压缩为一年半,力争到今年年底建成投运。高原年有效工期仅有6个月,尤其是海拔4500米以上区域,有效工期不足5个月,物资最远运距达5400千米。更兼今年以来,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程部分标段人员无法及时到位,给我们增加了新的挑战。国网西藏电力超前策划、精心组织,制订了十大保障体系(组织、医疗卫生、安全质量、工程技术、物资供应、生活后勤、信息通信、环境保护、维稳工作、投资资金),推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模式,并对工程建设管理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我们首次采取冬季施工措施,提前完成设计、物资招标采购。为防止冬季大雪封路,我们在2019年年底前就将所需设备物资组织运输到施工现场。此外,我们还采用了三维数字施工图设计,研发应用了现场安全生产管控、物资供应管控、医疗后勤保障3个APP和指挥中心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极大提高了工程管理效率。

  《国家电网》:

  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藏中电力联网的成功建设和投运为阿里电力联网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哪些宝贵经验?

  刘晓明:

  前3条“电力天路”的建设,确实为阿里电力联网工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西藏建设电网工程,面临着特殊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和环保要求。在参建人员生命健康保障方面,我们有效借鉴前3个联网工程的成功经验,研发应用了医疗后勤保障APP,建立了高海拔上岗作业前的人员定点习服和专业医疗保障单位现场巡诊机制,并为一线队伍配备了充足的氧气、药品和医疗设施。

  在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我们有效借鉴了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在高海拔、跨越雅鲁藏布江、穿越冻土区、无人区等恶劣环境中的物资运输和施工经验,优先培养、录用适应高海拔气候作业的当地农牧民参加工程建设,确保工程建设按里程碑计划稳步推进。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梳理总结了前3个联网工程环保水保措施实施、环保问题整改和植被恢复三个阶段13项措施。沿用了浓郁藏式风格的变电站设计,创新设计多种铁塔塔型,将阿里联网线路完美融入大自然,创新研发了高海拔沼泽地螺旋锚基础关键技术成功应用。

  《国家电网》:

  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后,运维好这条重要线路面临着哪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刘晓明:

  工程投运后,对于国网西藏电力来说,线路运维确实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是沿线地质灾害多,交通条件差。阿里电力联网工程线路途经地区多为高海拔、无人区,工程沿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道路险峻、通信条件极差,沿线地质灾害频发。每年7月至8月,暴雨季节风振、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

  为有效提升线路的运维管理工作,工程基建阶段,我们在特殊区段加装了视频、微气象、故障诊断等在线监测装置,确保线路故障后第一时间掌握故障区段及故障类型,提升故障处理工作效率;工程沿线每150至200公里设置6个运维巡检站,巡检站内储备应急抢修塔材及相关工器具,进一步提升应急抢修响应能力;利用直升机开展线路激光扫描、红外测温、可见光巡视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提升在日常运维、特巡、故障巡视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其次,国网西藏电力自身运维力量本身就比较薄弱。自2011年青藏电力联网工程投运以来,我们的运维工作已趋满负荷。今年年底,阿里电力联网工程的建成投运,将为我们的运维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为此,国网西藏电力将千方百计提升运维水平,有效确保阿里电力联网工程稳定运行。

  一是充分选派骨干人员,利用“师带徒”方式快速提升所属基层单位运维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提升运维人员运检装备水平,充分吸收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的运维管理经验,利用高科技设备开展相关运维巡检等工作;三是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在线监测等新技术,及时掌握现场地形地貌、气象、外破等异常数据资料,有效提升运维抢险处置效率。

  《国家电网》:

  无论是4条“电力天路”的建设,还是持续派驻电力援藏员工,这些都属于“电力援藏”的范畴。您如何评价持续实施的“电力援藏”政策?

