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2年第2期

【特别策划】专家风采

发布时间:2022-02-17

  首席专家文卫兵:

  攀登特高压技术高峰

  2010年7月,750千伏/±400千伏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作为工程建设副指挥长的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院长)文卫兵带领技术团队创新提出多年冻土区杆塔基础建设周期控制理论,打破了多年冻土区基础施工至少需要一个冻融循环建设周期的常规,攻克了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及冻土施工困难的世界难题。

  如果说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是电力技术中的一顶皇冠的话,那么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就是皇冠上那颗最璀璨的宝石。长期以来,被称为柔性直流系统“心脏”的大容量IGBT器件完全依赖进口。

  面对这一现状,文卫兵下定决心:“我们的电力电子高端产品一定要摆脱国外依赖。”自2010年我国首个柔性直流工程—舟山五端柔性直流工程开始,他多次带队赴IGBT生产厂家调研。历经10年技术攻关,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解决了试验考核技术难题和国产化IGBT器件的批量稳定性问题,对IGBT器件批量生产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提出了详细的质量管控方案。在白鹤滩—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中,IGBT器件国产化率首次超过50%。

  当前,数字电网理念被广泛接受,但要真正建设数字电网,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特高压大体量三维模型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上的顺畅加载显示就是难题之一。面对技术难题,文卫兵带领团队于2021年8月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双引擎技术路线,GIS引擎承载工程轻量化三维模型,需要查看精细化模型时调用BIM引擎,满足了大场景下数字电网的综合展示需求,将复杂问题简化为BIM引擎自身的性能提升。

  2012年开始,国家电网公司决定进军海外直流市场,参与巴西美丽山一期直流工程投标,文卫兵负责具体实施。他统筹规划、设计、技经等多专业协同工作,综合比较输电损耗、实现路径等,严密论证工程电压等级,经与巴方多轮商讨后,顺利拿下了第一个海外特高压直流工程。

  2014年6月,文卫兵又带领团队开启巴西美丽山二期工程的招投标工作。他率团队建立了国际直流工程成套设计技术体系,攻克了过电压抑制、双回直流共用接地、两回直流协调控制等多项技术难题。

  30多年来,文卫兵始终扎根工程设计一线,奋战超特高压工程技术前沿,致力于新技术研发及应用,先后主持国家、公司科技项目15项,获得各类专利授权20项,主编专著16部,发表论文14篇,主编国家、行业标准12项,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个人。

 

  首席专家王浩:

  坚守一线勇创新

  1月24日,在江苏徐州供电公司变电运检室庆云桥集控站,监控班副班长王浩在他研发的监控值班机器人辅助下,密切监控徐州电网95座变电站运行情况。该监控值班机器人具备监控业务、全景管理、智慧化分析与处置能力,可辅助值班人员24小时把控电网巡检的薄弱环节。

  25年来,王浩一直坚守在变电运行和电网监控岗位,致力于技术创新,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5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1项。

  2006年,王浩被调到徐州供电公司监控中心任专业工程师,负责市区变电站运行监控。那时使用的DF1800监控系统,每天有上万条设备状态信息在屏幕上滚动,值班员一旦无法准确捕捉到异常信号,电网设备安全运行就会存在隐患。

  为了减轻人员值班压力、解决信息遗漏问题,2006年6月开始,王浩利用计算机专业特长,扩展监控系统功能。2007年6月,监控系统升级完毕后,他通过程序分类梳理监控信号,让监控系统实现事故、异常、越限信息分屏显示的功能。接着,他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开关光子牌集控显示画面等10多项功能,“监控信息筛法”入选了2009年徐州供电公司评选的“十大操作工作法”。

  2008年,为解决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导致的客户停电时间长、接地点安全隐患大的问题,王浩和同事研制小电流单相接地检测报警仪,可快速检测线路故障;2014年,开发出小电流拉路程序化操作功能,将停电时间缩短到1秒钟。该项技术2015年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9年在江苏各地推广应用,每年可减少电力设备损坏及供电损失数千万元。

