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案例】青海:三江源头 绿意盎然
文_本刊记者 张献方 通讯员 周磊 邹建华
昆仑巍巍,祁连莽莽,古老的黄河、长江、澜沧江流经高原,让青海拥有了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美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玛多县地处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中地位重要而特殊。
5月10日,玛多县气温只有零摄氏度,空中乌云密布,风雪将至。位于县城的花石峡镇藏文中心寄宿制学校教学楼窗明几净,室内温度在25摄氏度左右。
玛多县海拔4300米,年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供暖期长达11个月。自2011年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定点帮扶玛多县,在当地投资实施8个清洁采暖项目。目前玛多县城清洁采暖率已达100%。
“绿”,体现在三江源头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上。“学校的教学设备、阅览室、操场也逐步完成电气化改造。电已经成为保障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校长才让说。
在三江之源,沿着起伏的丘岗、曲回的河流、星星点点的湖沼,一项项造福青海边远地区农牧民的电力工程正在建设。今年,国网青海电力投资28.52亿元持续实施农村牧区电网巩固提升工程,计划将牧区综合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8%,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78%。
“绿”随着电网工程造福更多农牧民。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扎西科街道甘达村的牧民索昂记得,过去每年供暖季之前,家里要囤上满满一车的煤和牛粪,商户们则常年备着柴油发电机。“电气化、现代化的采暖方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索昂说。
在索昂家不远处,330千伏玉树、果洛二回线路工程正在建设。工程计划于2025年6月投运,投运后可进一步改善玉树、果洛电网网架结构,极大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清洁采暖推广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绿”也体现在工程建设中。玉树、果洛二回线路工程需翻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大岭18座,2次横跨黄河天险,穿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黄河源头星星海核心区等,建设任务重、环保水保要求高。
工程从设计之初就采取合理避让原则,从保护区边缘走线。“大部分线路位于高山大岭之上,果洛二回线路海拔在2900~4400米之间,玉树二回线路海拔在3200~5000米之间。”国网青海电力建设部技术管理处(项目处)处长王兴谦介绍。王兴谦在青海干了30年电网建设,曾参与过青藏联网、玉树联网、果洛联网等工程。这些工程为他和同事们高质量建好工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山峦刀劈斧削,陡峭入云。5月5日,在同德县秀麻乡斗后索村的果洛二回线路工程Ⅱ标段1052号索道运输现场,牵引索犹如一条长龙,装满沙子的料桶顺着牵引索越过山脊,停在卸料区。山上的施工人员快速搅拌混凝土,再将混凝土灌注在基坑内。
“过去,材料靠骡马和人力运输,山坡上不可避免地会留下痕迹。”青海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化施工分公司副经理张小龙说,“索道占地面积小,20分钟就能把材料运上山,对植被的影响也小。”在工程Ⅱ标段,像这样的索道共有44条。
绿色创新在更多维度展开。工程采用海拉瓦航测技术选线定位,在合理避让保护区的同时缩短了线路长度;结合高原高海拔地区不同气候特征制订不同气象区设计方案;采用全方位高低腿基础设计,尽可能保护青藏高原地表植被。
王兴谦说:“线路经过大片无人区,和我们做伴的是藏野驴、黄羊和狼。让青藏高原的动植物与电网和谐共生是我们的责任。”
银线承载着梦想和期盼。“玉树本来就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电足了,家乡会越来越美丽。”索昂说。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条条银线跨越高山峡谷,有力支撑西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