  刘晓明:

  我1982年进藏工作,今年是第38个年头,可以说见证了西藏电网的发展过程。“电力援藏”不仅仅是电力工程援藏,而是资金、项目、管理、技术、人才等全方位的援藏,对于西藏电网和国网西藏电力的发展来说,是根本性的、决定性的。

  长期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始终把助力西藏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自2009年青藏电力联网工程启动建设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援西藏电力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累计规划安排西藏电网建设资金563.37亿元,先后选派2500余名帮扶人员进藏工作,全方位加大项目、资金、人才、管理和技术等方面支持力度,用短短10年的时间,在青藏高原上建设了4条“电力天路”,助推西藏电网实现了跨越式飞跃。

  我认为,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建成这样宏伟的工程。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讲政治、顾大局,将公司发展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践行“国民经济保障者,能源革命践行者,美好生活服务者”的战略定位和以“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的历史使命。公司以“大国重器”和“顶梁柱”的责任与担当,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中走在前列、作出了表率,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电力“先行者”的作用。

  讲述

  赵承琪:

  把最开心的笑容留在西藏

  我叫赵承琪,是天津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输电施工二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在阿里电力联网工程500千伏线路工程第5标段担任项目经理。能参与天津送变电公司在西藏地区的第一个线路工程,我感到自豪。

  2019年7月,我们刚到阿里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没有可参考的经验。面对质疑和困难,我和张国苹、左韬、孙世勇、房志敏等青年骨干变成困难面前的“推土机”,勇往直前。

  2019年冬季施工是我们最艰难、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低温、缺氧严重降低了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长达5个月的冬季施工期,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风速一直保持在8级以上。施工机械在温度回升之后才能正常启动。含氧量不足也导致机械效能严重不足。

  2020年4月,施工进入放线准备阶段,设备的可靠性关系着每一个环节能否正常运转。我们坚持多备出一套牵张机设备。西藏地区交通不便,临时调运设备,工期没法保障。5月16日,94号塔位牵引场的张力机设备出现了问题。我们第一时间将备用设备运到了施工现场。今年52岁的我,虽然有30余年的施工打拼经验,但是来西藏是第一次。7月17日,我们在全线8个标段中率先完成全线贯通任务。看着项目部每名成员开心、振奋的笑容,感觉这一年来的辛苦都很值得。(杨培斌整理报道)

  刘江:

  难忘藏区施工的点点滴滴

  我叫刘江,是湖南省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线路施工二分公司项目经理。爬过雅鲁藏布江畔的山,看过布丹山上的雪,从藏中联网到阿里联网,扎根西藏近十载,我将热血奉献给这片雪域高原。

  2020年7月25日,阿里电力联网工程500千伏线路工程包2标段顺利贯通。包2标段平均海拔4300米,一天经历四季,温差达到20多摄氏度,含氧量仅为内地的50%~60%。我们面对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

  包2标段新建铁塔207基,线路长113.361公里。这是一组简单的数据,也是我用脚步丈量西藏高原的见证。每一个桩位、每一基铁塔的位置都刻在我的脑海里。同事们说我脑里安装了GPS,其实,还不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干燥的环境加上寒冷的气候,我患上了严重的痛风,痛得厉害的时候,走几步都困难。当地陡峭的山较多,有时候连路都没有,到达桩位只能手脚并用爬上去。记得2019年年底,暴风雪过后,我们踏着及膝深的积雪,连走带爬,硬生生走出了一条条小路。

  进入基础施工后,施工人员不适应高海拔地区作业,以往的措施和经验也不再适用。我带领技术攻关团队跑遍每基铁塔,制订相应的施工质量安全措施。另外,我带领青年员工编制的《新型便携式电力线路间隔棒电动液压工具》获得国家专利,编写的《高原地区输电线路环水保的探讨》等多篇论文为公司今后高寒高海拔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石璐整理报道)

