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2年第3期

【特别策划_观点】电力保障做到了万无一失— 访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副部长、冬奥电力运行中心场馆协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沈瑾    

发布时间:2023-03-16

  文_本刊记者 张友良 张婷

  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圆满落幕,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中国兑现了申办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冬奥会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冬奥会电力建设和供电保障情况如何?冬奥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后冬奥时代,冬奥遗产如何更好地利用,进而推动冰雪运动在我国普及和全民健身持续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副部长、冬奥电力运行中心(EOC)场馆协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沈瑾。

  《国家电网》: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于2月20日圆满落下帷幕。作为冬奥会场馆规划建设和赛事保障服务的重要参与者,请谈谈您的感受和体会?

  沈瑾: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我国处在两个100年历史交汇点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北京冬奥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冬奥会成功举办,作为一名全程参与冬奥建设和保障服务的管理人员,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满意的回报,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如果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中国,那么北京2022年冬奥会就是让中国惊艳世界。众所周知,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中国为世界奉献了一届令人难忘的奥运盛会,再次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力量,再次书写了奥林匹克运动新的传奇。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性综合性体育盛会,也是设项和产生金牌最多的一届冬奥会,给更多冰雪健儿创造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同时也为疫情困扰下的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我国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既彰显了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不管是在筹办冬奥会的场馆和涉奥工程建设中、还是在赛事服务保障期间,我们始终投入最精干高效的力量,以最高的标准和要求,最严密有效的防疫举措,确保了参赛及相关人员、中国人民的健康安全,向全世界展现了人类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强大力量。冬奥场馆“雪游龙”“雪如意”“雪飞天”“冰丝带”“冰立方”“冰菱花”,从开幕式“迎客松”到闭幕式“折别柳”,从赛场的“龙腾虎跃”到领奖台的“玉璧铜镜”,每一处中国风元素的设计,无不演绎着中华文明之美,展示着“中国式浪漫”,彰显着对奥运精神和其他各国的尊重与友善。可以说,北京冬奥盛会,办出了特色,办出了精彩,办出了独一无二。 

  《国家电网》: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副部长和冬奥会期间对接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电力保障工作的负责人,您如何评价冬奥电力项目规划建设和冬奥会供电保障工作?

  沈瑾:我在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分管专项处,专项处负责涉奥电力能源项目的设计规划建设工作。2021年1月29日,28项涉奥电网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提前3个月投运,为冬奥电力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我们团队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电力运行中心(EOC)指挥协调三个赛区的电力保障工作。

  通过电力运行中心的形式对冬奥会进行电力保障是从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始的。但是以独立场馆方式运作电力运行中心,并且作为冬奥遗产永久保留下来,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次。

  我特别要强调而且也是备受国际国内关注的一点就是,“张家口的‘风光’点亮北京冬奥场馆的灯”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我们充分利用张家口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通过坚强智能的大电网,实现了所有奥运场馆100%绿色清洁电能供应。这同样是奥运历史上的首次,也是我国“绿色办奥”的创新实践。

  供电保障工作专业性、技术性很强。虽然我原来主要从事城市规划方面的管理工作,但在这次冬奥会频繁的沟通协调过程中,我有了一个切身感受,那就是电力保障特别重要,就像空气一样。谁也离不了空气,但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冬奥会整个赛事期间,没有任何人提出过电力方面的问题,我们的电力保障做到了既不“缺氧”,也没“雾霾”。这背后,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也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的责任担当和强大实力。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对电力发展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比,本届冬奥会电力保障的绿色含量和科技含量有了显著提升,所有奥运场馆实现了100%绿色电力供应,以冬奥电力运行保障指挥平台为代表的各种高科技装备和技术手段的应用全面提升了电力保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保电经验和技术成果将在第19届亚运会和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电力保障中继续发挥作用,作为奥运遗产的一部分传承下去。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习近平主席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曾谈起自己的“金牌观”:“我并不在意这一次中国运动员拿几块金牌奖牌,我更在意它给我们今后注入的动力和活力。”我想,电力与冬奥会的相互促进、相互成就,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金牌观”。 

  《国家电网》: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会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哪些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沈瑾:我认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催化剂,给了京津冀区域特别是北京和河北一个在世界目光下深度合作的平台,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个推动作用实际上从2015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就已经开始了,冬奥会促进了三个赛区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冬奥会北京赛区承担冰上项目,充分利用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资源。而张家口赛区主要承接、延庆赛区协助办理雪上项目,6年多来开展了大量基础设施、奥运场馆和配套工程建设,这极大地促进了张家口和延庆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了北京与张家口逐年扩大的经济差距,以及北京城区与延庆的城镇化差距,进一步促进了京津冀城市圈的发展融合。比如,京张高铁通车后,从北京北站到崇礼太子城站只需要1个小时,从清河站过去仅用50分钟。我相信,随着电力工程、道路交通、场馆场地等设施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互补的效应会越来越明显。

  冬奥会筹办期间,我重点参与张家口赛区场馆的规划建设工作。与北京携手举办冬奥会给张家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张家口的整体城市发展规划实现了质的飞跃,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人文氛围等都有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冰雪产业实现了高速发展。依托丰富的冰雪资源和“雪如意”等标志性奥运场馆,借助北京的政策优势,张京旅游生态带发展前景广阔。这一方面推动张家口实现全方位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市旅游度假功能不足的压力。

  《国家电网》:后冬奥时代,奥运场馆设施将如何实现再利用,进而推动冰雪运动在我国普及和全民健身持续发展?

  沈瑾:我们承诺向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盛会。其中,精彩指的是赛事,非凡说的是体验,而卓越讲的是遗产。历届奥运会场馆赛后的可持续利用都引人关注。2014年国际奥委会通过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的一大主题就是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就充分利用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资源。

  规划意义在于远见。我们不能等到冬奥会结束的时候再去考虑奥运遗产的问题,而应该在筹办之初就要充分思考谋划。这次冬奥会新建的场馆,从前期策划、场馆选址、建设过程中的空间布局、功能安排等方方面面都尽可能将建设符合奥运标准的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的赛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以张家口颁奖广场的选址为例,申办当初拟将广场选址定在崇礼城区,距太子城和奥运村大约20多千米,往返要40多千米,交通不便也难以向外界展示这一冬奥遗产。为了提升赛事服务保障水平和更好地促进崇礼区域发展,我们将太子城高铁站、综合换乘枢纽和颁奖广场统筹规划设计建设。这种“三合一”的方案,一方面实现了赛区间无缝衔接零换乘,提高了通行效率,另一方面也为来冰雪小镇游玩的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旅游度假体验,同时还节省了投资。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时不到一个月。如何让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实现有机融合,让公众在赛后能够利用好冬奥场馆设施,“雪如意”也做了比较周到的考量。它的底部区域冬季可以作为跳台滑雪的接触区,夏天可以作为体育场开展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及演艺活动。有关数据显示,从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到2021年10月间,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居民参与率达24.56%。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到冰雪运动,推动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这才是冬奥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