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3年第2期

【特别策划-综述】开年起跑 动能强劲

发布时间:2023-02-23

  文_王彪

  新春伊始,在各大景区和商圈,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在重大项目施工现场,工程复工复产,场面热火朝天;在企业生产车间,机器运转,工人忙碌……全国恢复了久违的“烟火气”,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3.1个百分点,至50.1%,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释放出2023年开年经济运行积极信号。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着眼于扩内需促消费,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立足于稳经济促增长,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于服务企业复工复产,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合力促发展,奋战“开门红”,助力经济稳健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赋动能作贡献。 

  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为扩内需促消费提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消费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新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采取强有力措施,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对电网企业而言,保障能源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始终是首要任务。

  1月14日,江苏南京夫子庙景区秦淮灯会举行亮灯仪式。位于夫子庙步行街的明远阁小吃店里生意红火。春节前,南京供电公司为这家小吃店完成电力增容改造施工,满足了店铺经营安全可靠用电需要。春节期间,夫子庙景区日均客流量超过30万人次。南京供电公司员工上门走访景区126家商铺,了解用电需求,检修用电设备,助力提振当地餐饮消费。

  汽车、家电、家居、餐饮是消费的顶梁柱。开年之际,我国消费热情加速回归。除传统消费、服务消费、新型消费外,循环利用商业模式不断增加,绿色家电受到大众青睐,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爆……绿色低碳消费正逐渐成为全民风尚,折射出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活力。公司各单位积极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为扩内需促消费提供支撑。

  充电问题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在福建厦门,“里程焦虑”得到缓解。春节期间,当地城市充电站充电量49.7万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84.3%。厦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已全面覆盖核心城区、边远山区、区域内高速公路。目前,厦门城市核心区已形成0.9千米充电服务圈,公共充电设施密度全国第一。厦门供电公司持续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助力当地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活跃。

  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选择。从能源行业看,在供给侧,产品的“绿色”程度更受关注,体现为绿色电能供给逐步增加;在需求侧,绿色低碳消费模式促进着消费的提质升级。

  如今,更多的企业青睐使用绿色电能生产。2022年,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共组织绿电交易277笔,完成交易电量152亿千瓦时,共有5786家发电企业、2750家电力用户参与。“绿电交易可以引导企业形成主动消费绿色电力的观念,也能促进供给侧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提升绿色电力在整体能源消耗中的占比。”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商场、酒店等大型公共建筑更绿色,综合能源系统科学调配着“水、气、电、热、冷”各类能源;企业生产车间更环保,节能改造项目让企业省了电,也节省了设备维护成本,节能效益显著;各类楼宇用能更智慧,用能优化控制系统逐步提升建筑物能源利用效率……公司正加快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助力能源消费清洁化、减量化,加强碳排放核算和监测。

  这些有益尝试正在推动改变公众消费行为,在全社会范围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的共同追求,并成为服务扩内需促消费的生动注脚。 

  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稳经济促增长动力强劲

  重大项目是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春节假期一结束,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其中,能源电力项目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头戏。公司积极主动作为,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今年,公司全年电网投资数据再创新高,将超过5200亿元。

  开春之际,一批重大项目密集开工,新一轮电网建设热潮涌动。

  在河北雄安新区,1月30日,110千伏南郑变电站迎来了年后首个作业高峰期。7时30分,河北送变电公司项目管理人员范龙采用技术手段向施工人员完成三维模型交底后,施工人员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内支撑梁模板安装、内支撑植筋打孔、桩间地面清理等工序,现场管理人员认真监督作业现场。天气虽然寒冷,他们却干得热火朝天。

  110千伏南郑变电站是今年春节后雄安新区复工的首个变电站工程,计划于2024年12月投运。为了确保工程按期复工,河北电力建设公司项目经理杨培远和同事们提前来到现场,完成人员入场审查、设备检查、安全培训等工作,做好开工前的准备。