  链接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

  青藏电力联网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之一,由西宁—格尔木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格尔木—拉萨±4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藏中220千伏电网工程三部分组成,从西宁到拉萨线路全长2530公里,总投资超过160亿元。工程于2010年7月29日开工建设,历经16个月建成,2011年12月9日投入试运行。从西宁到拉萨线路全长共2530公里(其中750千伏交流工程双回1492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寒地区建设规模最大、施工难题最多的输变电工程。

  这条跨越青海、西藏两省区“电力天路”的建成,结束了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西藏发展的缺电问题,为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和国家新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电力保障;标志着我国内地电网全面互联,实现了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对西藏电力的直接调度,为从根本上解决西藏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电问题打下了基础。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连接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总投资66.3亿元。线路东起四川甘孜的乡城县,途经巴塘县,西至西藏昌都,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和邦达、玉龙2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昌都—巴塘—乡城双回500千伏和昌都—玉龙双回、昌都—邦达双回220千伏线路,全长1521公里。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2014年3月18日开工建设,11月20日竣工投运,是当时世界上高海拔地区地形高差最大的输变电工程。由于工程沿线无铁路和高速公路,40万吨工程物资需从成都、大理和丽江沿川藏和滇藏公路中转运输抵达建设现场。甲供物资最长中转运输距离1150千米,工程物资运输里程达450万千米,可绕地球赤道110圈。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的建成,标志着西藏昌都地区结束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彻底结束了西藏东部和甘孜南部电网孤网运行历史,不仅为康巴藏区百姓送去了光明和希望,也为“三江”流域水电开发外送打通了道路,有力支撑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南部地区的用电需要。工程建设能够解决西藏东部和甘孜南部枯期缺电,兼顾电力盈余外送,提高西藏东部和甘孜南部电网运行安全可靠水平。同时,工程满足金沙江上游、澜沧江上游和玉曲河水电开发送出需要,推动川藏两地藏区跨越发展。

  藏中电力联网工程

  藏中电力电力联网工程2017年4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1月23日竣工投运,正式为工程沿线3070个小城镇(中心村)、156万各族群众生活提供可靠电源保障。

  工程由西藏藏中和昌都电网联网工程、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组成,起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止于山南市桑日县,跨越西藏三地市十区县,横穿雪域高原,施工条件恶劣,物资运输和人员健康保障十分困难。该工程总投资约162亿元,新建、扩建500千伏及配套工程变电站16座,新建500千伏及配套工程线路2738公里。

  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后,西藏中东部地区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彻底结束,西藏主干电网实现了从220千伏向500千伏的跨越升级,西藏电网优化配置能源资源能力显著提升。同时,该工程也为川藏铁路提供安全可靠的供电保障,对于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国防安全意义重大。

  阿里电力联网工程

  继2011年建成青藏电力联网工程、2014年建成川藏电力联网工程、2018年建成藏中电力联网工程,基本解决西藏中部和东部地区缺电问题之后,针对西藏电网骨干网架尚未全境贯通、阿里地区孤网运行、西藏全区剩余7个县未能用上大网电的现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开始建设阿里电力联网工程,打通西藏统一电网“最后一公里”,形成西藏500千伏超高压骨干网架,让西藏主电网与全国电网统一互联,大幅提升系统供电可靠性,为助力西藏加快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日喀则和阿里地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

  阿里电力联网工程起于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多林220千伏变电站,止于阿里地区噶尔县220千伏巴尔变电站,跨越西藏2个地市10个区县。工程总投资约74亿元,新建50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6座,500千伏线路944公里(双回)、220千伏线路731公里(单回),110千伏线路14公里,输电线路总长度1689公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9年4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阿里电力联网工程投运后,将彻底结束阿里电网长期孤网运行历史,有效解决和改善沿线近38万人的安全可靠用电,使西藏主电网覆盖全区74个县,解决西藏97%人口的用电问题。工程的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加快藏区绿色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边防安全提供电力保障;建成西藏统一电网,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用电需求;形成面向南亚开放的大通道,促进西藏清洁能源开发外送,对助力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