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4年第2期

【特别策划·观点】形成新质生产力 增强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4-02-07
  

文_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汪彬 刘璐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总书记强调,东北地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动力源的深度概括,也是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的前瞻性指导。深刻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发展重点及任务,对于中央企业落实国家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生产力是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互动的基础,是满足人类生活需求、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它通常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推动生产活动的关键因素。他们的技能、知识和创造力对生产力的水平有直接影响。生产资料则包括用于生产的工具、设备、工厂、土地等物质资源,是劳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劳动对象指的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或改造的对象,如原材料、半成品等。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飞跃。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升。这种提升不仅来源于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还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突破。技术创新手段的应用,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管理创新则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组织效率,使得生产活动更加高效和灵活。

  此外,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质变上。劳动者的质变体现在其技能、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更加注重创新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劳动资料的质变则体现在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劳动对象的质变则体现在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的生产内容和更高要求的产品质量上。

  总的来说,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革新、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等方式实现的质的飞跃。这种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对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就业形态甚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三大重点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目标任务的有效实现路径。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确保各环节相互协调、共同推进。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这不仅包括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还包括训练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新质生产资料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将是推动技术创新、应用新技术、优化生产过程的关键。为此,需要在教育体系中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充分利用并发展新型生产工具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这包括掌握和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在技术层面,应当注重补齐短板,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也要强化长板,即在已有优势领域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此外,重视通用技术的研发和普及。因为这些技术对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在产业层面,应当巩固和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同时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如空间技术、海洋工程、量子计算等,并且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利用新技术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

  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至关重要。这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消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具体来说,就是要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信息等,向新质生产力领域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同时,还需要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促进公平竞争。

  总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学术界和产业界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和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最关键的在于科技创新。

  聚焦前瞻颠覆性技术研发,做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破解我国关键领域“卡脖子”困境、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企业需承担起技术创新的重任,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自主权。此外,还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

  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此外,还应加强员工的在职培训,提供终身学习机会,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发挥示范作用。在传统产业中引入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积极探索和布局未来产业,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提升竞争力和抗压性。在传统制造业中,引入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中央企业通过布局未来产业能够为企业自身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和发展。

  完善健全现代化管理体制。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一方面,改革传统的层级化、僵化的管理模式,转向更为灵活、扁平化的管理体系;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加强内部沟通,提高决策效率,引入更为科学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另一方面,注重培养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的企业文化,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创新空间,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和团队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