  110千伏南郑变电站位于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容量100兆伏安,总占地面积3377平方米。外观采用“易水古砚”设计理念,“一站一景观”,具有雄安特色。该站投运后,能够有效提高容东片区供电可靠性,有力支撑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和大规模建设。

  在甘肃定西,2月3日,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参建人员在750千伏兰临变电站新建工程施工现场,为站内二次设备接线,安装调试设备,标志着甘肃省2023年电网建设工程全面开复工。

  兰临输变电工程是“十四五”甘肃省新建的首个能源项目。工程投运后,不仅将进一步保障甘肃中部地区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定西、甘南、临夏的优质清洁能源还可以通过750千伏兰临变电站并入750千伏电网,满足甘肃中部地区负荷增长需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在湖北,武汉—南昌特高压工程施工人员正进行复工安全培训,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在浙江,500千伏乔司变电站改造工程正式开工,为±800千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工程高端系统送电做好准备;在江西,服务南昌临空经济区中重点企业的110千伏华创变电站率先复工……公司抓牢抓实项目建设,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增长。电网重大项目“跑起来”,传递出火热的干劲、坚定的信心。

  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高电力保供和服务能力等仍是公司今年电网投资重点领域,包括特高压电网、现代智慧配电网、抽水蓄能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将提速。这批投资不仅有利于当前的稳增长,也将为经济中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

  春节后,各地企业复工复产,抓生产、赶订单、拓销路,开年起跑,干劲十足。公司各单位发挥专业优势,利用数字化手段,了解企业多样化用能需求,帮助企业制订科学的用能方案,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

  数字赋能成为服务企业用电的利器。2月7日,在湖州市吴兴区珀莱雅生产基地,湖州供电公司员工在检查厂区用电设备、详细了解企业用能需求后,向企业生产经理张学海提供了一份用能优化方案。“按照这个方案,我们每月可以节省8000多元的用能支出。”张学海说。

  当前,湖州市各类企业陆续开工。湖州供电公司依托产业链预警监测平台,加强企业用电数据分析,更精准地服务企业复工复产。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加强数字化赋能,持续更新“复工复产指数”,通过比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历史用电量、当日用电量等数据,监测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用能方案。1月26日~2月1日,该公司开展“助企开门红”走访活动,向2492户企业提供专业建议,帮助企业节约用电成本585万元。

  随着各地企业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公司各单位进一步深挖电力大数据价值,着力释放数据效能,开展中小微企业景气情况分析,为政府相关部门科学研判企业运行态势、推动复工复产、精准施策提供决策支撑。

  主动上门提供能效服务已经成为常态。“春节刚过,我们正准备调试设备开工呢,你们就上门了。”1月31日,重庆合川供电公司员工走进博盛威(重庆)科技有限公司时,该企业管理人员李英说。

  春节过后,合川区工业园区内113家企业陆续复工复产。供电员工仔细检查客户变压器、无功补偿装置等,推广“网上国网”APP的能效e助手服务功能,精准分析客户生产用电,最大限度为企业降本增效。

  不断优化、持续向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原动力。公司认真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多措并举巩固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面打造高效率办电、高品质服务、高质量供电的电力营商环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公司巩固提升“三零”“三省”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目前,公司经营区内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三零”服务实现全覆盖;27家省级电力公司实现企业“一证办电”、居民“刷脸办电”;“网上国网”APP客户注册数量2.6亿个,成功接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

  此外,公司立足能源产业链核心企业地位,将自身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拓展辐射到全产业链,帮助上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获得更加优质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务。公司通过自主创建的数字化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电e金服”,帮助产业链上下游实体企业获得大规模普惠金融服务,在服务“六稳”“六保”大局、带动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负春光,奔赴山海。在万物复苏的春天,生活欣欣向荣,生产繁忙有序,经济指标节节攀升,壮美画卷徐徐展开。供电员工和着春天的节拍满怀信心,干在实处,奋发进取,只争朝夕,为稳经济促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助力新一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