  多年来,王浩完成20多个科技项目,获得全国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能源化工学会优秀职工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质量协会优秀质量管理成果国优奖等全国和其他奖项30多个。

 

   首席专家郭兰兰:

  深耕电费管理改革

  2004年,针对“抄核收”分开执行不严、电费资金安全缺乏有效监管等情况,浙江杭州供电公司决定成立专门机构解决难题。郭兰兰积极参与筹建工作,梳理业务现状,制订筹建方案。当年5月,杭州正式成立浙江省首个地市级电费管理中心,实现抄收和核算的职能分离,电费资金安全性大大提高。

  2005年,针对大客户电费回收策略不完善的问题,郭兰兰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大客户电费分次结算。2008~2010年间,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全国居民阶梯电价研究中,郭兰兰参与《全国居民阶梯电价实施指导意见》制订等多项重点任务。她为制订分档的依据、标准和实施过程中的配套保障措施等内容提出了意见建议。

  “用电营销工作最大的特点在于政策变化快,需要更新的知识与技能量大。”郭兰兰说,从手工抄表核算到系统自动采集、智能核算,变化的是工作方式,不变的是“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初心。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电网公司接连推出助企惠企系列举措,为工商业客户提供5%电费减免。但在“三进三服务”走访调研中,不少客户却反馈没有得到政策红利,甚至部分转供电单位存在优惠被截留的现象。为了将惠企红利足额传导至每一个终端客户,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郭兰兰带领团队奋战一周,研发全国首个“转供电费码”,创新“客户码上查、政府码上管、供电公司码上帮”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客户主体、供电企业主动”格局,实现对转供电违规加价壁垒的合力破解,把3亿多元电费减免红包及时足额发送到客户手中。

  2021年,国家全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郭兰兰接到了推动市场化交易落地的艰巨任务。她带领团队连续作战,把推动电力市场化交易各项政策要求逐一落地落实,为3.8万客户及时准确获知政策信息提供有力支撑。1月14日,公司“两会”结束后,郭兰兰马不停蹄回到工作岗位。“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业务技能的传承是无限的。我从业30年了,要争取培育更多营销专业的行家里手。”她说。

 

  首席专家于天刚:

  专注线路施工技改

  2021年12月26日,随着高速公路交警拦停下一辆辆车,川流不息的G1503上海绕城高速瞬间区域性暂停了。“必须抓紧时间,按照既定方案,开始施工。”于天刚在220千伏朱松线跨越施工现场,手持对讲机指挥跨越施工。

  从事架空线路建设28年,从35千伏到1000千伏,于天刚主持和参建的输电线路施工有200多条,经历了同塔多回路、多分裂、灌注桩、特高压等重大架空线路技术变革,参与了上海地区大多数线路建设和多个特高压重点项目。

  “这么多年来,我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改进工艺,创新技术手段,提高施工效率。”于天刚说。

  一路走来,于天刚在工器具研制、施工管理软件研发、施工工法编制、工艺导则编写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共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3个,典型工法3个,参编参审标准8项;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8项,QC成果奖5项,多项成果在行业内推广。

  于天刚最引以为豪的是,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高强度大型格构式跨越架—双臂液压推进硬封顶格构式大型跨越架,并获得了相关专利。该项技术补充完善了国内大型跨越架理论基础,在行业内得到大力推广,并在全国输变电工程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与传统毛竹跨越架相比,采用这种大型跨越架,单次可降低成本24.1万元,施工时长可由14天缩短至2天,安全系数从2.5提升到16.7。

  凭借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于天刚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员工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2017年,由于天刚任“掌门”的“输电先锋创新工作室”在上海送变电公司成立。他带领青年员工开展重大技术专题攻关,如今正在重点攻关长江大跨越数字化施工和超导电缆敷设技术。“听了辛保安董事长的工作报告,我备受鼓舞,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脱颖而出,这些都源于公司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我将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围绕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强化自主创新,带领团队在特高压工程领域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现存装备难题,力争实现‘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于天刚说。

