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专访】深化布局 推动充换电业务高质量发展——访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冰
文_本刊记者 王彪
近期,《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政策频频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有关要求,印发关于大力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加大公共充电桩布局建设力度。
新形势下,作为公司拓展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服务业务的专业化公司,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如何发挥专业化优势?在大力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安排?本刊记者对国网车网技术公司董事长韩冰进行专访。
《国家电网》:国网车网技术公司围绕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服务新能源汽车发展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韩冰: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扛起能源骨干央企责任担当,全力投入并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积极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前,公司已建成“十纵十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络,建设运营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创立并统一国内充电设施和充电接口标准,推动我国充电标准成为国际四大充电标准之一,为充换电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网车网技术公司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思路,深化“桩为基础、平台为主导、车网互动为方向”布局,扎实履行央企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全力推动充换电业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协同高效的平台发展布局,助力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着力构建集充电服务、能源服务、出行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服务生态体系,持续优化提升“e充电”APP功能。聚焦“用户充电、商户运营、车网互动”,提升基础服务能力和接入技术水平,提高互联互通质效,为车网互动提供聚合调控基础,全力打造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和“e充电”品牌。
二是构建优质便捷的充换电服务体系,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积极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全力推进充电服务提升十项举措落地见效,保障用户出行无忧。统筹协同线上线下资源力量,完成重要节假日、重要会议期间充换电服务保障工作,在充电业务量全面激增、充电规模成倍增长的情况下,全面保障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服务和充换电设施可靠运行。
三是探索车网互动新场景、新业态,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优化负荷聚合系统功能,广泛聚合各类可调资源,积极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发挥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优势,精准谋划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车网互动营销活动,带动全社会资源和负荷侧新能源汽车用户力量助力电网削峰填谷,服务电力保供大局。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有序充电,开展车网互动等技术研发与试点应用,积极融入绿色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国家电网》:在国家政策推动和产业带动下,充电桩产业发展迅猛。在多元化的充电桩建设和运营主体中,国网车网技术公司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韩冰:一是具备高效的充电服务体系。通过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和“e充电”APP,服务新能源汽车车主快捷充电,同时建立了充电服务7×24小时响应机制和服务考核机制,随时响应新能源汽车车主充电诉求。
二是拥有强大的充电保障能力。除在重点城市建设大量充换电场站,还面向新能源汽车中长途出行等场景,在高速路网沿线建成“十纵十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络,覆盖高速公路5万余千米,极大增强了新能源汽车车主远途出行信心。这种充电保障能力是国内其他充电桩运营商所不具备的。
三是打造全方位的充电服务生态。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是服务电网、用户、商户、车企、电池厂商、流量服务商、监管部门等各类主体的超大型生态型平台,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电网需求与可调资源,具备成为产业链链长的潜力。充电业务为需求方提供场站智能推荐、即插即充等充电服务,为供应方提供建站规划、运营运维等服务。能源业务连接电网需求和可调资源,实现负荷海量接入、灵活聚合、智能调控、精准预测,支撑运营商参与各级电网响应,支撑私桩用户灵活参与有序充电。生态业务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站桩监测、运营等服务,与“网上国网”、“e约车”、岸电云网等系统在技术对接、用户共享、业务互补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成熟的整体解决方案。国网车网技术公司通过构建全方位的充电服务生态,为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国家电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引导用户广泛参与智能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应用试点示范工作。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我国推动智能有序充电、探索车能融合迈出重要一步。在这方面,国网车网技术公司作了哪些探索?取得哪些成效?
韩冰:国网车网技术公司通过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智能调控有序充电桩,精准控制每台充电桩的充电时间和功率,实现大部分充电桩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充电,做到削峰填谷,还能充绿电,既缓解配电网运行压力,还让用户在满足用车需求的前提下享受优惠电价。据统计,实现完全有序充电的社区,支持建设充电桩数量可提高3倍。
2022年8月,国网车网技术公司在上海通过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助力12家充电运营商参与电网需求响应,提供最大削峰负荷1.44万千瓦,相较于新能源汽车参与需求响应以来的最大削峰能力提升了364%。今年7月13日,上海组织了电力调节市场测试交易,在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支撑下,2家充电运营商参与响应,初步测算30分钟内快速削峰负荷达1.15万千瓦,实现充电类虚拟电厂响应电网需求快速调节的商业试验。今夏新能源汽车在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国网车网技术公司深入拓展车网互动。完成北京聚合商平台、上海需求响应市场、重庆车桩监测平台以及福建、湖北等地区虚拟电厂数据接入,平台调控能力达2450兆瓦。配合国网营销部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汇报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实施方案,牵头完成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意见稿发布。在四川、山西等地探索落地台区有序充电互动试点,在江苏、湖北等地推动地方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车网互动结算机制。
《国家电网》:7月24日,国家电网公司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要求大力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报装接电和配套电网规划建设,更好服务新能源汽车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围绕落实会议要求,国网车网技术公司有哪些规划和安排?
