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2年第7期

【特别策划 专访】打造创新策源地 提升核心竞争力— 访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副主任刘前卫

发布时间:2022-07-12

   文_本刊记者刘芳芳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国家电网公司勇闯“深水区”,啃下“硬骨头”,以改革深化创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刊记者就电力科技创新、“科改示范行动”等内容采访了公司科技创新部副主任刘前卫。

  《国家电网》:近年来,公司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哪些关键成果?建立了哪些激励机制?

  刘前卫: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公司持续推动重点领域、长线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攻关,加强“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力度;赋予科技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团队组建权、内部分配权,鼓励人才大胆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公司相继攻克了一批特高压、智能电网、大电网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了±1100千伏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世界最高直流电压、单台最大容量换流变,自主研制两种技术路线的1100千伏直流穿墙套管,建成世界级电网创新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研制出1000千伏特高压无励磁分接开关;批量研制出±800千伏阀侧套管和直流穿墙套管,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掌握了国际领先的大电网仿真技术,建立世界首个互联电网动态过程安全防御技术体系。完成国产芯片全电压等级全类别继电保护装置样机研制并实现试运行,张北柔直电网、苏通GIL管廊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

  三年间,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奖45项(其中专利金奖2项)、中国标准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42843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3865项,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排名央企第一;牵头立项国际标准45项,344项国家标准、615项行业标准、644项团体标准获批发布,制订企业标准698项。

  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公司深入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强化激励机制建设,制订《深化科研机制改革 激发创新内生动力若干举措》等制度和办法,在科研人员中长期激励、高端人才激励机制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一是加强中长期激励机制建设。公司制订了《中长期激励管理办法》,明确将科技型企业分红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享等6种方式作为公司中长期激励方式,并明确了激励原则、激励对象和实施流程。公司落实《中长期激励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要求,在具备资质的企业实施项目分红、岗位分红、项目跟投、股权激励等一系列举措,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得到充分激发。

  二是加大高端人才激励力度。制订《公司专家人才管理办法》,构建“三类五级”人才序列,健全高端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学术聘任制度,中国电科院院士、首席专家退休后可进行学术聘任。建立津补贴制度,中国电科院院士在职及学术聘任期间每年发放一定数额津补贴。创新科研支持制度,健全高端人才自主研发经费支持机制,赋予技术路线决策权、团队组建权和内部分配权,中国电科院院士每年安排科研经费300万元;优先支持各级专家领衔关键课题研究。

  三是加大科技奖励力度。重奖国家科技奖获奖团队,对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发明奖二等奖及以上的公司团队,公司进行追加奖励;对于牵头完成国家“卡脖子”技术攻关任务的公司团队,由公司按照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奖金的额度予以奖励。

  四是加强荣誉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科技奖励申报和署名中,杜绝论资排辈和挂名现象,让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研发人员在奖励申报和成果展示中充分体现其贡献和价值。加大对获得科技奖励或荣誉称号的研发人员的宣传力度。在公司树立正面典型,提高获奖研发人员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国家电网》:在“科改示范行动”中,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网创新发展之路。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

  刘前卫: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关于“科改示范行动”的工作部署,加大力度推进改革工作。公司对中国电科院和南瑞联研两家试点单位的“科改示范行动”改革方案进行指导,两家单位在完善公司治理体制机制、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等方面取得成效。

  一是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领导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采用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式,推进领导人员任期制改革。明确企业负责人责权利,实行“年度+任期”相结合的业绩考核。签订年度与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加强经理层成员精准考核,强化刚性兑现,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强化考核结果兑现,年度绩效年薪与年度考核“强挂钩”,任期激励与任期考核“强关联”。

  二是不断强化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与企业经济效益、科技创新、业绩考核紧密挂钩的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和增长模型,实施工资总额单列。突出重实绩、重贡献导向,实施科技创新奖励、“卡脖子”技术攻关奖励、专家人才定向激励等多样化激励,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协同氛围和整体合力,打造企业与员工共享、共担、共发展的共赢局面。

  三是优化员工发展体系,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在电科院构建“四通道、六序列”的员工成长发展体系,打破“行政晋升独木桥”的职业发展模式,全面激发行政通道、职员通道、专家通道、专业通道等各类干部员工动力。制定社会招聘管理办法,按照“竞争择优、公平公开、能进能出”的原则自主开展市场化人才选聘工作。实施管理岗位竞聘,自主优选优配用工,高端人才可采用协议制工资。破除只上不下、只增不减的传统机制。

  《国家电网》:科技是国之利器。公司开展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改革实践,全力激发科研机制活力。公司是如何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

