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3年第4期

【特别策划·观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3-04-18

  文_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何忠国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深刻阐释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能否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我们党在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第一次将创新引领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并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对我国发展环境的科学研判。党中央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安排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同时也在深刻改变着世界格局,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能否做到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百废待兴的基础上起步,工业体系日渐完备,核心技术迎头赶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投入总量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已由2012年的第34名上升为2022年的第11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大幅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与一些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短板,一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改变。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持续抬头,逆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短板效应”。西方反华势力对我国高科技企业进行打压,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封锁,进一步凸显了破解“卡脖子”技术的迫切性。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没有科技自立自强,掌握不了关键核心技术,国家发展就没有未来,民族复兴就会落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上升的外部环境,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必须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切实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战略支撑。

  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我们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在于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形成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科技源头。

  要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基础研究的氛围,创造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让广大科研工作者热爱基础研究、潜心做研究。要不断增加投入渠道,扩大资金来源,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重视理论创新对应用学科的推动作用,通过重大科技问题促进基础研究,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目前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缺乏,必须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改革完善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科研评价机制,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合力,实现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推动形成社会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和环境。

  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自立自强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一脉相承的。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关起门来自己搞创新。要深刻把握国际科技合作的大趋势,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学习借鉴更多的国际先进经验,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国科技成果。

  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国资央企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重点任务。要抓好重大科技专项任务落地,着力推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抓好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中央企业建设创新型领军企业;抓好科技生态优化,更好激发中央企业创新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