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1年第3期

【特别策划·声音】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发布时间:2021-03-18
  

     日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召开“碳达峰、碳中和”院士、专家座谈会,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公司行动方案展开了深入交流研讨。各位院士和专家积极建言献策,为能源转型把脉开方、释疑解惑、出谋划策。大家认为,公司作为“大国重器”和“顶梁柱”,自觉担负起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体现了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担当和创新精神,为加快能源转型当好了排头、作出了表率。

  康重庆

  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更大了,不仅原先提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要进一步完善和加速,同时,电力系统也面临低碳化转型。我们应从发电、电网和用电环节提出相应思路。在发电环节继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同时在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上进一步下功夫。在火电技术上,要考虑碳捕集技术的深化应用。在用电环节,要进一步引导用户改善用电习惯,让用户侧越来越低碳化,同时引导负荷结构转型和采用新型用能方式等。在电网环节,要采用更好的调度运行控制策略,以及促进电网环节节能减排的手段,从而推动输电效率进一步提升。整体来看,让发电、电网和用电充分互动起来,才能形成一个低碳化转型的整体目标。

  张希良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风电和光伏发电机组的投资建设还应进一步加大。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电力在终端用能中的比重,持续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加速能源转型既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绿色发展的驱动引擎。我国加速能源转型的战略路径应以电气化为中心、非化石能源为主导,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同时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更多国家提供低碳转型支持。

  周大地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尽管设立了“碳达峰”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能源需求不再增长。 “十四五”时期,节能降耗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在过去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都没有将高效节能放在首位,这些领域仍有巨大的节能潜力。进入“十四五”,我国每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需要大幅提高,新增能源装机需要尽可能用非化石能源来解决,新增部分应做到低碳甚至零碳,光伏、风电、水电以及核电等低碳能源不仅要用于满足需求,更要逐步替代高碳能源。

  何建坤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意味着我国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这也将引领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实现碳强度持续大幅下降,一方面要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汤广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我国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能源安全、能源生产形势相当严峻。能源转型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的压力将更大。为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发展要求,必须加大绿色清洁能源的供给和消费。在一次能源中,非化石能源的增长主要来自电力。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都必须转化为电能才能加以利用,因此电力系统在能源转型中将起到核心的作用。

  刘吉臻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实现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十分紧迫、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制定好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这三者相辅相成。能源革命技术方向的选择一定要与经济性结合,算好能源革命的“经济账”。在能源消费侧,再电气化是我国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和关键所在。

  舒印彪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按照“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要求,预计到2060年,我国电能消费比重将超过7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超过80%,清洁能源发电量比重将超过90%,在此趋势下,再电气化成为实现“30·60”目标的关键路径。我们需要在生产端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消费端实现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以电为中心、电力系统为平台,充分利用现代能源、材料和信息技术,在传统电气化的基础上,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高度电气化。

  黄其励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级顾问

  我们的行动准则应该是提高战略定位,早行动、强规划、全加速、大力度,全社会来贯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能源转型主要有四个途径:第一,一次能源的清洁低碳化,在供给侧利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来替代化石能源。第二,二次能源的高度电气化,推动全社会电气化,提高电气在综合能源中的比重,提高能源水平。第三,电网发展智能化,电网深度融合的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推动源网荷储综合智慧能源协调发展,构成数字化的能源互联网。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全面化、全社会化。

  郭剑波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预计 205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将达68%,发电量占比将达48%,形成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从目前的发展情况和预期来看,新能源实际发展速度可能会高于预期。未来,新能源是更多地去适应电力系统,还是电力系统升级改造更多地适应新能源?能源转型不能延续惯性思维,不管是电力系统还是新能源, 两边都要变。技术不是造成我国灵活性调节电源占比较低的主要原因,现在有很多技术类别都能实现,还要在政策和市场机制上做文章。

  周孝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

  新一代电力有两个方面特征,一个是结构模式特征,另一个是技术特征。结构模式特征就是4个,可再生能源优先、因地制宜的多元能源结构,集中分布并举、协同可靠的电力生产和供应模式,供需互动、多能互补、节约高效的用能用电的方式,面向全社会的平台型和综合能源电力服务。未来,我们要比较全面地实现这样的结构模式。电网企业可以站在更大格局开展规划,不仅输电,还可以朝着综合能源方向大力发展,以应对能源转型。

  陈维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一级顾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能源系统正加速朝着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目标发展,电网互联逐步拓展、转变为能源互联,进一步为能源装备制造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希望装备制造业能研发出更多高品质、智能化的设备支撑能源互联网发展。建议国家电网公司联合社会力量组建团队,长期研究、完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