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4年第3期

【特别策划·观点】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发布时间:2024-03-14
  

文_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徐磊 郭越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为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概括“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国资央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要抢抓战略机遇,着力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等方面下功夫,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央企业切实扛起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责任,以强烈的紧迫感和强有力的举措狠抓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一是全方位践行新型举国体制。中央企业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度融入国家攻关体系,积极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布局和基础研究创新体系建设,依托中央企业的规模化优势与产业影响力,促进芯片、工业母机等“卡脖子”领域全链条突围,实现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等,形成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央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勇挑重任,加强重点领域研发投入,提高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连续两年破万亿元大关,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向基础性、引领性、前瞻性方向转变,提升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和转化应用能力,启动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三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生态。中央企业聚焦增强核心功能,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在制造、信息、能源等6个领域牵头建设的6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入列。优化形成8大类60个领域201个方向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总体布局,深入实施“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等11个行动计划,切实发挥“技术攻关者”和“研发组织者”的创新引领作用。

  加快传统产业强基转型步伐,实现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在实践中,要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双向驱动,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一是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推动产业链价值跃升。中央企业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升级,完善企业技术改造标准,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等重新赋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全球资源配置的强大推动力中锚定创新资源链接、国际标准制定、国家品牌培育等重点任务,实现价值链迈向中高端。

  二是加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助力传统产业焕新赋能。中央企业进一步把握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所属107户企业进入首批试点,117个智能工厂、304个优秀场景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推动数字技术在示范应用场景中落地,整体变革生产方式,提升产业链整体能效。

  三是统筹推动绿色低碳化转型,开辟绿色产业新赛道。2023年,中央企业遴选91个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大力拓展赋能低碳的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制订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聚焦绿色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打造一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将绿色低碳“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加快制订绿色产业发展技术攻关路线图。

  积极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中央企业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聚焦“9+6”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化布局,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担当主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2023年,中央企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占据主动,立足战略定位和所属行业优势,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关键环节关键领域,针对性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效益,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发挥资金、技术和集团协同等多方面优势,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战略性新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领军企业。

  另一方面,中央企业依托主业优势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立足自身主责主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进一步凸显战略支撑作用。深刻把握未来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新产业,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算力网络等布局,搭建产业平台,助力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推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持续突破,积极探索智能制造、虚拟制造、增材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探索催生新的先进制造业门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国资央企要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