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励科技工作者
文_李方方 齐晓峰
日前,河北邯郸供电公司欣和综合能源服务处主任、该公司朱劲雷创新工作室带头人朱劲雷组织工作室成员开展了安全用电主题沙龙活动。大家讨论了自主研发的智能低压保护器的推广应用方案。该装置具有触电保护、短路保护等20多项功能,可解决异常用电导致的触电伤人、漏电断电和电器起火等问题。
2009年,邯郸供电公司以朱劲雷的名字命名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开展反窃电、智能电网建设、继电保护、高压试验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取得创新成果232项,先后获评河北省十佳创新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1995年,朱劲雷来到邯郸供电公司保护班工作。2002年,由于表现突出,他被聘任为柳林供电所所长,接触到了反窃电工作。窃电行为易造成设备损坏,还可能导致线路故障停电并引发火灾,危害极大。朱劲雷和同事决定研发一款反窃电装置来协助开展反窃查违工作。当时既没有现成的装置模型,又没有可参考的资料。
朱劲雷把平时坚持记录的十几本工作笔记翻出来研究,画了上千张图纸。2009年3月,他和同事研发出了第一代简易查窃仪,将查窃时长由原来的十几分钟缩短至六秒,这台查窃仪被同事们称为“电猫”。查窃仪投用当年,邯郸供电公司查出各类窃电户近千户,追补和收取违约使用电费400余万元。
在朱劲雷的带领下,创新工作室成员不断对“电猫”进行迭代升级。目前,他们研制的第八代“电猫”已实现了自动查窃、采集窃电相关数据、锁定窃电人员等功能。
朱劲雷创新工作室还与多家院校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供电员工2000多人,其中100多人获评各级劳模、河北工匠等。
黄奇峰
攻克网荷互动技术难关
文_曹晓冬 张蔷
“如何精准评估客户负荷可调节潜力,解决市场环境下负荷主动响应难题,不断挖掘负荷侧的调节能力,是网荷互动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营销服务中心主任黄奇峰与电力负荷柔性调控及供需互动技术实验室成员开展电力供需互动主题沙龙活动,探讨实验室研究方向。
近年来,电网负荷快速增长,特别是新能源负荷波动性特征显著,负荷日峰谷差逐步拉大。在“城区用户与电网供需友好互动系统”“城区用户负荷特征感知能力提升及拓展应用”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从2016年开始,黄奇峰带领团队开展用户与电网供需互动关键技术攻关。他们创建了市场环境下电力需求侧主动响应体系,提出了多元负荷可调潜力混合驱动评估方法,攻克了广域分散负荷柔性聚合调控技术。
黄奇峰与团队共同打造的网荷互动理论、技术、装备、系统和市场运营机制的体系化成果,推动了负荷特征感知与调控技术的产业化升级,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获得2021年度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2年,国家电网公司命名第一批公司实验室,黄奇峰牵头的电力负荷柔性调控及供需互动技术实验室名列其中。他带领实验室成员开展极端供需形势下负荷管理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组织江苏电网实施了18天需求响应,在电力保供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黄奇峰带领团队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大受端电网负荷管理关键技术、平台开发及规模化应用”创新成果。3月6日,该成果通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技术鉴定。
立足生产一线,黄奇峰与团队成员聚焦电能计量、用电信息采集、负荷互动调控三大方向,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重大技术难题。他主持创建国家工频高电压全系列现场标准装置,研发新一代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持建成大规模用户与电网供需友好互动工程。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创新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徐波
优化智能巡检机器人性能
文_张明明 林谋
近年来,智能巡检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在变电站场景中。但在日常巡检变电设备时,机器人在变电站中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出现定位丢失等情况。
“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机器人定位丢失的问题,让机器人迅速恢复正常工作呢?”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变电运维高级专家、国网江西超高压公司生产指挥中心专责徐波带领团队查阅资料文献,讨论解决方案,在激光数据的关键帧提取、基于因子图优化的局部更新、先验地图及激光点云匹配等7个方面开展机器人巡检定位研究,最终解决了机器人定位导航能力稳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成果大幅降低了变电站运维成本,目前已经在国内电力巡检机器人领域广泛应用。
徐波带领团队坚持创新,开展电力机器人、电力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的生产技术研究,逐步掌握知识图谱与变电设备人工智能模型的自动关联技术等关键智能巡检技术。2016年,他带领团队推动构建了电力巡检机器人技术标准体系。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取得的创新成果共获得省部级奖项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
徐波还先后参与智能变电站研究、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性能检测、变电站设备典型缺陷图像识别算法集中验证等工作,攻关基于人工智能巡检关键技术研究的重大项目、基于变电站机器人系统的智能安防主动预警技术研究、基于复杂变电站环境下的多维感知巡检机器人研究等,取得了丰富的技术成果。
王顺江
攻关源网荷储关键技术
文_张爱萍
日前,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调度大厅,该公司调度控制中心自动化处副处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可再生能源与火力发电耦合集成与灵活运行控制技术”的骨干成员王顺江指导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源网荷储多级互动调控技术科技攻关团队成员开展可再生能源与火电耦合系统电网快速调频实验,确保实验操作准确、结果可靠。
