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1年第2期

【特别策划·专访】提升国有企业用人水平 勇当高质量发展先锋

发布时间:2021-02-20

  文_本刊记者 张婷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流动所带来的信息流、知识流、创新流,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市场主体和排头兵,在新发展阶段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力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本刊记者专访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凯,请他谈谈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如何以全球化视野应对人才竞争和创新挑战。

  《国家电网》

  对比“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新挑战?

  姚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全球范围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规则的重构、全球化的分裂、全球经济的衰退和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压制加剧,特别是中美两国关系趋于复杂。我国作为一个世界经济交汇融合的重要经济体,在“十四五”期间如何保持稳定发展将面临巨大挑战。另一方面,世界正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关键竞争力,人才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人才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全球人才的战略意义日益提升,但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使全球人才短缺成为常态,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亦将进入白热化。未来我国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中保持稳定和继续上升趋势将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中逆势增长,展现出了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快形成,同时“卡脖子”技术制约、人口老龄化、要素供给质量不高、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也反映了进入新阶段我国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等问题所带来的新挑战。

  《国家电网》

  当前世界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不确定因素增多。国有企业如何提升抗风险能力,化危为机培育新动能?

  姚凯

  通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国有企业作为党和人民信赖的“顶梁柱”、新时期参与外循环的重要市场主体,在我国优化稳定产业链和进一步向全球产业链上游攀升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首先,国有企业自身应抓住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战略窗口期,对于优势领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重点解决产业链中的断点和堵点,着力以科技创新提升全产业链配置能力及在产业链中的层级,形成自身抗风险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公共事业企业,近五年发明专利数和实用新型专利数排名央企第一,也占据了2020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榜首,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了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其次,在当前世界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应勇挑重担,主动承担保障全球产业链关键产品生产出口、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的战略责任,在全球价值链重铸中把握主动权,形成控制力和影响力。疫情爆发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基础上,保障海外项目持续推进,为境内外导线、铁塔、金具等行业持续采购供货,为上下游厂商的复工复产增强了信心,充分展现了国际化企业在新挑战下勇于担当的新姿态。

  最后,国有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与国际领先机构等在科技、金融、人才等领域进行合作交流,同时主动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等紧密合作,通过人才、技术等的“引进来”,提升企业创新力。

  《国家电网》

  “十四五”期间国家应如何优化国际人才治理,做好国际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

  姚凯

  新时代人才工作应在危中寻机,抢抓国际新机遇,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发掘国际人才资源、拓宽国际引才渠道。

  一是以开放包容的理念优化国际人才制度体系。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人才池,着力打通人才国内国际流动的双重双向通道,兼顾人才开发与人才流动,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围绕人才存量高质量提升及人才有效输出,推动国际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规范创新国际人才评价、激励、管理、培育体制机制,提升我国全球人才资源配置能力。

  二是深化国际人才平台功能。目前,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已扩大至21个,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北京自贸区等都推出了国际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巨大的发展机遇吸引着全球的优秀人才。各地在借鉴成功经验注重国际人才招引平台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深化平台的功能性和服务性,在人才招引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完善优化国际创新人才的培育功能,通过开展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充分开发和调动人才潜能。

  三是通过构筑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人才生态吸引全球人才。“产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高效有力的人才政策、一流的营商环境、丰富的创新平台、完善的生活服务和鲜明的城市文化是吸引和保留国际精英人才的基石。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完善国际人才生态环境建设。

  四是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高质量集聚国际人才。虽然我国上海、南京等部分地区开始了人才大数据建设,但规模及功能仍然有限。随着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技术不断成熟,我国亟须建立完善系统的国际人才数据库,通过建立人才大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为国际人才的需求预测、挖掘开发、管理配置、培育升级提供精准的科学依据。

  《国家电网》

  国有企业在招揽国际人才应着力解决哪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才效能?

  姚凯

  国有企业要在构建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中发挥“顶梁柱”作用,必须提升人才队伍素质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在国际人才招揽方面,国有企业仍然存在用人机制不够灵活、人才激励机制相对落后、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比较单一等问题。国有企业要增强创新力,需要充分提升和调动人才效能,解决制度约束不合理、人岗匹配不到位、人才流动不畅通等问题,推动企业用人机制改革。

  首先,创新用人机制,丰富拓宽引才渠道。针对亟需人才的关键技术领域开辟绿色引才通道,建立海外引才渠道,借助海外猎头机构精准对接高端人才,推广柔性引才,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研发主体深化合作,通过共建工作站、实验室、科研流动站等方式柔性引智,积极探索“不养而用”的用人新模式,采用“云上用人”“线上用人”“远距离用人”等新手段面向全球招才用才,利用5G时代的新技术实现用人“不用久等”,也“无须远行”,打破企业用人中的空间与时间阻隔。

  其次,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积极引入市场化方法进行人才评定。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主动对接国际人才评价标准,积极探索针对创新创业人才、专门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的“非标准人才”评价体系,敢于突破传统人才评价标准。

  再次,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采用多元化的人才激励手段。逐步提升绩效工资自主统筹权,鼓励尝试协议制、年薪制等多元化分配方式,改革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及奖励机制,尝试给予科研人员符合条件的股权奖励,充分调动人才活力。

  最后,搭建具有潜力的职业发展平台,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优化组织结构,特别是加强创新型组织建设,打造激发创新的组织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专业团队和平台,创造激发人才创新动力的职业环境。同时,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定期培训,完善企业人力资源服务功能,积极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