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观点】提振信心稳发展
文_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杜天佳 王盼盼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党的二十大后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2023年要从战略全局出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1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国资央企要全力以赴实现经济增长强劲向上,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勇挑大梁,为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贡献力量。
提振信心是推动我国经济爬坡过坎的“金钥匙”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国资央企要科学研判形势,保持战略清醒。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不少风险挑战,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吃劲阶段。
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进程尚未走出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困境;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市场主体经营困难较多,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
提振信心是2023年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国资央企要全面把握有利条件,以心中有底坚持战略自信,深刻认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要展现新作为新担当,以心中有责强化战略主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推动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国资央企是实现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顶梁柱”
2022年,国资央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经营,迎难而上实现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成绩,为2023年继续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稳定经济社会大局的“顶梁柱”“压舱石”作用充分发挥。国资央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出台提质增效一系列硬举措和特别奖励办法,扎实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以中央企业高质量的稳增长助力国民经济的稳增长。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实现利润总额2.55万亿元、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和5%。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国家队、主力军作用充分彰显。国资央企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服务保障民生,进一步强化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坚决打好能源电力保供攻坚战,2022年中央发电企业累计发电5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比重63.1%,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面对煤电价格倒挂的情况,中央煤炭企业全力以赴增产量、稳价格,中央发电企业坚持顶峰发电。充分促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2022年中央企业招录36.8万人,同比增长23.9%。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领头羊作用充分体现。国资央企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为引领,进一步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引领成效显著。2022年,神舟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接力腾飞,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推进,原创技术供给不断强化。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工作见到新成效,中央企业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能力持续提升。
全面发力打好提振信心改善预期的“组合拳”
国资央企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最优结合点,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2023年,国资央企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充分发挥托底保障功能和引领带动作用,找准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发力点,打好改善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的“组合拳”。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23年,国资央企要更加突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高质量稳增长目标引领全年工作,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坚持以质取胜。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发挥重要能源资源支撑托底作用,做好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切实保障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深入推动中央企业经营效率率先提升,充分发挥业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力争取得更好业绩。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加快恢复活力。2023年,国资央企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积极主动作为,有效发挥投资拉动作用。着眼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聚焦一批能够创造经济增量和提供更多就业的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力争2023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投资项目“双增长”。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积极促进国企民企协同向好发展。2023年,要以更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积极稳妥分层分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在全方位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增活力、强动力。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实施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带动产业链、生态圈的民营企业协同共生向好发展。
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更好发挥国有资本整体功能作用。2023年,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发挥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优势,进一步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整体效率。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平台作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聚焦布局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等重点任务,不断丰富完善国有资本持有、转换、流动、注资的新方式。拓宽增量资金来源,吸引全球要素资源,鼓励存量盘活回收资金用于科技创新等领域投资,有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作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