  刘前卫: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公司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多措并举、各环节发力,加快打造新型电力系统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是强化组织协同,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2022年4月,公司发起,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石油石化企业、装备制造企业、规划设计企业、新能源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等31家单位携手组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过程中共同关注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技术攻关、体制机制和示范应用等重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标准制订、经验交流和成果共享。

  二是技术布局方面,针对原创技术特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了稳定支持和有序竞争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持续加强特高压组部件、电力工控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攻关,特大电网全电磁暂态建模及仿真技术取得突破,建成覆盖全国的新能源功率集中预测平台和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积极服务大电网安全和新能源发展。以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为平台,在新型电力系统重大发展方向、发展路径、技术攻关、市场化机制、示范应用等五个方面布局联合攻关方向。公司全面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陆续启动了18项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工作。

  三是能力提升方面,成立了由跨行业、多领域两院院士组成的科技咨询委员会,常态化研判科技创新态势,为电力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创新基础研究模式,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组建联合研究机构,打造体系化、任务型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合体。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了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新型电力系统),吸引全社会优势科研力量共同开展基础前瞻研究。建成了覆盖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领域的实验室体系,拥有国家级实验平台20个、公司级实验室97个。成立国网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对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进行整合并运营,有效提升了知识产权运营价值。发布了《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发展纲要》,强化公司技术标准战略布局。

  四是政策保障方面,持续完善科研立项攻关机制,重大项目攻关推行“揭榜挂帅制”“项目总师制”“预算成本制”“赛马制”,赋予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总师更大自主权。加快完善科研评价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矩阵式科研管理制度,强化柔性协同,完善以项目为龙头的跨专业、跨单位、跨团队协同创新和考核机制,实行科研项目关键节点“里程碑”式管理,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针对基础性技术、前沿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健全免责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国家电网》:立足新发展阶段,公司围绕“双碳”目标,深入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未来,电力科技创新将面临哪些新挑战?公司将如何发挥优势助力能源强国建设?

  刘前卫: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高度重视,先后多次作出重要决策部署。为此,公司迫切需要立足电网实际,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然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工作的基本前提。随着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电力安全可靠供应面临的形势愈加复杂,统筹电力可靠供应和新能源发展需求的路径尚不清晰,需求侧资源、市场化手段在保障电力供应中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二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工作的核心要求。电力系统“双高”特征愈加突出,系统运行特性发生深刻变化,现有的系统认知、协调控制、继电保护、安全防护理论体系亟待提升和完善。三是发展路径复杂是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工作的显著特征。电力系统现有技术基础尚不足以支撑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必须在颠覆性技术上取得突破,然而能源电力行业潜在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方向与可能的演变路径还不清晰,新型电力系统构建面临技术不确定度高、发展路径复杂等一系列挑战。

  公司将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全面实施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为抓手,重点从强化系统安全稳定、保障电力电量平衡、促进能源电力深度脱碳、加强电网数字化水平、提升政策决策支撑水平等五方面加强重点技术攻关和颠覆性技术储备。

  在系统安全稳定方面,近期(2030年前,下同)重点突破新能源∕储能主动响应、电力电子并网宽频振荡抑制、系统稳定机理、全电磁暂态仿真、安全防御及韧性提升等方面技术,提升新能源发电在系统动态过程中的抗扰性以及调频、调压响应能力,提升系统稳定运行水平及故障防御能力;远期(2030年后,下同)布局新能源∕储能自主支撑、新一代功率器件、新型大容量输电、新一代系统安全稳定控制方法等前瞻技术,逐步实现关键电力电子设备对系统电压和频率的自主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分析控制技术体系。

  在电力电量平衡方面,近期重点突破平衡基础理论和方法工具、大容量储能、负荷聚合响应、新能源功率精准预测等方面技术,发电出力和用电负荷初步实现解耦(日内电力平衡)。远期布局电氢综合利用、多能联动响应等方面技术,跟踪关注新型发电技术,发电出力和用电负荷逐步实现全面解耦(长周期电力电量平衡)。

  在能源电力深度脱碳方面,近期重点突破高精度碳评估与计量、终端低碳高效用能、电网节能降损等方面技术,夯实系统深度脱碳基础。远期布局绿氢高效制取及综合利用等前瞻技术,积极推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联合攻关与规模化应用,实现能源电力系统的净零排放。

  在电网数字化方面,近期重点突破电力芯片、先进传感与感知、信息高效传输与安全、高性能计算与处理等方面技术,实现系统的全息动态感知,夯实源网荷储协调控制及设备智能化运维的信息基础。远期布局人工智能决策、数字孪生电网等方面技术,全面提升系统预警预测能力和智能决策水平。

  在政策决策支撑方面,近期重点开展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碳电市场协同机制,相关政策制度优化等方面研究,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远期布局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电价体系、市场机制、政策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研究,全面建成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