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能源评论》>《能源评论》2024年第4期

【产业与公司】巴斯夫杉杉,何以成为电池材料龙头企业?

发布时间:2024-04-26 作者:

  文/丁文影 

  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德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了解当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情况。在考察过程中,他强调,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在这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 

  成立于2021年的巴斯夫杉杉,是一家主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中德合资企业,由国内锂电材料巨头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杉杉股份”)和国际石化巨头巴斯夫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巴斯夫”)共同打造,其中,巴斯夫持股51%,杉杉股份持股49%。凭借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强大的专利矩阵,巴斯夫杉杉已经成为国内锂电正极材料的龙头企业,它也是湖南省2021年引进的最大外资投资项目。 

    

  巴斯夫杉杉,聚焦正极材料 

  作为全球石化巨头,巴斯夫近年与我国企业多有合作,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今年1月,巴斯夫与明阳智能签署了两项创新合作协议,其中包括风电叶片的创新与研发。而在2023年7月,双方还拟在华南共同建设运营海上风电场。 

  当前,巴斯夫与杉杉股份的合作更倾向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锂电材料领域。在近期刚刚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表示,巴斯夫的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面向汽车行业,公司作为汽车关键材料的供应商,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据了解,巴斯夫杉杉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未来业务的重点拓展方向,并计划2022~2030年在电池材料领域投资45亿欧元。目前,巴斯夫杉杉已经构建了涵盖原材料、正极材料前驱体、正极活性材料及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的业务闭环。 

  为何“押注”正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正极材料约占电池总成本的45%,它们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能、充放电性能以及成本。可以说,正极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锂电池的性能指标。 

  虽然起步较晚,但受产业政策支持、供需关系等因素促进,我国锂离子电池领域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锂离子正极材料产量为241.3万吨,其中三元正极材料产量为63.9万吨;磷酸铁锂产量为156.6万吨,同比增幅约为30.9%;钴酸锂产量8.6万吨,同比增幅约10.3%;锰酸锂产量12.2万吨,同比增幅约40.2%。 

  在研发方面,我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致力于开发高容量、高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和低成本的正极材料,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同时,研究者也在积极探索新型材料,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等,以应对锂资源紧缺和电池安全性等挑战。 

  总的来说,正极材料在我国的发展势头强劲,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预计我国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将呈爆发增长态势。 

  目前,巴斯夫杉杉分别在湖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设立了四大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随着巴斯夫杉杉长沙基地高镍正极材料二期项目投产,该公司的正极活性材料年产能提高至10万吨。 

    

  杉杉股份,从服装到新能源材料 

  与深耕正极材料的巴斯夫杉杉相比,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杉杉股份,则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上力求突破并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尽管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成本占比仅为5%~15%,但其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锂离子电池中,负极材料负责储存和释放锂离子,实现电池的充放电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负极材料的稳定性和循环寿命决定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性能衰减速度,例如,过度充放电时会发生锂枝晶生长或钝化等现象,但是选择具有较低安全风险的负极材料就能够尽可能避免这类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除了正极材料,市场对于负极材料的需求也在持续扩大。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65万吨,同比增长21%,全球占比超90%。从市场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锂电池负极材料主要以石墨为主,其中人造石墨占比高达89%。 

  2023年,杉杉股份的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出货量近30万吨,市场份额蝉联全球第一。除了2023年年底完成70万吨的产能布局,杉杉股份还将目光瞄准了海外市场。2023年9月,杉杉股份发布公告,表示其控股子公司上海杉杉锂电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拟在芬兰投建年产10万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金额约合人民币98.82亿元。至此,杉杉股份锂电材料龙头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实际上,杉杉股份并不是一开始就“瞄准”了电池材料,而是从服装品牌白手起家。 

  1992年,杉杉股份的创始人郑永刚在浙江宁波创立了杉杉,那时杉杉股份还是一家服装企业。20世纪90年代,作为“服装第一股”的杉杉,在中国西服市场的占有率曾高达37.4%。但随着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中国服装品牌开始受到外资品牌的冲击,于是郑永刚开始谋求转型,新能源材料成为杉杉集团转型的下一站。 

  30年来,杉杉股份成功从服装行业转型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光电材料偏光片供应商。在负极材料领域,杉杉股份投入大量研发资源,致力于提升负极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自1999年开始产业化负极材料,杉杉股份在锂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已有20多年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实践,成果显著。该公司负极材料子公司宁波杉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如今,杉杉股份在世界范围内越做越大,目前已在上海、宁波、包头、眉山、宁德、郴州、湖州、长沙、石嘴山、衢州、东莞、昆明等地设有多家生产企业,成为涵盖锂离子电池负极、正极及电解液等的全球最大锂电材料综合供应商。用户包括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特斯拉、戴姆勒-奔驰、宝马、通用汽车等。 

  杉杉股份2023年上半年度报告显示,杉杉股份的负极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16078.24万元,净利润43091.16万元,同比增长1.03%。 

  纵观历史发展,科技创新始终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巴斯夫和杉杉股份的“双向奔赴”,不仅促进了产业发展,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还进一步开发了全球用户资源,开拓了海外市场,同时,也为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参考。 

  (编辑:赵卉寒)