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2年第4期

【特别策划 · 观点】在全面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2-04-13

   文_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何安华倪坤晓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美好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当前我国比任何时候都要更接近共同富裕的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到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64.7%,乡村人口近5亿人。即便2035年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仍有4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须加强统筹部署,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必由之路

  从时间安排看,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都是分阶段、分步走,具有协同性。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

  从目标要求看,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全面振兴;而浙江先行建设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则要求“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环境服务等都提出了较高标准。可以说,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引领。但从长远来看,两者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统一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从任务措施看,乡村振兴通过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去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而共同富裕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重在解决好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推进乡村振兴和推动共同富裕,在措施上具有连通性,“五大振兴”对缩小“三大差距”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之举。

  总体上来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既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又是必然要求,还是必由之路。 

  两大挑战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城乡要素流动存在制度壁垒,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总体上依然是从乡村流向城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2020年全国流动人口3.76亿人,其中流向城镇3.31亿人,流向乡村0.45亿人,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并未改变。土地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9%,当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约有2.8亿农民工游离在城乡之间,没能同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待遇,未能真正实现市民化。尽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在推进,但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市场化利用依旧遇到体制机制障碍,既影响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不利于实现农民财产权益。乡村投资环境对资本下乡的吸引力不足,城乡间信贷资金配置失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受阻,导致城乡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差距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产业发展方面主要是现代化转型慢,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亟待完善。尤其是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问题突显,如业态不够平衡、产业链条不够连通、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经营主体培育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等。村庄发展方面主要是空心化和部分村庄走向衰落。很多有能力、有干劲的优秀青年离村进城,一些村庄已难见青壮年群体,人才流失严重,“谁来兴村”难题亟待破解。 

  三大方向

  要素流动的价值实现方向。解决权益问题,重点是加快推进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城乡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畅顺要素收益合理分配通道。一是继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多措并举降低农民转市民的自承担成本,推动进城农民工与市民在就业报酬、子女教育、医疗、居住保障等享受同等待遇。二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承包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通过还权赋能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农民和村集体的财产收益。三是积极探索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推动资本、技术和信息下乡进村入户。四是开发乡村多重功能价值,培育支持乡村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做好政府公共服务,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产业发展的高质高效方向。解决生产问题,重点是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富裕富足。一是完善乡村产业现代化体系,聚焦数字信息使用和绿色生态发展两条主线,充分挖掘农业多功能性,导入未来乡村生活元素,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与转型发展。二是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围绕“地、水、房、景、钱、业、人”等七大基本要素,用好各类资金、项目、人才,强化集体内部治理,拓展业态类型,重视合作经营,提振集体产业动能。三是把握好政府补贴和市场作用,以提升服务主体内生能力和加强体系建设政府服务为着力点,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档升级,带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四是完善包括小农户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市场的机制,让产业主体分享数字化发展红利。

  乡村建设的农民需求方向。解决生活问题,重点是瞄准农民需求,为农民而建,既保留乡村民居聚落特色又提升乡村生活便民程度。一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接续实施乡村供水、电网、公路等提升改造工程,加强农房质量安全监管和建设指导,探索农村户有所居实现形式。二是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构建原住民和“新村民”和谐共融生活新格局。三是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健全乡村养老、医疗保障和兜底性社会救助体系,增进乡村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