工作21年来,王顺江一直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清洁能源消纳、电制热储热和负荷调控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先后牵头研制出高压大容量固态电制热储热装置、高热密度和品质复合相变储热装置。他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及行业科技奖励12次,相关成果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他个人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曾获评公司调控厂站自动化专家,入选2019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2020年“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9年,王顺江和国网辽宁电力科技攻关团队成员启动了“可再生能源与火力发电耦合集成与灵活运行控制技术”项目攻关工作,重点研究可再生能源与火电耦合系统容量配置、协调运行、快速调频等关键技术,助推可再生能源快速健康发展。该项目计划于今年12月结题。
2023年4月3日,王顺江利用耦合系统协同控制平台开展耦合系统调频实验时发现,可再生能源与火电耦合调节、各自分散调节的对比显示整体调节能力无明显提升。
此后一个月,王顺江和科技攻关团队成员先后前往庄河火电厂、庄河海上风电场等实地调研,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和实验方案。经过反复实验,团队揭示了可再生能源与火电耦合机理,优化了可再生能源与火电参与电网快速调频的方式。
董光德
钻研电力系统分析测试技术
文_游绍斌 李杨
5月29日,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站背景谐波测试评估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高压部、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这项工作由重庆电科院电网技术中心主任工程师董光德牵头完成。4月以来,他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现场测试和实验室建模分析,不断摸索探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这项重要任务。
2013年8月,董光德进入重庆电科院从事电力系统分析、测试工作。工作近10年,他扎根一线,带领团队成员解决了电力系统运行、测试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牵头完成科技项目攻关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
“大功率翻转试验完成,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可安全投入试运行。”2020年6月30日,在500千伏铜梁变电站,董光德带队完成西南地区首套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投运检测试验。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在500千伏铜梁变电站投运后,川渝断面输电能力提高了50万千瓦。
此前,重庆电网未开展过大容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投运检测试验。董光德带领团队成员从零开始,解决试验步骤设计、试验结果分析、试验风险评估及控制等诸多难题。面对困难和挑战,董光德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向国内权威专家请教,编写了2万余字的调试大纲,带领团队成员仿真评估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投运过程,圆满完成了动态无功补偿装置投运调试任务。
2022年年底,由董光德牵头的“大容量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可靠并网与提升绿色电能消纳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成果获202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针对重庆电网实际,2022年5月,董光德牵头开展了重庆电网负荷预测模型优化、电力保供形势分析及应对措施等专项研究,为国网重庆电力提升“十四五”中后期电力供应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
王佳颖
解决电力空间数据应用难题
文_李越 张嘉琳
5月15日,国网电力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空间数据云平台上线运行。空间数据云平台由该公司数据中心主任助理、高级工程师王佳颖带领技术团队主导研发,可提供电网空间数据处理应用全流程云服务,平台自建设以来已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12项。
今年是王佳颖从事输配电及用电工程一线生产工作的第11年。她致力于数字电网空间技术、电网三维重构技术、直升机电力作业技术、电力系统光学测量及应用等技术研究,作为技术负责人先后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1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5项。
电网空间数据可以在电网实时感知、可视可控、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因为非结构化数据占比高、对传输时效性要求高、处理工序繁杂等问题,此前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
2020年起,王佳颖带领团队成员投身空间数据云平台建设,推动电网空间数据多方共享、高效检索,探索此类数据的全流程处理分析及深度融合应用,解决电网空间数据管理、传输、处理、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2022年8月,为攻克海量非结构化数据传输技术难题、构建空间数据内外网穿透传输链路,王佳颖与团队成员在数据机房连续奋战23天,监测隔离装置部署和使用情况,收集空间数据传输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期间,她与团队成员论证了内外网数据渗透、云边端体系评估、内网异地互联等5项技术,形成技术论证材料12万余字,为电网空间数据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会密切关注云平台运行情况,就电网空间数据融合、云上应用体系建设等问题继续探索,进一步丰富平台功能。”王佳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