 

  首席专家韩世海:

  守护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首席督查师、网络安全红队队长、中央企业劳动模范……”韩世海历经15年花费超过3万小时钻研电网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应用,以“极客”的水准和热情守护大电网安全,带领信息红队填补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多项空白。

  在韩世海的记忆中,数年前全球发生的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网络灾难让他记忆犹新。2017年初夏,一种叫做WannaCry的勒索病毒肆虐网络,病毒主要通过漏洞、邮件和广告推广三种途径传播。当时,国内多所高校及部分企事业单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勒索病毒文件一旦进入本地就会自动运行,同时删除勒索软件样本,以躲避查杀和分析。勒索病毒利用本地的互联网访问权限连接至黑客的服务器,进而上传本机信息并下载加密私钥与公钥,利用私钥和公钥对文件进行加密,对电网安全运行造成了严重威胁。”回忆当时的严峻形势,韩世海神色凝重。

  韩世海带领网络红队潜伏于隐蔽战线,与黑客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开始了一场无声无息、斗智斗勇的战斗。在网络攻防实验室,他们连续一周头脑风暴,寻找黑客的思维缺陷,通过搜索程序逻辑疏漏,填补防御系统漏洞;关闭共享服务、阻断病毒传播端口、下载系统补丁、修复系统漏洞……一个个由“0”和“1”组成的代码,构成了一道道防火墙,守护网络信息安全。

  近年来,韩世海团队支撑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在多次国家及国家电网公司重大专项活动中贡献了“渝电力量”,累计发现并认定重大隐患3项,发现并上报首发漏洞近200个,为系统内外企事业单位提供数据应急救援300余次,为多家企业规避了可能造成的数十亿元资金损失风险……在后续的网络安全工作中,韩世海承担公司全场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参与公司互联网大区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和规划,为公司打造行业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填补了信息网络安全领域的多项空白。

  在韩世海看来,电网网络安全建设是一片没有终点的蓝海。作为公司首席专家,他将继续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积极投身数字化建设,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首席专家崔岱:

  探索清洁低碳调度

  崔岱,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主网调控岗位,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调度员逐步成长为国家电网公司首席专家。

  2007年,崔岱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家乡辽宁沈阳,进入国网辽宁电力调控中心调控处,成为一名见习调度员。仅用一周时间,他就将当时拥有141座变电站、370条线路的辽宁电网系统图全部掌握,逐渐将理论知识向生产实践转变。

  2012年,崔岱被选拔为电网调控值长。2018年,他继续深造,利用业余时间攻读了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网清洁低碳调度,编写了国家电网科技项目指南“提升新能源消纳的多源协同控制与市场激励互动关键技术研究”并组织实施,提出了“风光水火储”多能协同实时发电控制方法。

  为了提高我国在新能源接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2019年,崔岱作为国网辽宁电力的联络人和主要编写人员,与南瑞集团、中国电科院共同申请了国际标准IEEE P2800.1(基于逆变器电源接入电网的测试与验证导则)。这是国网辽宁电力参与编制的首项国际标准。

  2020~2021年,崔岱组织实施了国家电网科技项目“智能调控机器人助手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应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故障原因智能诊断和辅助决策,提高事故处置效率,保障大电网安全运行。

  从业14年来,崔岱累计妥善处理10余次母线停电、变电站全停故障,100余次线路跳闸故障;3次及时发现并避免了电网误操作事件。他在调控运行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质量创新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参与了“互联大电网高性能分析和态势感知技术”“常规供热机组调节能力提升与电热综合协调调度技术”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写5项国家电网科技项目、6项省级电力公司科技项目指南并组织实施,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他还先后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和实时调控运行工作先进个人,获得中电联科技创新一等奖、公司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