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4期

【悦读】“双面”枳树

发布时间:2024-04-26 作者:

  文/马俊江 

  南橘北枳的说法初见于《周礼·考工记》,古人的说法成了今天的成语。后来的《晏子春秋》还让这个成语有了一个成语故事。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羞辱晏子,指着一个犯人,对晏子说,这是你们齐国人,因为偷东西被抓了,你们齐国人都这么爱做贼吗?晏子回答:橘树在南方结蜜橘,但到北方就会变成枳树,结“臭橘”(即枳树的俗名)。为什么呢?“水土异也!” 

  自从有了这个成语,后人便争论不休,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有人说橘树到了北方也不会变成枳树,有人说古人的枳树并不是今天的枳树……若是按这样的思路读书,恐怕要气煞古人。读庄子《逍遥游》,难道要问庄子:哪里有几千里长的鲲?鲲是鱼,怎么能变成大鹏鸟? 

  《考工记》也好,《晏子春秋》也罢,说南橘北枳时,何须谈到植物学事实,不过是打比方讲道理。《考工记》讲的是制作精美器物,天时、地利、人和,还有良材,四要素缺一不可。讲到南橘北枳,是为了说地利的重要性,晏子不过是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回怼楚王:齐国人到楚国做了贼,是楚国有“养贼”的“水土”。一个比喻,让楚王哑口无言,但楚王也没有质疑:橘树怎么会变成枳树? 

  植物,不仅生长在大地上,也生长在文化史里。南橘北枳里的两棵树,不仅果实味道有别,文化形象更是不同。屈原有《橘颂》,歌颂橘树“独立不迁”,固守脚下土地,因此是“嘉树”。而枳树呢?在橘树的对比之下,只能是结“恶果”的“恶木”。表面说的是树,其实说的都是人。 

  但枳树在另一个领域是嘉木。枳树有刺,常被古人种作篱笆。篱笆是田园之中少不了的景致,中国人爱田园,也爱“枳篱”。田园诗中,诗人们温情脉脉地望着枳篱,思绪万千:“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篱茅厂共桑麻”“故人家居紫翠旁,枳篱日落青山长”。 

  和橘树相提并论,枳树简直无地自容,但在田园的篱笆上,枳树找到了一个好兄弟——棘,也就是酸枣树,它们都有刺,都常被用来做篱笆,所以,枳篱和棘篱也常被称为枳棘篱:“旧籍在东郡,茅屋枳棘篱”“将买二顷田,树以枳棘篱”。枳篱也好,枳棘篱也好,它们是中国人的田园美景,有家园的温暖和安宁。 

  枳树的果实不是佳果,但花却是好花。按现代植物学分类,枳树和橘树都属于芸香科——香就香在它们的花。春天的枳树,绿叶白花,花香四溢。唐人温庭筠有名诗《商山早行》,诗中有名句,枳花开在诗句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枳,栽于篱下墙边,雪白小巧的花朵如一盏盏明亮的小灯,照亮了驿墙。“周檐棘篱短,野枳香入袂”,走过枳棘篱,正是枳花好时节,衣襟也被染上花香,芬芳怡人。诗人闻着花香,想必也是笑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