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电网》>2024年第6期

【特别策划·案例】西藏:银线纵横 光耀雪域

发布时间:2024-06-11
  

文_赵清鹏

  初夏的五月,阳光正浓,在云南、西藏和四川三省交界的横断山脉腹地、金沙江上游河谷,谷底与山顶的巨大海拔落差造就了不一样的地理小气候。当四川巴塘县的河谷里还是炎炎夏日之时,西藏芒康县的山上却吹起了雪花,这里有着世界最高海拔换流站——卡麦换流站。卡麦换流站是金上一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送端站。

  “金上一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藏1标是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第一次参与建设的特高压工程,目前±400千伏线路工程正在开展双摇臂落地抱杆组塔施工。”金上一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线路工程藏1标项目经理秦苞珏说。

  金上一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藏1标起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特米村,止于芒康县西松村卡麦换流站,线路自北向南,路径全长9.64千米,新建直流铁塔19基,沿线海拔2800~3800米之间,全线采用±400千伏高压直流输电方案,输送容量400万千瓦。该工程建成后,对保障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电站电力可靠送出、金沙江上游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和西藏清洁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直流铁塔组塔的施工阶段,藏1标段组立的铁塔较高,最高铁塔高达126.3米,组装横担长、重量大,最重可达156.7吨。多数铁塔塔基所处的山体坡度陡峭达30度以上,几乎与组塔施工拉线设置角度平行,拉线设置困难,外拉线大多数无法设置。本着安全高效施工、强化先进技术导向、推动组塔施工升级换代的原则,藏1标段全部采用落地双摇臂抱杆的方式组立铁塔,这也是国网西藏电力首次大规模采用该技术进行电网建设。采用落地双摇臂抱杆方式组立铁塔后,组塔过程中不用外拉线,省去了安装远距离的拉线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塔材起吊过程中的抗风能力和系统稳定性,全面推动藏1标段安全高效推进。目前,藏1标段的铁塔组立已完成15基,全线2个放线区段的牵张场已完成选址策划,国网西藏电力正在紧锣密鼓开展组塔转序前的验收工作。

  金上一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仅仅是西藏电网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建设覆盖西藏全区的“光明网”“幸福网”,10万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电网建设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西藏电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他们冒严寒、顶风雪、战缺氧,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建成青藏联网、川藏联网、藏中联网、阿里联网四条“电力天路”,推动西藏电网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全区统一电网的新时代。

  2011年12月,青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彻底结束。西藏电网通过青海电网首次实现与全国大电网互联互通,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撑,吹响了实现藏中电网与昌都电网联网、构建坚强智能的西藏统一电网建设战斗集结号。

  2014年11月,被誉为全球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川藏联网工程建成投运。该工程全长1500多千米,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80米,将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接通,结束昌都地区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昌都严重缺电和无电问题。

  2018年11月,藏中联网工程建成投运,实现青藏联网工程与川藏联网工程互联。西藏电网电压等级实现从220千伏升至500千伏的历史跨越,迈入500千伏超高压大电网时代,为工程沿线3070个小城镇(中心村)156万各族人民生活提供可靠电源保障。

  2020年12月,阿里联网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西藏电网迈入全区“一张网”的统一电网新时代,全国大陆地区最后一个地级行政区域正式接入国家大电网,解决和改善工程沿线16个县38万农牧民的安全可靠用电问题,促进西藏清洁能源开发外送,成为又一条造福西藏各族人民的光明线、保障线、团结线、幸福线。

  西藏电网的升级跨越与迅猛发展,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西藏长期以来的缺电问题,同时也为全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年底,在四条“电力天路”的拉动下,西藏电网用电负荷连年刷新历史纪录,年均增幅近13.24%,达到247.43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增长,达到135.32亿千瓦时,是西藏自治区成立时用电量的519倍,为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四条“电力天路”建成投运,再到特高压电网建设,西藏电网的每一步发展都铿锵有力,全力支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金上一湖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西藏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外送的破局工程,也是西藏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战略工程,使得川藏高原清洁能源大开发成为可能。

  展望未来发展,国网西藏电力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充分发挥电力的先导作用,全力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西藏在新起点上乘势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奋力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注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