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3年第10期

【专题·数字化审计】深化业审融合 推动质效变革——国网浙江电力加快审计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3-10-25
  

文_张悦

  9月18日,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2023年度第四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全面启动。该公司审计中心数字化审计团队运用审计模型开展集中非现场数据分析,审计过程全面、省时、高效,审计人员切实感受到数字化审计强大的价值创造力。

  近年来,国网浙江电力持续深化大数据应用,探索推动审计管理模式和作业方式全面转型,全流程赋能审计作业,全方位拓展覆盖范围,为审计工作带来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线上审计 现场核实

  变“大海捞针”为“重点撒网”

  9月25日上午,国网浙江电力审计中心专责胡少波通过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数字化审计平台,对该公司及所属单位开展物资仓储业务数据分析与核查。“通过数据分析一旦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会派审计人员前往现场核实。”胡少波说,“‘线上审计+现场核实’数字化审计模式大大节省了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在数字化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通过线上方式集中远程分析数据,发现疑点后,再将线索推送至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审计环节并开展现场核查。

  胡少波所说的“线上审计+现场核实”数字化审计模式,正是国网浙江电力依托公司数字化审计平台,以数据驱动业务升级,创新开展审计工作的实践之一。

  2020年以来,国网浙江电力基于公司数字化审计平台实时抓取业务数据,相继构建审计项目在线管控、数据分析工具等功能应用,持续深化数字赋能,开展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方面的探索实践,全数字化的审计作业模式实现了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和效率效益双提升。

  “自从审计作业全线上化后,现在写审计底稿方便多了。系统有标准的审计底稿模板,会根据审计事项自动推荐审计底稿,保障我们编写底稿既规范又高效。”9月20日,国网浙江电力审计中心审计人员钟岳应用公司数字化审计平台“智审计”工具完成了审计项目审计底稿的线上编写。随后,这份电子版审计结果被上传至审计数据库。

  “智审计”工具可从审计项目现场作业的视角出发,全流程赋能审计项目管理。审计前,它能够智能推送包含查证技巧、所需查证资料、相关规章制度等信息。在审计过程中,该应用可在线编辑、流转、审核和验收审计成果。此外,该应用程序在审计结束后,能够智能分析审计成果,多维度展示风险,并对参与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给予综合评价,为后续审计工作提供极具价值的指导。

  数字化审计工具的推广应用,为国网浙江电力业审融合按下了“加速键”,推动审计项目管理精益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量分析 全员覆盖

  成果共享实现一审多效

  如何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让审计真正做到无一遗漏、无一例外?近年来,国网浙江电力优化数字化方法手段,着力突破传统“抽查式”审计模式的局限性。

  以往,审计工作主要采用单位抽查式或轮流审计等模式,企业难以全面准确掌握所有部门、单位合规经营情况。“全数字化审计作业模式的出现,为这一缺陷打上了补丁。”国网浙江电力审计中心副主任周迪伍说。

  立足审计服务监督职能定位,国网浙江电力深化业审协同,建立与专业部门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作机制。国网浙江电力围绕重要领域、核心环节,以“业务+问题”相结合的思路,构建覆盖主营业务的审计数据体系,累计应用46套业务系统共28.5T数据,囊括29类核心业务79条业务链152个风险点,范围覆盖99家单位,实现审计核心业务、审计单位、审计数据全覆盖。“审计数据体系建成后,审计人员能自主、快速、高效应用数据,发现风险和问题,使开展全量、实时的新型审计成为可能,这是传统审计所不具备的优势。”周迪伍说。

  如今,国网浙江电力以审计数据分级体系为基础,聚合审计目标,统筹审计资源,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全面覆盖。2022年,国网浙江电力累计为年度经责审计项目推送审计疑点978项,向各审计组及基层单位审计部门提供成熟审计模型74个、基础数据211项,推动实现“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上下贯通、步调一致的审计工作格局加快形成。

  国网浙江电力积极开展数字化审计探索,在行业内外创造了更多可能。“我们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已与浙江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学术合作,为高校理论落地提供支撑。”周迪伍说。2022年,国网浙江电力牵头编写审计管理部分的数字化审计工作手册被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纳入电力行业标准,审计数据体系作为首创示范经验在公司系统全面推广,数字化审计实践经验在国际内审论坛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肯定。

  模型辅助 科技赋能

  从数据审计迈向智能审计

  近日,杭州供电公司审计人员在公司数字化审计平台运用智审模型对接收的充电桩5~6月份数据进行运营效益分析。结果显示,截至目前,37座充电站实现扭亏为盈。

  “今年5月以来,我们聚焦服务充电站投资建设以及充电桩投资效益成立了专项审计小组,同时运用研究型审计理念,引入‘度电收益’‘单枪收益’两个指标对充电站效益进行动态测算。”杭州供电公司审计部主任章敏捷介绍,“结合优质社会企业运营数据绘制盈亏平衡模型,我们将194座直流快充站划分为四种经营场景,分别给出稳供、提质、扩量和综合治理建议,并构建智审模型定期进行数据监测和分析,全力保障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新能源汽车车主绿色出行。”

  智能化审计并不仅仅是数字化审计的简单升级。它要求更高级的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技术,使审计模型能够自主地理解和解释业务数据,从而提供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审计结果。

  近年来,国网浙江电力创新电力大数据应用,优选审计主题,多维推进模型建设,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累计构建跨域、预警分析,全量自动审计模型100余个。审计项目持续应用和优化,不断迭代升级审计模型。目前审计模型平均疑点核实率达70.7%,审计覆盖能力与评价质量持续提升。

  “审计人员打开数字化审计模型,输入被审计方相关信息,运转模型,只要两分钟,系统就能自动生成审计疑点清单,重点提示可能出现的问题,比传统方式出具疑点清单节省了十几个小时。”胡少波说。借助审计模型让数据说话,改变了传统审计逻辑建模的方式,推动审计工作从事后问题查找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型,实现经营管控关口前移。

  向信息化要资源,向智能化要效率。未来,国网浙江电力将继续探索数字化审计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