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3年第4期

【特别策划·综述】动力澎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奋力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3-04-18

   文_本刊记者 刘芳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国之重器”如何扛起“国之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国有企业,一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

  大国科技,征途壮阔而精彩。近日,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中国要完成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创新型企业,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要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

  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抢占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制高点,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转型、服务“双碳”目标提供坚强科技支撑。

  聚力:瞄准关键核心 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4月的张北,春光正盛,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张北柔直工程依托张北坝上地区新能源送出的典型场景,建设了世界上首个风、光、储、输一体化的柔性直流电网工程。经由它,张北的“无限风光”顺利进京,有力支撑北京电力供应绿色低碳转型。

  作为世界首个实现直流电网构建的重大科技试验示范工程,张北柔直工程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均为国际首创,推动了我国电工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迈进。公司自主研发的压接型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在工程中得到全面应用,并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大范围推广。其中,国产化IGBT柔直换流阀子模块在白鹤滩—江苏特高压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直流背靠背电网工程中的应用数量超过1万只。

  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关键要靠实干实干再实干。公司已累计建成33项特高压工程,“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特高压±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公司全面突破特高压输电技术,构建了完善的特高压试验和研究体系,自主研制全套特高压设备,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是大势所趋。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赛场硝烟四起,我们在科技创新上既不能等,也不能慢。公司始终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作为第一动力,在大电网安全、新能源发电并网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

  3月30日,中国标准化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颁发了2022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证书。标准是衔接科研与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综合国力提升的桥梁。公司在2022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中获组织奖;牵头的GB/T 31464—2015《电网运行准则》、GB/T 36498—2018 《柔性直流换流站绝缘配合导则》、T/CEC 116—2016《数字化电能表技术规范》分别获项目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截至目前,公司共有11个项目获一等奖,数量位列全国第一;19个项目获二等奖、三等奖。

  在加快科技创新的同时,公司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电力科技自主创新之路。过去十年,公司累计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10项,获奖数量排名全国第一;累计专利拥有量由2012年的1.6万项增长到2022年的12.3万项,始终保持央企第一;先后承担8个IEC技术组织秘书处,牵头立项国际标准144项、发布83项,推动525项中国标准得到海外应用,处于央企领先地位。

  “发明专利授权情况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质量水平,授权量、授权率高,说明企业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白剑锋说,“我国企业正逐渐依靠科技创新力量,来保障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从而构筑全球竞争优势。”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为公司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的十年,是公司科技工作砥砺奋进、硕果累累的十年。

  合力:强化协调创新 集中力量提升攻关能力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说法已提了多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加上了“科技”,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科研活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也是科学研究主体,要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范式形成、新领域研究、新现象解释等方面,以及成果转化成技术、转化成高科技产业等各个阶段,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古老的神州大地,正汇聚涌动着科技创新的澎湃春潮。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绿色已经成为这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均衡、高品质生活的底色。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电力行业科技工作者要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创新活力,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浙江电力科学研究院科技研发中心党支部书记赵波说。目前,他带领团队根据浙江各地可再生能源的分布特征及不同场景用能需求,在杭州、宁波、丽水、台州等地开展氢电耦合技术应用示范,助力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正深入推进,首批8个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批具有引领性、战略性、支撑性的重大创新成果加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套管实现规模化应用,新一代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正式运行。2022年以来,公司聚焦先发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提高投入效能,加大攻关力度,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是形势所迫。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更多的创新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与组织方式,新型举国体制强调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不论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都迫切需要我们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技术攻关,在创新发展中占据主动。

  公司持续加强原创技术生态环境培育,以打造各类融通创新平台载体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新型举国体制下的运行机制,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

  2022年4月22日,公司联合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了我国能源电力行业首个跨专业、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创新联盟成立后,影响力日益提升,充分发挥了平台、桥梁、纽带作用,制定并实施了《新型电力系统重大技术联合创新框架》;举办新能源主动支撑技术专题研讨会,在大型风光基地建设、统一电力市场建设、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务实合作。

  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季,浙江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公众号发布了一则信息:“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绿色技术元空间”面向浙江大学在校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毕业三年内校友创新创业项目开放申报,提供新型电力系统、绿色技术等方面的产业孵化资源等,共同推动创新创业项目成长和发展。

  公司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成立创新联合体,共塑招才引智“强磁场”,结出校企合作“共赢果”,努力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圈。近年来,公司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分别成立联合研究机构,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联合基金,打造体系化、任务型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合体。

  良好创新生态之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公司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带动引领作用,打造高水平双创平台,构建“创新资源集聚、服务体系完善、产出效应突出、示范作用显著”的创新生态。通过以双创推动融通创新,公司更好发挥大企业出题者、攻关者和组织平台作用,以需求为引领、应用为导向、工程为依托,实施科技创新“大兵团”联合作战。

  目前,公司在京津冀、长三角、西北等区域布局6个省级双创示范中心,先后成立了4600多个创新工作室,建设国网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连续举办六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共吸引14万名青年创客、1.7万支青创团队参与;“双越之星”线上平台汇聚创客超2.7万人、创新成果超1.1万项,为产学研用协同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供保障;累计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质量管理(QC)小组”等线下双创载体超26万个,拥有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39个,激励引导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

  加力:形成人才制度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科研工作者都希望自己所学的东西能有用武之地,都希望干出一番事业来。对于科技人才来说,事业是吸铁石,平台就是梧桐树。

  多年来,公司认真贯彻党的人才工作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创新专家人才体系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推进高端人才引领、电力工匠塑造、青年人才托举“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多措并举畅通道、优结构、提质量、强激励,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科技创新是强国所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在今年公司“两会”上,中国电科院院士和首席专家评选结果公布:3人当选中国电科院院士,35人当选首席专家。

  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制度,创新专家人才体系,是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公司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努力培养一批潜心从事前沿科学技术研发、重大技术创新和重要课题研究,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并代表电力行业最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激励引导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科研工作,形成青蓝相接、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在开展±800千伏特高压祁连换流站年检技术监督期间,甘肃电科院成立青年突击队,引导青年员工在科研开发和重大项目攻关中扛大旗、当主角。2022年8月,甘肃电科院创新基地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依托创新基地平台,甘肃电科院打造了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新能源科技攻关团队,探索分布式光伏发电就地消纳问题解决路径。

  用人机制是提升企业活力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公司推行“揭榜挂帅”、项目总师、容错纠错3项科技攻关机制,深入实施学术聘任、津补贴、创新科研支持“人才激励三项制度”,在直属科研单位全面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激发广大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

  从完善人才培养到改进人才评价,从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到激励人才发展,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正在公司系统加速形成。公司多措并举为高端人才“搭台子”、为技能人才“铺路子”、为青年人才“架梯子”,致力打造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专业人才梯队。目前,公司拥有两院院士7人、国家级专家人才38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41人,拥有42支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团队。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公司始终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