韩冰:国网车网技术公司积极落实公司党组决策部署,对照公司六项行动任务部署,研究制订十项举措,全力支撑农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运营,推动构建农村地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服务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
在优化“e充电”APP功能方面,将打造“e充电”APP关怀版,为农村居民提供一看即懂的充电服务界面,降低用户使用门槛。积极组织开展针对农村地区的营销活动,大力推广“车电包”“PLUS会员”等特色服务,降低农村居民充电成本,提升新能源汽车吸引力,让农村用户便捷充电、放心充电、实惠充电。
在服务农村地区用户充电方面,针对农村地域范围广、充电设施分布密度低等实际情况,推动平台站桩状态、充电优惠等实时信息向图商开放,加强点评、路书等信息双向共享,提升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深入研究乡村车主出行及充电特性,完善乡村地区找桩推荐算法和支付方式,实现精准路径规划,方便农村居民找桩充电。
在服务农村地区设施建设和接入方面,将聚焦乡镇交通枢纽、公路沿线、旅游景区、企事业单位等关键场景,强化智能选址大数据应用,做好农村地区充电桩建设支撑。优化平台非国家电网建设充电桩接入流程,建立适应不同模式的清分结算、用户服务、工单处理、用户营销体系,为这些充电桩提供全流程功能与服务,确保这些充电桩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优质充电服务。
在提升用户服务和充电设施运维管理水平方面,将增加农村场站专用标签,加大农村用户服务力度,重点梳理农村充电场景典型用户诉求,提升问题处理效率和用户满意度。持续提升设备可用率、设备在线率、设备一次充电成功率指标,常态化开展低效桩治理。节假日期间线上线下联合做好保障,及时处理各项突发事件,满足农村地区充电需求。
在推广有序充电技术应用和探索车网互动试点方面,将完善和丰富基于乡村场景的智能有序充电功能,研发低成本、操作简洁、安装方便的智能有序充电桩,推动开展农村地区个人充电桩高效承载试点示范。在农村地区抢修车辆中试点推广具有车网互动功能的新能源汽车,迭代完善配网台区互动产品,探索不停电检修等场景应用。发挥新能源汽车车网互动响应时间短、爬坡速度快的特点,结合农村地区用车特点,开展车网互动参与电力需求响应试点,推动编制车网互动接入配电网典型设计,引导农村充电设施参与峰谷电价、需求响应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等,挖掘新能源汽车调节潜力,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国家电网》:在坚持创新引领方面,国网车网技术公司开展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韩冰:国网车网技术公司始终坚持技术标准引领,大力推进重大技术攻关,着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为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贡献力量。
在技术标准引领方面,开展国内、国际充电标准比对试验,建立充电兼容性检定和型式评价方法,构建案例库,服务行业质量提升,助力产业技术升级。与国际合作单位联合开展车载平台开发和仿真、验证,合作开展大功率充电技术研究,开展中外充电兼容性检定评价方法比对试验,共同推进新型充电标准国际化,加紧推动制定车网互动标准。目前已发布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6项。参与制修订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标准10项。
在推进重大技术攻关方面,加快充电技术创新,率先完成“即插即充”规模化应用,着力简化充电步骤、缩短充电时长。稳步推进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效协同充换电关键技术及装备”“大规模新能源汽车安全充放电与车—网智能互动关键技术”,加快突破“车—桩—电—云”协同互动等关键技术瓶颈。目前已在江苏南京建成高效协同充换电装备试验平台,打造多型号动力电池包高兼容性智能快换设备。
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深入实施“人人创新工程”,构建全员广泛参与的创新局面。稳步推进创新工作与技术标准团队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项目管理与经费使用制度,增强创新动力。建立人才多通道成长机制,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科研专家、业务骨干的激励力度。持续推动“揭榜挂帅”,完善成果奖励制度,集聚创新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