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4年第4期

【特别策划·综述】创新之花结出发展之果——国家电网公司不断推动职工创新创效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4-04-15
  

文_本刊记者 刘芳芳

  一幅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重视发挥技术工人队伍作用,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深刻揭示了以技术工人队伍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点燃职工创意的“星星之火”,助力企业形成创新的“燎原之势”?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充分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让创新氛围蔚然成风,让创造理念深入人心,让更多职工在公司高质量发展中勇毅前行、建功立业。

  让职工创新“找到组织”

  最近,“改革先锋”、“时代楷模”、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带领团队,紧锣密鼓地进行第五代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研发。

  从第一代到第四代,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张黎明的手中实现从理念到现实的突破、从一般设计到精致研发的升级,最终形成产品的系列化研发和产业化推广。

  张黎明的创新研发实践也是公司深入推动职工创新创效的真实写照:不怕“创新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不怕“创新大”,顺应技术变革践行初心。

  在张黎明看来,当前职工创新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围绕岗位的小改小革,又有发自职工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的原始创新;既有工作项目牵动的创新,又有志趣相投伙伴的“小团队”创新。所以,他们需要企业,包括工会组织提供更加宽松和包容的创新环境和支持。

  然而,现实情况是,随着国家对创新工作日益重视,企业方方面面也在关注创新,但关注点大多都盯在相对成熟的项目上,一线职工最初始的创新或者创新萌芽往往不被重视,或者缺乏必要的支持。

  基于此,公司各单位践行服务职工创新“最前一公里”的理念,帮助支持职工把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创意进一步孵化,一旦取得进展,工会再把这些项目“传递”下去,由企业的专业部门接续关注、支持研发工作,从而从机制上确保职工创新活动持续开展、薪火相传。

  职工技术创新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群众性的创新实践。滨海供电公司职工李少雄刚参加工作就申请加入“黎明创新工作室”,跟着师傅张黎明一起搞创新。2023年7月,李少雄作为项目负责人推动滨海于家堡双碳创新充电站顺利建成启用。以“黎明创新工作室”为基点,滨海供电公司相继成立“蒲公英”“志鹏”“金种子”等10个班组创新工作室,为职工创新创意搭建起广阔的舞台。

  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技术难题的“攻坚室”、创新成果的“转化站”,也是人才培育的“蓄水池”。目前,公司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4680个、创新工作室联盟326个。创新工作室建起来之后如何“转起来”“活起来”?如何进一步激发职工全员的创新热情?公司拿出实招硬招——

  公司坚持把培养职工、锻炼职工、成就职工作为重要任务,全面加强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的“五小”创新,深化创新竞赛、青创赛、质量管理(QC)小组、“师带徒”等活动,促进职工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使学知识、增本领、提素质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公司还出台了职工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以劳模工匠为领衔人,推进职工技术创新向纵深发展、向全岗位覆盖。近年来,公司职工创新成果数量达89892项,56项成果获评全国职工优秀创新成果,6项职工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营造了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源的创新沃土。

  让成果转化“落地有声”

  在几十米的高空,穿戴5公斤重的特制金属屏蔽服,敏捷地穿梭于特高压输电线路之间,“刺刺”电流声在耳边萦绕,从地面仰望,犹如一名舞者……这是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作业二班班长胡洪炜的工作日常。

  胡洪炜说,推动带电作业关键技术,特别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是电力保供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2023年,他结合工作实际,带领团队研发的第二代带电更换特高压绝缘子机器人,已获发明专利授权,并进入试用阶段。他主持的“超、特高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实用技术研究”成果,填补了世界超、特高压带电作业多项技术空白。

  在公司生产一线,职工创新项目成功“开花结果”的例子有很多。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带领团队,围绕电缆施工、运维、抢修开展创新攻关,为城市电力“动脉”组建立体防护网;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冀北唐山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职工李征扎根电网运维一线,研发变电站智能监控、预警系统,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国网河南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部带电作业技术专责陶留海零差错、零事故完成带电作业400余次,研发的带电作业防护用具和工器具在各地特高压作业现场应用……

  职工“金点子”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实践中,有的职工认为发明创造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即可,对后续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兴致寥寥;有职工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但转化程序复杂、环节不畅,导致创新成果始终没有投入生产。

  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想法到市场的挑战。创新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适应,完成从科学研究到试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多年来,公司不断强化需求导向和场景牵引,加大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力度,持续深化双创示范中心建设,积极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现代产业链构建,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为助力创新成果转化走深走实,公司还建立了稳定支持和有序竞争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强化创新激励,在直属科研单位全面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推行“揭榜挂帅”、项目总师、容错纠错3项科技攻关机制,形成了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良好局面;探索职工创新成果电商化推广应用新模式,推动职工创新成果上架国网商城科创专区。截至2023年年底,成果跨省推广占比超过62%,企业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随着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深入推进,电网企业面临分布式电源加速渗透、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不断涌现等诸多挑战,许多技术进入“无人区”,对能源电力行业创新形成倒逼之势。公司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聚焦“卡脖子”问题,着力打造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将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输出,让自主创新成果不再局限于单位自用,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伴随着科研管理体制、科技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改进,以及创新链、技术链、价值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发力,公司拥有了一批“从0到1”和“从1到100”转化案例,在政策和平台的培育下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生态。截至目前,公司获得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ICQCC)金奖180项、电力行业优秀QC成果奖1843项。

  让创新人才“拔节生长”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南瑞集团考察时勉励年轻研发人员“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在今年的公司“两会”上,中国电科院院士、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实验室主任陆佳政被授予公司2023年度科技人物奖。20年深耕,他带领团队开展电力系统防灾技术攻关,在直流融冰技术、电网防山火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

  从出台《中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党组关于加快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创新建立中国电科院院士制度和首席专家制度,公司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创新主体作用,激活创新创造活力。

  作为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大国工匠”、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变电检修中心电气试验班副班长冯新岩把“传帮带”工作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带头走上讲台,组织青年员工进班组、进现场,累计授课600余课时,培训带电检测技术人员1000多名。“曾经有学员反映,员工技能培训与日常工作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导致员工对课程无感,培训效果不理想。”冯新岩说。

  如何解决学用矛盾,使技能培训学有所得?公司给出的方案是,推行“创新+实训”人才培养模式。

  从“师带徒”到劳模大讲堂、工匠小课堂、班组微课堂、线上云课堂,再到产学研用合作攻关,探索建立跨专业、跨单位创新联盟培养高层次人才……不同形式、不同层级的培训,伴随职工一路成长。从“不敢动手”到技术能手,一大批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

  与此同时,公司各单位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举办劳动竞赛、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训,再从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市、省、国家级技能大赛,通过层层大赛磨砺,赋能职工越阶成长。

  “无创新不工作”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来,公司涌现出一大批劳模工匠,有全国劳模26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66人,有大国工匠3人、国网工匠90人、省部级工匠311人、电力工匠2600人。

  为高端人才“搭台子”,为技能人才“铺路子”,为青年人才“架梯子”,公司先后发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印发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通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纵深推进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完善激励机制,以制度保障和体系支撑形成工作合力,让更多人才在干事创业和创新创造中脱颖而出。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这正是职工创新的意义所在。公司坚定当好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维护安全的压舱石,持之以恒加强职工技术创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