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1年第9期

【特别策划-观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走笔

发布时间:2021-09-13
  

  

  文_本刊记者 刘芳芳

  8月的武汉,虽已立秋,但暑气仍盛。自8月6日起,湖北省部分居民享受到的充足电能,来自千里之外的陕北能源基地。当天,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双极低端启动送电。

  特高压输电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创新技术,具有输送容量大、输送距离远、输电损耗低的突出优势,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陕北—湖北特高压工程在全面总结特高压15年科技攻关与建设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核心元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做到了真正的“中国设计、中国制造”,打破国外垄断,解决了特高压关键设备的“卡脖子”问题。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制高点。

  “不能再满足于做追赶者了!”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领导科技事业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筚路蓝缕,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国研究已经积累到一定阶段,无论是探索未知,还是搞清技术原理、推进产业应用,都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敢闯“无人区”,勇当攀登者,不断刷新电网技术的新纪录,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持续奋斗,我国电网建设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一切从“0”到“1”的突破,都是无数科技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换来的。

  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技人才是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依托。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公司实施“新跨越行动计划”,激活了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公司科研板块成立时间最短的单位。2020年8月,从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张强收到了几家科研单位伸出的“橄榄枝”。最终,他选择了联研院电力传感技术研究所。张强说,一是研究方向契合,二是平均年龄35岁的研发团队吸引了他。

  电力传感技术研究所的确如张强期待的那样,敢闯敢试、充满活力。2019年9月挂牌成立时,该所5个室的主任岗位面向全院竞聘,最终5名青年科研骨干竞聘上岗。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分配机制,该所实现了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的接力棒已握在我们手中。科技自立,时不我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如何让科技人员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2020年公司科技创新大会给了科技工作者信心—实行“揭榜挂帅制”,探索多种激励方式,实施科研单位“去行政化”和科研管理模式改革。

  公司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首批5项“揭榜挂帅”项目,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揭榜的项目是一个成体系的项目群,项目间有连贯性。只要揭榜成功,项目就是连着做,不用再每年开展竞争性论证,可以保证连续性。”传感器微源取能技术项目揭榜人、联研院电力传感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鞠登峰说。

  除了“英雄不问出处”,公司坚持“去行政化”,科研单位在选人用人、经费调剂、薪酬分配、奖励激励等方面拥有了更大自主权。同时,公司不断探索岗位分红、项目分红、虚拟股权、限制性股权等多种激励方式,让科研人员可以“名利双收”。 

  作为公司首批分红激励试点单位,2016年起,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激励对象全部为一线科研人员。该院实施“科改示范行动”,项目分红由项目负责人根据贡献度确定,降低行政干预。同时,项目立项、预算调整及验收等流程大幅简化,为科研人员“松绑解压”。

  “公司出台的一系列举措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力度前所未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说。创新有舞台,成才有支撑,奋斗有回报。高精尖领域的专家和青年科研人员均能各尽其能、各展其长。

  在最大限度激发内部活力的同时,公司还坚持眼光向外,汇聚更多科创力量。公司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联合研究机构,建成“国家级、公司级、各单位级”三级实验室体系,面向全社会开放100个实验室,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共建。公司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也已建立。2020年,职工创新成果孵化转化达200项,公司直属科研单位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达6.5亿元,特高压换流阀等一批专利技术落地转化,提升了电网装备技术水平。 

  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

  此刻,北京和张家口的供电员工正全力以赴,为北京冬奥会实现奥运历史上首次100%绿电供应做准备。绿色转型已成为世界潮流,我国的发展呼唤更加充足、安全、清洁的能源供应。

  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是党中央直面挑战,对新发展阶段我国能源电力事业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能源电力发展明确了行动纲领和方向指引,是未来能源领域工作的根本遵循。

  作为我国能源电力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公司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重大技术需求,统筹加强科技支撑顶层设计,系统开展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等研究,加快技术标准布局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策划并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在吸收与创新中稳步向前。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对电力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公司以“加强源网荷储协同发展、绿色低碳市场体系构建及系统可观可测可控能力建设,提升新能源发电主动支撑能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终端互动调节能力”为方向开展系统性攻关。

  7月13日,在天津电力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电力物联网关键技术”课题项目二季度会上,牵头研究该项目的党员柔性创新团队成员汇报了课题攻关进展。半个月前,天津电科院从中国电科院引进的“电磁—机电”混合仿真高性能并行计算分析平台完成了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平台于7月初投运,对于大幅提升天津电科院对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的认知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我们青年科研人员来说,能够参与国家级项目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遇,这得益于公司实施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让我们有了发挥才干的舞台。”党员柔性创新团队成员王天昊说。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公司凝聚优势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重点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核心技术方向,打造创新人才队伍。深化“科改示范行动”和“双百行动”,综合应用项目分红、股权激励等多种方式,实现试点单位中长期激励全覆盖,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收益权,激发创新内生动力。推广“揭榜挂帅制”,面向全社会出题、张榜、选帅。推行“项目总师制”,试行“赛马制”,激发项目团队积极性与创造力。试点“预算成本制”,鼓励从事基础前瞻研究的科研人员静心笃志甘坐“冷板凳”。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容错机制,开展科技项目后评估,实现创新链条闭环管理。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学风建设,强化科研诚信,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氛围。值得一提的是,要真正选拔出能够叫得响、立得住、过得硬的专业带头人,还需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公司创新专家人才体系,加强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培养,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制度并开展评选工作,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领工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梯队。一系列举措聚焦各类人才培育和引进,通过建立并行互通、多元发展的职业成长体系,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面向“十四五”,公司提高站位,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发展大局,拿出真招、实招、硬招,让更多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加快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抢占电力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